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方钰 《特区经济》2020,(12):18-22
区域空间规模结构动态演变研究,对优化区域整体功能结构、促进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和充分发挥区域空间功能效应有重要意义。以夜间灯光数据为指标,利用夜间灯光统计分析、位序—规模法则、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对全国及四大经济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区域规模差异来看,四大经济区发展不均衡,西部经济区增速最快,东中部经济区增速均衡、东北经济区增速较为迟缓;从区域规模结构来看,东中部经济区规模数量分布均由聚集走向分散,西部经济区始终表现为聚集,而东北经济区则表现为分散;从区域内城市规模等级转移来看,各区域内部等级锁定现象明显,保持稳定的概率均大于61.6%,但东部、中部经济区保持稳定概率较高,西部、东北经济区则相对较低;低等级城市保持稳定性最强,中低等级城市稳定性较差,较易发生等级转化,且存在少量跨越式等级转化。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生产和消费中心,同时也是产业发展的集中地,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的发展对于持续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幅员辽阔,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范围有限,多数地区仍处于城市群和都市圈以外,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除了要重视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更要重视城市,尤其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把握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要从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市布局、政府管理等方面着手,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发展的核心功能区.  相似文献   

3.
城市规模分布演进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如下问题,中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如何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我们基于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路径,对中国过去10年的城市体系演进进行了系统回顾,并运用省区动态面板数据识别了城市规模分布演进影响整个城市体系的外部性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本文发现,从整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看,中国的城市体系仍未达到最优分布状态,但正逐步向其趋近。中国城市规模分布体系主要特征为中小城市过多而大城市过少,少数大城市相对规模过大。新的(特)大城市的出现,及各大城市的共同发展,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效率。本文的发现为中国未来的城市化途径选择提供了有益见解。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城市首位律和城市位序—规模法则,测算了1990-2008年以城市人口规模表征的成渝经济区城市规模分布分维值,并对分维值进行了纵向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成渝经济区城市规模分布具有分形特征,满足城市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城市规模分布变化波动较小,有趋向集中分布的趋势;超大城市数量少但人口规模大比重高,区域内城市规模等级层次断层,中小城市发展比较成熟。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的建设,应坚持强化超大城市,重点发展特大和大城市,发展完善中小城市体系的原则,逐渐建成金字塔式城市体系规模结构。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为反映较大城市整体人口占比情况.研究依据城市指数和位序一规模法则设计了2-11城市指数和4—11城市指数.同时借助齐普夫定律对城市群的整体集中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最为合理.而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均偏离住序一规模法则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提供的权威数据,以市辖区年末总人口为指标,使用帕累托系数计算体系。得到如下结果:2010午,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包含地县两级城市)的帕累托系数分别为1.228和1.164,均基本符合位序一规模法则。与国家层面比较,云南省的地级城市规模分布更为不均匀,并依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田建春 《科技和产业》2010,10(7):33-36,82
在区域经济学关于城市系统中城市规模分布问题研究的文献中,排序—规模原则占据相当的数量,而学者们所津津乐道的则是所谓的城市规模分布的齐普夫法则。分析表明,齐普夫法则只是描述城市规模分布的一个简单的统计关系,一个可供直接的经验检验的假说命题。迄今为止的有关经验研究,只是部分地支持了齐普夫法则。齐普夫法则及其经验研究的最大弱点,在于缺乏一个经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国际贸易和气候变化是关系人类发展和福祉的两个重要议题。本文对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这一研究领域的文献作一个综述,着重从"国际贸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国际贸易的潜在冲击和影响"以及"气候保护与贸易自由化的冲突和协调机制"三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评述,指出了现有研究不足以及未来研究拓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哈尔滨以松花江为轴,联合江南、江北两岸著名景点,初步形成了哈尔滨夜游经济主体框架.本文利用SPSS软件将2013-2019年NPP/VIIRS哈尔滨主城区夜间灯光数据及相关哈尔滨旅游数据作为耦合对象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多年来哈尔滨主城区夜间灯光时空发展变化规律及其与旅游发展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为制定哈尔滨夜间旅游健康发展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前城市体系研究中的城市规模分布问题愈加受到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而准确刻画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齐普夫定律也日渐成为区域经济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引发国外学者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理论和实证探索。本文基于对齐普夫定律的演化机制(即随机模型、经济理论和综合性解释机制等)和实证检验(即空间格局实证、动态演化实证和影响因素实证)的总结,着重回顾与评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研究齐普夫定律的最新进展,以期在把握城市规模分布国外研究理论前沿的同时,为中国未来城市规模分布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严荣 《上海经济研究》2016,(11):113-121
该文通过与伦敦、纽约等几个国际大都市的对比,认为:虽然目前上海的住房规模较大,但是与上海的市区面积和人口规模还是相适应的。然而,按全部常住人口(包括上海户籍人口和非上海户籍人口)计算的上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水平则明显比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低,而且上海住宅用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该文通过多种方法对上海住房供应规模进行测算后认为:在"十三五"期间,上海的住房供应基本上满足了上海全部常住人口的合理居住需求,但是从中长期看,仅靠上海现有及可预见的新增土地资源难以满足上海全部常住人口的居住需求。基于此,文章建议要提高上海住宅用地的使用效率,加快推进城市更新的步伐,优化上海住房的空间布局,改善住房的供应结构,引导人们对住房的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12.
避免聚集阴影,强化规模借用,是现代都市圈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基于借用与被借用城市之间的相对规模结构,分别对距离和交通可达性建立城市规模借用的表达式,用以反映规模借用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面板回归实证检验规模借用存在的假设.结论表明,中国城市系统内普遍存在规模借用,城市之间规模差距越大,规模借用效应越明显,并且这种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城市规模越小,通过规模借用获得的好处越多;提高城市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主要来自与其他城市的联系而不是城市本身规模的扩大.因此,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转变以往仅注重城市自身竞争力提升的保守发展思路,要更加注重外部空间环境改善,促进地区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估计了1999—2005年我国各省各年度工业企业规模分布的帕累托指数,发现我国各省的企业规模分布状态都普遍比较严重地偏离Zipf分布,即大型企业在各省占据显著的优势位置而中小企业发展不足。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国企比重、城市化水平、开放程度的提高会使得当地的企业规模分布更加偏离Zipf分布;政府的财政支出比重越大,企业的规模分布也会更加偏离Zipf分布,但政府增加基础建设的投资会使得企业规模分布向Zipf靠近;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各省的帕累托指数有上升的趋势,但是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似乎更能够培育和集聚优秀的大型企业,而西部地区可能陷入低水平的Zipf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14.
运用1992-2010年四川省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城市规模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规模城市对城市化的推进影响程度不同,四川省大规模城市(包括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规模城市)对城市化的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城市发展满足规模经济效应即城市整体效率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提高,城市的规模化是实现城市规模效应、经济总量优势,提升吸引力和辐射能力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的中国最优城市规模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2年~2006年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本文估计了我国城市的最优规模和城市规模分布函数.研究表明:(1)从城市经济增长的角度,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最优规模为500万人左右,而且具有地区差异性,最优规模效应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2)我国城市规模基本符合帕累托分布,但与位序-规模法则的理想状态相比,还存在高位城市缺失的问题,表现为大城市数量不够、规模不大.基于此,我国应该优先发展大城市,扩大城市规模.  相似文献   

16.
了解一个城市群内各县(市)区的活跃度可以为该城市群服务设施的配置及等级结构的优化提供依据。基于环长株潭城市群夜间灯光数据、客流量数据以及新浪微博签到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分析,对环长株潭城市群内64个县(市)区的活跃度进行测度,并对经济活跃度和人口活跃度的组合状况进行分类分析。结果显示:长沙市内五区的活跃度居前五位,而距离各中心城区较远的县市区活跃度较低,总体上呈中心-外围的圈层分布,且具有沿轴向扩展与多极点并存的空间分布格局;核心区的经济活跃度与人口活跃度基本一致,而外围区则不一致;从经济活跃度和人口活跃度的组合关系来看,表现出高-高、高-低、低-高及低-低等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时空格局演变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方面,能够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直接的辅助作用。文章以南京市三大主要城区(主城区、高淳区、溧水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长时序夜间灯光影像提取城区范围,综合城市紧凑度、分形维数、重心坐标转移模型和扇形分析法等指标方法研究南京市城区时空演变过程以及城区扩张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夜间灯光能够较好地表征城区空间演变趋势;主城区扩张主要方向为南部、东偏北、北部,溧水区为北部、北偏东,高淳区为东偏北。  相似文献   

18.
焦张义 《南方经济》2012,(10):63-73
人口动态分布和当地的房价、生态环境质量存在相互联系,这种联系可能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最优城市规模。本文采用扩展到房价和生态环境的新经济地理模型估计这种联系。居民根据差异化产品数量、房价和生态环境组成的综合效用来选择居住地,从而实现区域间的均衡。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均衡状态下的最优城市规模随着房价、生态环境质量以及政府政策变动而变动。在福利分析中,我们研究了自由市场和政策调节两种不同情况下,城市规模差异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差异。  相似文献   

19.
文章研究了工业机器人在日本和韩国应用与发展的历史,探讨了决定一国工业机器人普及的社会经济因素,并利用OECD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工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出口和技术水平等,均对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发展中国家的数据也基本上支持这些结论。在此基础上,文章详细分析了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和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发现中国不仅具备了日韩等国家的基本条件,同时还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中国极有可能出现机器人对人工的规模替代。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