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及货币政策数据,实证研究货币政策在国际间股票市场的外溢性。研究发现,一国货币政策在国际间股票市场确实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其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引起其他国家和地区股票市场收益率提高,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引起其他国家和地区股票市场收益率降低。而在经济危机时期,一国货币政策的外溢性更大。本文利用各国的产业股票市场数据,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贸易品产业及非贸易品产业均存在显著的外溢性,但其对贸易品产业的溢出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建立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从货币政策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两个方面,分析了中美两国利率冲击对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的时变影响动态,以此考察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外溢效应的时变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短期内对本国产出缺口和价格水平产生了良好的逆风向调控效果,而美国货币政策却并没有产生逆风向的调控效果;中美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存在本质区别且表现出显著的时变特征:中国货币政策对美国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所表现出的"火车头"效应存在逐渐增强的趋势,而近年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整体上表现为迅速增强的"以邻为壑"效应。这些研究结果为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参考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韩妍 《青海金融》2023,(4):4-11
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新的全球金融周期使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货币政策及其溢出效应更为显著。本文通过建立TVP-SV-VAR模型,对比分析美国和中国的货币政策对巴西、南非和印度等主要金砖国家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大于中国,对金砖国家工业产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但长期内中美货币政策均推高了其国内物价水平;中国货币政策对金砖国家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时变效应,且逐渐增强。中国应尽快适应货币政策溢出国的角色转变,加强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政策沟通,促进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4.
利用1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面板数据构建了PVA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我国货币政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存在溢出效应,当我国使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扩张货币时,短期会促进沿线各国经济增长,长期这种影响由正转负;而当采用价格型工具降低政策利率时会持续给沿线国家的产出带来促进作用,并且价格型工具的影响力度更大。进一步进行分区域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对亚洲国家的溢出效应最为显著,并且我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与各国对华经济往来密切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国际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理论,选取中美两国1998-2017年度的季度数据,建立TVP-VAR模型,分析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资本流出影响的时变特征和结构性变动;采用蒙特卡洛抽样法、脉冲响应分析和时点脉冲响应分析,从汇率、利率和资产价格三个渠道分析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资本流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利率和美联储加息通过利率的传导渠道在短期内对中国资本流出的溢出效应明显,正向作用在加息后第二季度达到峰值;而汇率和资产价格传导渠道对中国资本流出的影响呈现出结构性变化,对资本流出溢出效应较弱。由结果可知,通过在国内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加快金融市场的开放可以有效地减轻因美联储加息给我国资本流出带来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遭受重创,国内经济萎靡。为此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必然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溢出效应。本文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次贷危机后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价格指数、工业增加值、联邦基金利率和广义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的协整关系。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且对我国产出有一个负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实质上是货币政策效应在国际层面上的一种外在性表现,其溢出效应程度与参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利用先验信息的贝叶斯技术,结合中美两国1992Q1~2016Q1的数据,通过建立BVAR模型,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中美两个经济大国货币政策效果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一方面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存在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在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存在非对称性特征且溢出效应的汇率渠道的传导较为显著。基于此,鉴于国外政策外部性的应对策略及经验,本文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暴发,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经济体先后出台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2022年3月以来,受通胀高企等因素影响,美联储先后进行加息、缩表的政策操作,正式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变化产生强烈的溢出效应,一方面引发全球其他经济发达体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加快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导致新兴经济体出现资本外流、货币贬值、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和进出口受损等情况,并对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产生重大冲击。目前,在多国央行货币政策转向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需要警惕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持续通过利率、汇率以及流动性等渠道产生的“外溢效应”,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产生影响。建议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一项原则”,防范资金跨境流动和汇率“两类风险”,统筹实施统筹经济与金融、内部与外部、发展与安全的“三对关系”,积极应对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溢出效应,实现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定物价、经济增长、风险防控等目标。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使用了形式多样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引导经济发展。但随着经济的缓慢复苏,美国正在削减购债规模,逐渐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与退出,不但在发达国家内部产生了政策效果,而且对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也产生了溢出效应。本文从汇率波动、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动等多个传导渠道,对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进行了综述研究,同时探讨了溢出效应对中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新兴市场国家应对新型货币政策冲击的措施与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构建SVAR模型对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产出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以利率为代表指标的价格型美国货币政策扩张对中国产出在经过一段时期时滞后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以货币供应量为代表指标的数量型美国货币政策扩张对中国产出产生正向溢出效应。根据子样本实证结果,量化宽松期间利率的溢出效应下降,货币供应量的溢出效应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货币市场》2018,(6):63-68
利率变动的国际传导模型通常将汇率渠道、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视为一国利率变动外溢效应的重要决定因素。如何衡量美国货币政策冲击下各渠道的作用?就发达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经济体的不同汇率制度或宏观经济情况之间,其影响是否存在结构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对OECD国家及中国的对比研究显示,中国现行货币政策框架存在一系列弊端,需要从利率体制、汇率体制和通胀目标等方面对其进行改革,否则将有可能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影响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3.
李文韬 《金融论坛》2021,26(4):33-45
本文基于2007-201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利率、信贷、汇率、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货币政策传导变量对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经济增长和物价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存在明显的区域非对称效应;银行信贷和利率渠道对各区域经济增长和物价影响的方向基本一致,影响幅度存在较大差异;汇率对各区域经济增长、物价影响的方向和幅度均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结构性向量自回归模型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角度讨论了金融中介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政策利率将货币政策目标精准传递至实体经济的效率较低;外国货币政策对我国存在一定的溢出效应;汇率调整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传导存在时滞.据此,本文提出了一些优化货币政策传导路径的可行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1986~2005年的20年按不同的汇率制度分为若干阶段,并就在不同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组研究讨论.试图找出各个汇率制度下,最能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对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发现: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大;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利率成为最能影响宏观经济变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运用国际上较为通行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经济复苏不同步背景下,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研究显示,危机后美联储等央行的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操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加大了中国稳定物价形势的难度,并限制了中国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同时,中国货币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外溢影响。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应更加关注外部环境特别是主要国家和地区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晶晶 《新金融》2013,(12):33-37
本文简要介绍了2000年以来美国以宽松为主的货币政策,剖析了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及国际贸易、资本流动、汇率、利率和流动性的传导渠道;分析了其对中国经济金融状况的影响,贸易顺差快速增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压力加大、投机趋利性资金流入增加、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投放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VAR-MVGARCH模型研究了我国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分别与货币供应量、汇率和利率的线性和波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汇率的变化对房地产价格增长率的变动会产生显著的线性影响,但是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变化对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变动的线性影响不大.本文认为,尽管货币供应量、汇率和利率对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存在波动溢出效应,但由于它们与房地产价格增长率的相关性波动剧烈,同时考虑到不断变化的货币政策“盯住”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困难以及有悖于中央银行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目标,当前最好实施汇率工具盯住房地产价格增长率的均值化,才容易产生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冯彩  刘玄 《金融纵横》2008,(2):48-52
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实现内外均衡的货币政策要受他国经济政策的影响,因此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就变得至关重要。本文以两国相互依存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货币政策通过收入机制和利率机制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在这一模型基础之上,本文分析了在中美国际收支失衡的背景之下,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影响,以及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与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最后本文提出了协调货币政策冲突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0-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贸易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分析沿线国家对华贸易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结果发现:沿线国家对华贸易空间关联规模较大,呈现出复杂的、具有"中心-边缘"形态的网络结构,土耳其、俄罗斯、印度、埃及等国家处于网络的中心地位.在贸易空间关联网络基础上,构建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考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贸易的关税政策因素,结果表明:沿线各国的关税政策不仅对本国对华贸易存在显著的影响,而且对相邻国家的对华贸易也具有一定的"外溢效应".因此,我国在制定促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的关税政策时,应创新协同治理思路,努力消除关税壁垒,深化双边和多边税收合作,建立多层次、差异化的税收协调机制,发挥关税制度正向空间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