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产业集聚通过促进工业低碳转型,有效推动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结合2011-202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探究产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分布在H-H型与H-L型聚集区;劳动力集聚抑制了本地及邻地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而产业密度等指标则具有促进作用,相关结果已通过稳健性检验;产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如东、中部地区劳动力集聚具有抑制作用,而西部则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整合Harris和Todaro(1970)有关城市失业的观点与Krug-man(1991)新经济地理理论,建立了一个两国两部门的新经济地理失业模型,分析贸易自由化对产业结构、资本流动与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一个存在失业现象的国家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随着资本外移会出现产业空洞化趋势;如果运输成本降到一定程度,制造业最终可能完全聚集于外国。这虽然与Krugman关于产业的核心-边陲型态的发现一致,但本文认为形成产业聚集(制造业由存在最低工资的本国移至外国)的重要原因是外国无最低工资且不存在失业现象,外国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此外,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存在失业现象的本国资本外流,制造业萎缩以及农业部门扩张,劳动力密集的农业部门除了吸纳制造业释放出的资本与劳动外,亦吸纳了部分城市失业劳动力,从而导致城市失业量下降。  相似文献   

3.
毕燕  张建辉 《改革与战略》2010,26(11):168-171
文章通过对广西旅游就业进行分析发现,广西的旅游部门不仅能吸纳相当比例的新增劳动力,而且还能吸纳其他行业转移的劳动力;旅游特征产业对劳动力具有很强的吸纳作用;旅游就业规模地区差异明显,呈向旅游中心地区聚集态势;从整体上看,各旅游特征产业每获得1万元的增加值,就能带动全社会9.5281人就业。  相似文献   

4.
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地图及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梳理以往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叙述现如今中国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状况,以及基 于产业地图描述了 2006 年以来我国汽车制造业的演化格局。同时通过研究 2006-2015 年我国 31 个 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影响汽车制造业区域布局的显著因素有税收政策、市场规模、城市 化水平、运输条件、劳动力成本、科技创新水平等 6 个。一是政策因素与汽车制造业的区域分布 呈负相关,汽车制造业的税收负担越小,汽车制造业产业布局更集中;二是市场规模与汽车制造 业区域分布呈正相关,市场规模越大,汽车制造业产业布局更多;三是城市化水平与汽车制造业 区域布局呈正相关,汽车制造业企业布局更青睐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布局。四是交通运输条 件与汽车制造业区域布局呈正相关,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布局趋向于交通便利、物流方便的地区集中。 五是劳动力成本与汽车制造业区域布局呈负相关,汽车制造业的布局开始由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地 区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六是科技创新能力与汽车制造业的区域布局呈正相关关系。如 今我国汽车制造业形成了主要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部、西南地区为主的产业集群, 尽管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空间布局占比优势明显,但中部地区、西南地区的汽车制造 业正在崛起,并逐渐形成了以武汉、重庆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集群。中国各地区可以按照影响汽车 制造业区域布局的 6 个因素,对汽车制造业合理布局,以便加快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梳理以往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叙述现如今中国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状况,以及基 于产业地图描述了 2006 年以来我国汽车制造业的演化格局。同时通过研究 2006-2015 年我国 31 个 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影响汽车制造业区域布局的显著因素有税收政策、市场规模、城市 化水平、运输条件、劳动力成本、科技创新水平等 6 个。一是政策因素与汽车制造业的区域分布 呈负相关,汽车制造业的税收负担越小,汽车制造业产业布局更集中;二是市场规模与汽车制造 业区域分布呈正相关,市场规模越大,汽车制造业产业布局更多;三是城市化水平与汽车制造业 区域布局呈正相关,汽车制造业企业布局更青睐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布局。四是交通运输条 件与汽车制造业区域布局呈正相关,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布局趋向于交通便利、物流方便的地区集中。 五是劳动力成本与汽车制造业区域布局呈负相关,汽车制造业的布局开始由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地 区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六是科技创新能力与汽车制造业的区域布局呈正相关关系。如 今我国汽车制造业形成了主要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部、西南地区为主的产业集群, 尽管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空间布局占比优势明显,但中部地区、西南地区的汽车制造 业正在崛起,并逐渐形成了以武汉、重庆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集群。中国各地区可以按照影响汽车 制造业区域布局的 6 个因素,对汽车制造业合理布局,以便加快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制造业具有规模大、增量快、外向度高的显著特征,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以大规模劳动力投入为主要生产方式,以低劳动力成本为主要竞争优势。但是,随着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国际市场的收缩、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下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发达国家制造环节逐步转移完毕,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逐渐式微,增长率有所下滑,遭遇了发展的"瓶颈"制约。  相似文献   

7.
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就业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勤  吴利华 《世界经济》2008,31(1):78-89
本文旨在从产业和地区层面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对区域就业的影响。本文首先采用虚拟就业的方法过滤掉地区因素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同时假定就业初始水平相同,模拟各地区各产业的就业演变状况,分析就业初始结构对各地区各产业就业演变的影响;然后通过就业绩效指数分析地区产业竞争力对区域就业水平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就业增长率相同、就业初始水平相同的条件下,就业初始结构决定了就业演变的路径,地区初始工业化程度不同,就业演变的路径也不同。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所占比例和产业竞争力的差距是造成地区就业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制造业发展最活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其他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特别是“西部开发”以及“中部崛起”的产业结构发展的示范“大课堂”。其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对我国其他地区制造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示范、指导和借鉴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变,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形势严峻、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长三角地区外资开始大量撤离,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来发展经济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单纯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方法也不能永葆活力。只有提升长三角产业结构,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吸引高质量FDI的进入,才是保证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生产分割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基础上,对我国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区位调整进行了实证检验。经验研究的结果证明了理论模型的结论,即生产分割情况下,制造业的空间区位同样存在类似于中心-外围的结构。但是影响不同产业区位调整的因素差异很大,这些因素的强弱也随时间而变化。这就启示决策部门,不仅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参与生产分割过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要对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和产业绩效相互影响。虽然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与东部地区的绝对差距在拉大,但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相对较快,因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距在缩小。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地区1996—1998、1998—2002、2002—2008、2008—2009年四个时段就业构成变化和产业结构演进以及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增长率差异,发现劳动力的结构变动度在加快;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产业内部,尤其是第二产业内部;劳动力在产业间流动的结构效应虽然不如产业内部增长效应大,但仍然是促进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结构红利"特征。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制造业发展迅速,许多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这种产业和劳动力集聚的现象是现代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现象。在集聚区域,相关产业集聚在一起,该区域的经济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从而不发达地区劳动力流向发达地区,劳动力的流入又进一步增强了该地区的集聚效应,这种累积过程被Myrdal(1957)称为“循环因果律”,而且累积过程还是动态的。  相似文献   

12.
樊长科  陈述 《改革与战略》2011,27(7):134-136
文章采用区位商和樊卓福(2007)构造的地区专业化系数为指标,对广东省地区专业化水平进行度量,并分析规模因素、地区特征和产业特征对广东省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比较优势理论对广东省地区专业化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劳动力禀赋和熟练劳动力禀赋是影响广东省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的重要因素,城市的规模、市场潜力对地区专业化的形成也有明显的影响,但规模经济的影响作用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13.
徐继业  花俊 《北方经济》2009,(18):23-25
本文是在空间经济学的视角下来探讨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果产业的空间集中度较低,经济增长率会随着资本集中度的提高而提高。但当拥挤效应大于溢出效应时。经济增长率则会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而下降。文章引入产业集聚效应指标对我国制造业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非完全为止,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并不大,因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而产业集聚只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4.
制造业集中、劳动力流动与中部地区的边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制造业的省际差异与中部地区劳动力跨省迁出的省际分布差异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中部地区劳动力向制造业的集中推动了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和集聚,这又增强了该地区对中部地区劳动力的拉力,在这种动态的累积循环中,中部地区边缘化的地位日益明显。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中部地区的边缘化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性结果;其政策含义是,推动制造业发展对于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实现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样化可以作为知识溢出的来源,也可以作为地区经济的投资组合策略,与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选取我国制造业中28个大类以及其中的125个中类测量了我国22个省或直辖市的制造业相关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水平,并实证检验了制造业多样化水平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表明,相关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对就业增长率都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则不显著。另外多样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卜洪运  郭雯 《科技和产业》2023,23(5):194-201
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选取2011—2020年先进制造业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EG系数模型分别对细分行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现状、产业集聚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产业融合、产业聚集、外部环境冲击、产业结构和产业行为5个因素对产业绩效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分行业耦合协调发展呈现出差异性特征,产业间发展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高效融合;先进制造业虽已达到产业高度聚集水平,但地区间磨合仍不足;产业融合和产业聚集对提升先进制造业产业绩效具有显著驱动性,其余方面对产业绩效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贡献性。因此,从产业集聚布局量体裁衣、重点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共建创新共同体3方面为提升先进制造业产业绩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首次应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同时测算了多区域空间分布模式下北京市17类产业的中心性和聚集性特征,定量化分析了北京市产业空间的圈层结构,并提出了北京市产业空间发展布局优化建议。研究发现,北京市产业空间表现为多功能单中心聚集的结构,具备多维向心性的空间圈层分化特征,共包括7个圈层,其中,金融业高度聚集在核心圈层,并且聚集程度持续提升;科技、信息等生产者服务业高度集中于中心圈层;居民服务等主要生活性服务业处在产业空间的中间圈层,并且逐步表现为空间均衡化发展;第二产业分布在产业空间的外围圈层,特别是制造业处在最外围圈层且持续郊区化分散发展;北京市第二产业表现为空间离散化聚集发展,第三产业基本表现为空间集中化聚集发展。金融、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区域的高度聚集持续发展可形成强大的推动力,促进非首都核心功能产业逐渐向外围圈层甚至跨区域扩散。中间圈层既是现代工业经济以及由中心圈层向外扩散的传统工业等的重要分布区域,也是北京市主要的消费和生产服务业集中区域,这将导致中心城区服务功能的高度集中,因而应加快中心城区非首都核心功能产业的疏解以及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目前北京市制造业布局主要是东北—西南方向,北部地区布局规模较大,从京津冀区域格局出发引导制造业向东南方向集中应是未来北京经济空间布局的重要方向。此外,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产业时要充分考虑产业的空间共聚集性和空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是促进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文章运用生态共生理论中Lotka-Volterra模型理论分析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基于1993-2016年数据对两者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Lotka-Volterra模型中的竞争参数并分析两者互动关系的均衡点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存在类似于种群生态系统中的互利共生关系,双方互为投入带动彼此产业发展并最终达到产业间的稳定均衡状态,最后对如何加快中国的产业升级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Ellis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集聚度ri系数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利用调整后的系数和产业集中度系数CR(i)对长三角地区18个制造业在1988-2009年的产业聚集度进行精确测度.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当前制造业集聚度的整体水平较高,产业集聚现象明显,特别是一些依赖自然资源和便利交通区位优势以及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从时间上看,长三角制造业的平均集聚度在1988-2009年问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从增长速度上呈U型曲线.从空间上看,制造业聚集地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6个城市,两极分化仍存在,但有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虽然我国的经济在近年来不断取得进步,但是全球经济发展放缓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尤其是对于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来说,因为产业结构的原因,受到的打击和影响是相当大的。我国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因此,要想缓解全球经济衰退对珠三角地区的影响,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就必须实现产业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促进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对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