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盟成立50多年来成功维护了东南亚乃至东亚地区的长期和平、构建了有弹性的地区安全生态,但现有研究均无法充分解释东盟成功的原因及其安全实践背后的行为逻辑。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在安全问题认识上的局限性源于其实体主义思维和个体主义方法论与安全关系性之间的张力。要理解和解释东盟安全实践,需要运用关系主义思维、破解安全认识上的个体主义方法论。基于世界政治关系理论关于共在存在、关系性身份和关系理性的基本假设,关系性安全认为,以维系共在关系和追求共享利益为导向的关系性身份确认过程,是实现本体安全与物理安全相统一的可持续安全目标的路径,行为体遵循关系理性的能动和创造性实践是关系性安全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关系性安全从理论上克服了传统安全观对安全利益的孤立界定、对心理安全的忽视以及个体理性导致非理性安全结果等难题,也为理解东盟长期和平的安全生态建构以及多元灵活的安全行为提供了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考察与分析,认为北京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中的宏观政社关系是一种形式上的法团主义,具体表现为:政府承认具有垄断法团性质的"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合法性,并给予大力支持,政府通过"枢纽型"社会组织联系分散的社会组织,贯彻相关政策法规并将其整合进政府的决策体制。但是,当前北京市"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的构成情况使得其无法真正代表成员组织与政府沟通,法团主义中的核心——"利益代表机制"在这里并没有完全实现。所以,建议市政府尝试从当前草根社会组织中选择基础好、能力强的组织充实队伍,使法团主义的"利益代表机制"更有效率,形成更加双赢的政社关系局面。  相似文献   

3.
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观意义上的伟大变革。在推进和谐社会发展中,要着力于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三个基本维度。这就需要从思维方式上变革“实体化社会观”,因其实质是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它将社会视为在人之上的抽象存在。应倡导形成和贯彻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即“关系性社会观”,把社会理解成多重关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4.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既是一个诱人的理论话题,又是现代社会和谐成长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站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更需要迫切面对。如何处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关系,不仅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性的转换,而且也意味着西方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观念在中国的移植和生长。据认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关系,在西方是从中世纪的广场文化  相似文献   

5.
短期无解的人情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享 《改革与开放》2013,(12):103-104
"重关系,讲人情"这一根植于传统熟人社会的处事原则与"凭实力,讲制度"这一立足于现代文明社会的行动准则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发生了冲突,在都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与现代面前,许多中国人陷入了人情的困境。然而,"重关系,讲人情"的工具性以及在中国的普世性使其仍然具有优厚的生存条件,同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人情关系"文化滞后于业已建立和完善的现代制度也是一种难以避免的事实。人情困境会随着现代社会体制机制的完善而不断缓解,"人情关系"文化不会消失,但会随之变成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成为国际关系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国际关系英国学派提供了一种诠释中国与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国际社会"、"国际规范"、"文明标准"以及"新文明标准"等几个核心概念构成了这一框架的主要内容和话语体系。作者在仔细辨析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英国学派在理解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上的基本观点和独特视角以及在这种分析框架之下所打上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同时,对这一框架的阐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西方国家普遍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崛起现象所抱有的焦虑心态。中国作为一个非西方国家以及现代国际社会的后来者,在参与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始终面对一个如何处理与西方主导的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的问题,即中国如何对待主要由西方制定、修订和解释的国际规范以及如何适应与应对国际规范从"文明标准"到"新文明标准"的变迁过程。处理好这样一个过程直接关乎中国的崛起。  相似文献   

7.
送礼与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送礼不是中国社会独有的现象,"礼物交换一事貌似平常,其实是人类社会中相互交往的一个最重要模式,其给予一获取的双向选择维持、强化并创造着不同的合作、竞争、对抗的社会联系。"送礼的基本精神是对等的,这意味着要求回报,"礼物交换是一种互通对等的交往行为,‘回报’则是由交换规则的内在精神所决定的。"(杨念群,"礼物交换的本土精神",《读书》,1997年2月号)在重感情、尚人伦、讲关系的文化背景下,"送礼"在中国相当盛行,形成一种"礼俗"。其中,有权力主体参与的礼物交换形式  相似文献   

8.
李强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8):21-25
财产关系社会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表现为财产占有关系、财产控制关系、财产交换关系和财产收入关系的社会化调整。这一规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依然存在,决定了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企业治理机制的完善以及分配制度的变革等必须以社会化作为方向,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现有关于中国与西方对外援助差异表现及其动因的解释,具有较多意识形态用意,未能切中援助行为的核心特质。一国对外援助行为同时具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成分,并非完全基于公益考量或纯粹利他主义。"动机说"与"效果说"都可能被批评者用于指责不同的援助形态,并非中西援助分异的最佳解释路向。实际上,对外援助的"中国特质"不在于是否追求本国战略利益,而是取决于在此过程中能否基于特定交换方式,客观呈现利他后果。有必要重新认识援助行为的战略含义,理解其作为"礼物交换"的实质,基于不同交换取向进行说明。在关系社会学意义上,可以区分关系主导与权力支配两种主要交换取向,分别对应关系型援助和支配型援助。根据关系型交换的原初含义,中国对外援助需要自觉平衡理性与感性因素,进行战略筹划和动态调整;扩展关系渠道,增强"关系投资"的有效度;克服某些短时利益诱惑,赢取核心关系的可持续性;增加可能的讨价还价资本,根据形势和需求做出适当平衡,提升对外援助层次。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对核能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地缓解能源紧缺和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压力,但同时也会出现潜在的核泄漏与核安全事故风险问题。随着各国进一步开启或加强对核能的开发利用,核能开发利用所带来的全球核安全风险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新的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对国际社会构成了新的威胁与挑战。作者认为,在现有核安全机制的基础上,国际社会需要变革和调整相关的国际秩序结构,以"负责任的主权国家"的国际新观念和原则构建新的国际核安全秩序,强化各国的风险治理责任和国际合作与协调。为此,国际社会应当逐步调整在核能开发利用上的主权权利与治理责任之间的结构关系,确立并普遍实施统一的且有约束力的核能安全国际规范,依托国际原子能机构等相关组织确立强制检查监督的国际机制,在区域和全球层面推进更具效率的合作和更高级别的合作机制建设,强化多元主体在核事故风险全球治理中的参与和作用,从而确立和推进一个更为有效和安全的全球核事故风险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综观人类社会,实质上是由三种关系构成的,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矛盾与和谐的历史。人与自然的矛盾以经济来和谐,人与人的矛盾用政治来和谐,人与人心的矛盾靠文化来和谐。文化的使命就是和谐人心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对"文化"概念的经典表述。  相似文献   

12.
《北方经济》2005,(10):66-67
一、激励相容的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契约理论认为: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广泛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任何抉择策略与行为后果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帕累托最优"不能实现,因此,需要寻求一种契约和制度安排来规范当事者双方的经济行为.威廉·维克里和詹姆斯·米尔利斯在对该领域的研究过程中引入"激励相容"的概念,从而建立了委托代理理论.  相似文献   

13.
亚历山大·温特体系建构主义框架下的身份理论至今仍然是国际关系理论界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身份理论,但是温特的身份理论在概念运用的合理性和逻辑推演的自洽性上都存在较为严重的困境。作者将温特的身份理论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科学背景中予以考察,结合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内身份研究的相关成果,指出温特理论建构中的结构主义和认知主义本体倾向是造成其理论存在概念与逻辑困境的根源。同时,在比较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批判了温特将具有文化特殊性的个体导向社会身份普遍化的错误做法,尝试提出与个体导向社会身份相对应的关系导向社会身份的概念。关系导向的社会身份概念有助于克服温特身份理论的结构主义、认知主义本体倾向,恢复社会身份的情感意义和行为体的情感施动性,为推进建构主义身份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更为开阔和包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所涉及的学理问题,特别是结构与施动者如何互动进而推动国际体系演变的问题,现有研究只是侧重在对结构作用的分析上,忽视了结构的进程性以及这一动态演变过程的作用机制。通过转换研究视角,作者认为,从"自上而下"转向"自下而上"的视角,即从关注体系结构转向关注行为体和行为体的实践,突出了"实践"概念的本体地位。作为社会实践进程的国际体系结构演变,它受到惯习和危机这两种作用机制的影响,而这两种机制使得体系结构呈现出稳定中有变革、变革中有稳定的动态演变过程。在此期间,实践者发挥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工会作为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自然应担负起协调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任.企业工会要想在构建和谐融洽的劳动关系中发挥特定的角色作用,就要找准位置、明确职责,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导员工,形成"企业关爱员工,员工关心企业"的良好氛围,以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建共享共赢.  相似文献   

16.
区域间主义是指不同国际区域或次区域之间制度化的关系。它是国家和区域组织等行为体对全球化和区域化的一种积极反应,其主要功能包括权力平衡、认同强化、制度建设、利益共享等。区域间主义实践既有综合性、多元性、开放性、多轨性等共性,也有由"欧盟模式"、"东盟模式"、"美国模式"和"中国模式"等表现出的个性。理论与实证结合的综合研究将是区域间主义研究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7.
区域间主义是指不同国际区域或次区域之间制度化的关系。它是国家和区域组织等行为体对全球化和区域化的一种积极反应,其主要功能包括权力平衡、认同强化、制度建设、利益共享等。区域间主义实践既有综合性、多元性、开放性、多轨性等共性,也有由"欧盟模式"、"东盟模式"、"美国模式"和"中国模式"等表现出的个性。理论与实证结合的综合研究将是区域间主义研究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实力的进一步增长和国际社会出现有关中国崛起、美国衰落导致的权力转移的普遍认知加剧了中关关系的紧张性。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全面铺开之际,中国政府提出构建中关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已有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固有的实体、静态视角不能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这一动态过程提供理论指引,过程建构主义由于其对关系过程的关注而具有独特的价值。作者在过程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对行为体能动性的发掘提出预防性合作的概念作为关系治理的动力,从而使修正后的过程建构主义在促进关系进化上的动力机制及其作用机理得以明晰化,并结合当前中关关系的实际指出,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关系性理解的不足导致的关系困境而非结构、地位困境是造成当前中美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新型大国关系建设重在以关系性的过程视角实现中美关系的"共同进化"。  相似文献   

19.
岳兵  秦义 《理论观察》2011,(4):44-45
“关系主义现象”成为近年来国内学者特别关注的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做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中国语境下。“关系”亦成为把握中国社会现实及其变迁的重要学术工具。作为本土性的社会学研究对象“关系”是“处于中心学术地位”的,是推进我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对“关系主义现象”的研究有着不可多得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本文提出并论证了"构建和谐官民关系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这一观点,通过分析当今官民关系不和谐的原因,从坚决惩治腐败、协调分配好群众利益、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畅通民情民意的表达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和谐官民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