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当前,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两大目标是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和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的培育是实现这两大目标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分析了四个关键驱动因素之间的联动机理,以及如何通过四维联动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提升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3.
5.
过去十余年间全球制造业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假设1995~2009年制造业重心未从发达国家转移至中国,在满足同等量最终需求的前提下,全球生产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幅将显著下降。其中,CO2排放量增幅将从67亿吨降至41亿吨;CH4排放量增幅将从3.4亿吨降至2.7亿吨;N2O排放量增幅将从1557万吨降至1156万吨。通过模拟测算制造业从中国进一步转移至南亚和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可知,该转移将使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增加,年度增排CO2约8.8亿吨,CH4约450万吨,N2O约21万吨。这是由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南亚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普遍有较低的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使用比率。而在现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的生产者责任制度下,这部分额外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均需由发展中国家承担。鉴于制造业重心的转移多由跨国公司主导,且相关经济利益均由发达国家获取,因此发达国家应该更多承担这部分额外排放的减排责任,通过技术转移、扩大在发展中国家的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投资等手段,使得从事制造业生产特别是低端制造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应用更高能效、更低碳的生产技术,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速,控制气候变暖效应,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7.
基于2003-2011年中国制造业30个行业的面板数据,本文研究了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行业的产出规模、技术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以及开放程度是影响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行业产出规模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导致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行业技术水平和开放程度是抑制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深度融合和刚性环境规制约束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文章将信息化水平、环境规制引入经典生产函数,研究了中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改进的区位商指数模型,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研究了信息化水平、环境规制强度对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与信息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环境规制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且存在边际效用递减。基于此,提出通过不断加强信息化水平建设优化制造业聚集格局,并对制造业过度集聚的地区施行环境规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进入21世纪以来,安徽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引进和自主发展两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全球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深化,安徽省的制造业面临巨大挑战。文章充分调研了近年来安徽省制造业的经济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当前安徽省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对地区产业的整体规划,对我省制造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目标和创新发展需求提出若干建议,供有关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创新的国家,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鼓励和支持创新,历届政府也不断发布及修订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战略文件。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连续发布了三个版本的《美国国家创新战略》。通过深入对比总结出了美国创新战略驱动主要内容演变历程、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特征、创新驱动战略的机制和所采取的主要举措,疏理出较为全面的美国创新驱动战略的体系架构,为中国借鉴美国创新战略的制定、实施及创新驱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图论与马尔可夫模型提供了一种新的聚集测度方法,计算存在劳动力非均衡增长情况下多地区产业聚集指数,并对产业聚集进行稳定性检验。该方法延伸了经典中心外围C-P模型的经济含义,认为在不考虑技术进步和资本替代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归一标准化还隐含了不同地区可以存在相同就业人口增长率的条件,从而使中心和外围地区具有相同的产量增长率,故产业聚集的中心和外围地区可以是动态稳定的。文章以中国31个地区1999-2014年的制造业数据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仍然处在产业聚集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全稳定的聚集外围地区,江苏、四川和河南是目前我国相对稳定的制造业聚集中心。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工业机器人进口贸易促进中国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理论假设,运用2001~2014年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工业机器人进口贸易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机理与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进口贸易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生产率提升,且工业机器人进口与制造业吸收能力存在交互作用;不同工业机器人及制造业分类的影响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背景下,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需注重工业机器人的进口与消化吸收,不断拓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生产率。 相似文献
15.
上海制造业的结构调整既关系到制造业产业高端化目标能否实现,又关系到上海创新驱动的转型进程能否有效推进,应当以产业的经济绩效和能耗水平作为结构调整的主要基准。本文对上海制造业的33个大类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上海市制造业增加值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全员劳动生产率和能耗方面较优,并由此提出了各大类产业未来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17.
以增加值贸易方法为基础,通过属地和属权贸易融合的统计视角,重新估算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顺差。通过结构分解技术发现中美需求规模的扩张、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差异和跨国关联的加强是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存在的主要驱动因素。对于中美贸易顺差,中国并不具备充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美国自身因素也对中美贸易顺差的存在及持续施加了主动的影响,中美贸易顺差更多体现的是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协作,而不是国际贸易上的竞争对抗。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同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文章利用CES生产函数和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法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与美国制造业技术差距,并对技术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测算结果表明,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在1995~1998年期间出现短暂缩小,但1999~2009年期间技术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从分行业看,中国的资源、能源等垄断性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同美国的技术差距较大,而消费品制造业同美国的技术差距较小。利用分行业数据实证研究表明,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扩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信息通信技术和制度环境,特别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制度改革并未有效促进信息技术进步进而缩小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在中国加入WTO后显著缩小了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并未有效缩小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而且,随着人均GDP的上升,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并未呈现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19.
文章引入激励理论、认知评价理论及UTAUT模型理论,从期望值、自主需求、归属需求、风险感知、便利条件5个因素出发,结合公职人员继续教育的自身特征,构建了公职人员继续教育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除归属需求外,期望值、自主需求、风险感知和便利条件4个因素对公职人员继续教育参与行为有显著影响。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地方产业升级的研究不能仅从地方产业内部、企业本土战略和地方经济等微观层面来分析,而应该用全球或跨界的视域。文章以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产业转移的趋势为出发点,阐释了价值链全球延展的轨迹,并以福建省制造业集群为例,分析了地方制造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获得的发展机遇和影响因素,从中观层面提出了构建自主区域价值链、政策协同、优化创新环境等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