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在贸易创新的基础上发挥贸易优势成为贸易大国,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过程中,传统比较优势弱化而竞争优势尚未形成。要素流动理论是衔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桥梁,全球化下要素显现出新特征,基于要素双向流动的要素升级优化与集聚促成传统比较优势向贸易竞争优势转化。要素双向流动新开放型贸易战略的创新与自贸区、一带一路倡议相契合,为贸易优势的重构提供战略支撑。重构的贸易优势由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级构成,以要素双向流动为条件,以改善内外部环境、要素升级优化与集聚为来源,以提升贸易竞争力为目标,是由若干点、线、片和面贸易竞争优势交叉组成的立体贸易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从总体上看,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之间存在贸易互补,但即使高度互补的产品在不同市场上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其他金砖国家也对中国出口产品进行较高的贸易保护。因此,应通过产业优势互补、创新驱动贸易结构升级、加大投资建设和契合"一带一路"倡议等措施,继续深化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福建对外开放形势发生了新变化,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要突破关键环节,通过创新对外开放模式,提升载体平台功能,完善对外合作机制,积极拓展福建对外开放的新优势,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旨在研究我国"一带一路"FTA战略的最优路径。首先,文章构建二元响应模型,分析我国选择FTA伙伴国的决定性因素,并据此预测最适合与我国建立FTA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其次,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建立双边FTA的福利与外贸潜在效应,并依托我国的FTA福利获益构建第二个维度的分析框架。此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安全与风险进行量化评估,构建第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最后,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三个维度进行降维和综合评估,确定了我国"一带一路"FTA战略的最优潜在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5.
李波 《亚太经济》2017,(4):125-134
构建中国-东盟贸易便利化合作对中国地区产业增长的双重差分非线性模型,研究发现,中国-东盟贸易便利化合作显著促进中国地区产业增长,尤其促进对东盟贸易依存度较高产业的增长,体现了贸易便利化合作和产业优化配置的作用。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的政策调整需结合各国与中国各地区自身的贸易便利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UN Comtrade数据库分别从产品域和市场域视角对2000~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竞争关系进行了测度。产品域层面的测算结果表明,中国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但其贸易竞争力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的贸易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竞争性较低。市场域层面的测算结果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主要沿线国家在全球市场的出口相似度高于美国市场,且出口相似度在美国和全球市场均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文章基于Porter的"钻石模型"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竞争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产品域视角下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关联产业和企业战略对产品的竞争优势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影响;市场域视角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要素禀赋和FDI与两国间的出口相似度负相关,而技术水平、市场规模和金融发展水平对其贸易竞争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中国为什么在加入WTO后的短短十多年间就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应当如何正确判断我国的外贸(出口)竞争力?应当采取何种战略才能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张幼文老师主持编写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要素收益与贸易强国道路》一书新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结合理论与实践全面而深刻地回答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天然气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微观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天然气贸易网络密度及互惠性较低,网络节点间贸易联系微弱;俄罗斯、卡塔尔、新加坡、中国属于天然气贸易网络的中心国,对整体网络结构及其他节点国家存在较强的控制力及影响力;天然气贸易分布格局符合"马太效应",但加权网络结构的异质化程度在降低,贸易大国与贸易小国的差距在减小;不均衡的、缺乏互惠性的贸易模式所占比例较高,中国、印度属于进口发起国和核心国,卡塔尔是进口的重要来源国,新加坡是贸易枢纽中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差异、陆地相邻与否对天然气贸易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物流绩效指数相近的国家倾向于建立紧密的贸易联系,选择较大的贸易量;城镇化水平差异、人口数量差异及语言相同与否在无权网络对天然气贸易产生正向影响,而在加权网络中为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运用TC和Ck ij指数模型,对中国与日韩两国在农业和制造业主要行业的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了详尽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中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十九大报告中对外开放相关论述的学习体会,其中包括: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开放格局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理念,以及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理论上的创新。文章提出我国世界经济研究要高度关注这些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一作用尽管从政府到个人都能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却未能为严格的学术研究所证实。我们至今无法提供可信的、严格的证据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国际贸易的发展是否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所贡献?若有贡献,这一贡献又有多大?国际贸易是通过怎样的渠道影响我国整体经济增长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中国与"一路"沿线66个国家产品层面的数据,研究认为"一路"沿线国家为出口方、中国为进口方的贸易互补指数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且资源密集型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最强。而以中国为出口方、"一路"沿线国家为进口方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则发现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最强。贸易互补性影响因素回归结果显示,资源禀赋差异是中国与"一路"国家贸易互补性的决定性因素,"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效率、贸易效率、科教水平、基础设施和宏观经济环境等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双边贸易的互补性,但这些因素发挥效果仍依赖于资源禀赋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3.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提出提升金砖国家间经济合作质量,各国集中优势力量发展优势产业,实现包容性地可持续增长。文章从显示性与互补性角度出发,实证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归纳金砖五国的贸易特点,探究贸易合作创新的基础,提出中国与金砖国家贸易合作创新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澳大利亚则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出口国。两国煤炭供需状况、储量与质量、资源分布,以及煤炭运输基础设施、地理位置、政治经济状况等因素构成了双方煤炭贸易坚实的合作基础。随着中澳煤炭贸易不断深入和多样化,双方的合作将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应采取各种措施保持并拓展。  相似文献   

15.
石油危机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主要总结了1973—1998年世界三次石油危机的特点及中国石油贸易发展的特殊战略。从中国的石油贸易发展战略来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的背景下,与发达国家相反,中国主要以"能源外交"和"能源换外汇"型的出口战略为主。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进入平稳增长期,且逐渐与世界经济接轨,对石油的消费需求随着经济的增长迅速增加,石油贸易逐渐由出口转为进口,我国石油业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第三次石油危机爆发后国际石油价格剧烈波动,给我国的能源供求关系带来极大的冲击。因此注意能源安全、完善国内石油定价、开发新能源成为第三次石油危机后至今我国仍然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16年6月14日,由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和《世界经济研究》编辑部合办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交流暨贸易强国战略理论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该研讨会围绕由张幼文研究员(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主持的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贸易大国转型发展的目标升级与战略创新”的最终成果《要素收益与贸易强国道路》,邀请国内近二十位专家进行点评和讨论,会议气氛热烈,观点纷呈。辩论精彩。本刊特设专辑,集中呈现此次会议上的部分发言和专家会后提交的一些书面意见,希望能进一步激发国内关于要素流动、贸易收益、国家竞争力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7.
伙伴关系是国际行为体间基于共同利益、通过共同行动、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自主的国际合作关系。基于维护国家利益和拓展国际影响的需要,中国构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通过双边关系改善带动全球战略拓展的伙伴关系战略。自1993年与巴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的伙伴关系战略历经探索和实践,合作的全面性与战略性不断深化。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同世界上67个国家、5个地区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在全球、地区、双边和国家层面上均取得积极成效,既为中国的崛起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但中国的伙伴关系战略仍有亟待完善之处,存在着地位不清晰、成效不确定和层次不分明等问题。据此,作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优化中国伙伴关系战略,将伙伴关系战略打造成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支撑,建立伙伴关系战略与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二十国集团战略等的联动机制,完善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合作深化机制与矛盾解决机制,推动伙伴关系战略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张幼文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贸易大国转型发展的目标升级与战略创新”最终以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的形式结题,专著名为《要素收益与贸易强国道路》。封底的六个关键词(要素流动、要素引进、要素聚集、要素收益、要素升级、要素培养)概括了著作的主要内容和贸易强国道路的内涵。本书研究主题宏大,覆盖内容广博,关涉贸易领域的各个层次和维度。从研究意义看,张老师领衔的本项研究有大量的理论创新和政策指向含义。囿于篇幅,本人拣选三点述之。目的是阐述本项研究的理论贡献,并尝试指出本项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的领域。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2009~2019年俄罗斯与东北亚其他国家的贸易数据,测算出口相似度、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贸易互补性和贸易结合度等四个指数,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研究东北亚地区贸易合作现状,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俄罗斯与东北亚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水平。通过研究发现东北亚地区贸易具有竞争性弱、互补性强,贸易合作较为紧密但程度不高,地区合作不平衡但合作空间仍然巨大的特征。最后分析了俄罗斯对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可能的应对举措,同时提出中国应该构建东北亚地区话语体系、建立东北亚经济走廊、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倡议能否顺利实施,不仅需要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也离不开域外国家,尤其是域外关键大国的理解和支持。作为塑造中国周边环境最为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反应无疑至关重要。作者通过对美国媒体、学界、智库等的考察发现,美国国内虽然也不乏一些理性、客观的声音,但是总体上对中国的意图存在较大疑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拓展国际影响力的战略工具,将为中美之间带来广泛的竞争,并会威胁到美国在欧亚大陆的利益和领导地位。美国官方则对"一带一路"倡议采取了选择性回应:一方面,从整体上对该倡议进行"冷处理",官员较少公开提及甚至有意淡化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在需要借助于中国的特定领域,则表达了谨慎的欢迎与合作态度。基于美国的认知与反应,作者提出了一些中国的策略选项,包括扭转"观念市场",引导美方树立"我们的事业"意识;从最易处着手,打造吸引美国合作的示范工程;争取与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对接,避免双方恶性竞争;妥善处理好周边海洋争端,防止相关国家加速倒向美国;坚持市场机制主导地位,为美国等域外国家企业创造平等参与机会;注重与美国主导的国际机构合作,化解多边阻力和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