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是电子商务最发达的国家。在WTO缺乏完善的国际贸易规则情况下,美国借助于自由贸易协定的形式,在国际范围内主导了电子商务国际规则的制定。美国对电子商务规则的立法模式和立法取向必将影响国际范围内电子商务规则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继签署和批准削减碳排放的《巴黎协定》后,2017年中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世界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该市场的经济效率取决于能否在不同价格条件下产生稳定的配额供给和需求,避免额外的交易开支,而合理的碳排放权配额分配制度是实现该目标的政策保障。本文从制度框架、分配方法和实践经验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碳市场额分配制度的设计方案,并关注碳泄露、效率与公平等衍生问题。  相似文献   

3.
作者从"多米诺"效应引致"轴心-辐条"结构的形成过程出发,分析了轴心国家和辐条国家在此过程中的福利变化,并从轴心国家、二级轴心、辐条国家和格局外国家(地区)等视角详细分析了亚太区域内正在形成的自由贸易协定"轴心-辐条"格局,研究了"轴心-辐条"格局对亚太自由化进程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设计了一条将"轴心-辐条"格局发展成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可能途径,以消除该格局对亚太自由化进程的负面影响。此外,该文提出了一套中国参与亚太区域内"轴心-辐条"格局的完整策略,包括确立轴心国家地位、增进与东盟及其成员的联系、加快与二级轴心建立自由贸易协定以及加强与中国台湾地区的经贸联系等具体的战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气候治理已成为全球治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围绕气候治理的国际谈判备受世界各国与国际社会普遍关注。虽然2012年12月8日刚刚闭幕的多哈会议谈判实现了平稳过渡,决定从2013年开始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制定了德班平台谈判的工作计划,但在减排义务分担、气候融资、技术转让等关键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阵营之间仍存在较大分歧和争议,未来谈判仍困难重重,前景尚不明朗。作者试图运用多维权力观分析框架,分析当前主要国家及国家集团构成的政治力量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及其变化。在气候谈判中,发达国家的手段性权力强,但态度大多趋于消极保守,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权力和话语权呈上升趋势,但权力领域有限,权力意愿趋于分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外,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在市场、资金、技术、贸易等议题中的权力各有消长。未来随着全球气候治理的复杂性日益增强,世界各国及各种社会力量为追求自身利益,必将展开新一轮的博弈与角逐。基于对各种政治力量在气候治理中权力特点和变化的认识,作者最后提出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谋求合理发展空间与权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舍近求远达成的跨区域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挑战了地理位置毗邻作为建立区域一体化必要要素这一条件,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论述了跨区域双边FTA在全球范围内的新发展,认为这种舍近求远的FTA所能实现的经济福利是有限的,其成立的动机主要在于两国间的政治利益或其他经济利益。通过对决策者选择跨区域双边FTA的决策动机分析,作者认为,与区域一体化的多边贸易协定比较,跨区域双边FTA起到了不可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过程中,制度压力、利益认知和国内结构三个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推动了国际气候制度在中国的内化。通过对中国国内的认知变化、制度改革、立法支持和政策实践等四个层面的发展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后作者认为,随着中国与国际气候制度的互动不断加深,中国对气候变化治理的认知趋向于积极,并且建立了一系列与国际气候制度相对接的国内机构,发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文件,通过了一系列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规章,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试点工作。上述层面的变化说明,国际气候制度在中国产生了较高程度的内化,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积极合作者。  相似文献   

7.
比较CAFTA与JAFTA、KAFTA,从内容上看,中国比日韩更有诚意,也更令各方满意;从成效上看,2000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量比日韩与东盟增速快得多,占外贸的比例也得到提高。经典引力模型显示CAFTA对区内贸易比日韩-东盟自贸区具有更显著的扩大效应。最后,对中国下一步与东盟合作的方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中国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FTAs),利用2000~2018年增加值贸易数据,从FTAs水平深度和垂直深度双重视角实证检验了自由贸易协定深度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TAs深度的提升能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且相较于垂直深度,水平深度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问题处理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FTAs深度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制造业类型和出口目的国(地区)类型不同而具有异质性;机制分析表明,FTAs深度可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和促进外商直接投资提升制造业出口竞争力。进一步的反事实模拟表明,加入不同的区域贸易协定均会提升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且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效果最强,其次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最后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中国是否加入区域贸易协定的预测结果相比,区域贸易协定水平深度对制造业整体以及分类型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陈稳进 《特区经济》2006,213(10):182-183
本文详细分析了美国已经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和即将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战略布局,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贸易发展格局的影响与启示,最后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在比较两城市服务业相关指标基础上,借鉴国际城市巴黎的成功经验,就服务业发展思路、产业结构、规划模式和管理方法特点等提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彬 《亚太经济》2017,(6):72-78
借鉴市场份额和贸易强度指标,从中国视角创建指数,重新量化分析欧盟-韩国自贸协定对它们之间以及与中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影响,统计结果显示:欧盟-韩国自贸协定订立后,两者相互出口中规模较大的产品结构相似,双方间经贸并没有得到显著推进;中国对这两个经济体的主要出口产品不仅种类多,而且规模大于欧盟和韩国间的相互出口;同时,两者对中国的出口亦大于它们彼此间的出口。  相似文献   

13.
近一时期始于美国并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对各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同时还给国际政治和安全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为了评估这场危机的方方面面,《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于2008年11月10日举办了"全球金融危机:国际影响及其对策"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专业和领域加以分析和预测。本期刊登的这组笔谈基本反映了会议的讨论情况。编辑部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读者加入到探讨的行列中,深化我们对于这场史无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的国际论辩随着国际气候制度的演进过程而不断深入。从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到对经济利益的评估、再到政治意愿的形成,气候变化博弈背后的经济利益之争和地缘政治之争构成了国际气候治理的国际大背景。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国际气候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未来走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所持的气候变化立场也备受国际社会瞩目。作者结合国际气候制度的演进历程概括了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与调整过程,分析了中国在气候变化决策过程以及针对中国气候变化立场中"变"与"不变"的原因。作者认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在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治理过程中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魏磊 《亚太经济》2014,(5):32-35
近年来,影子银行规模超常规迅猛增长,部分地区影子银行体系融资比例过高,融资需求较为强烈,债务集中到期偿还压力增大,违约风险上升。为此,本文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构建了一个以其为中心、具有一定等级性的同盟体系。在"重返亚太"的背景下,美国进一步强化了其亚太同盟体系。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需要寻找对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应对和共处之道,这会直接影响中国崛起的总体外部安全环境以及本地区安全格局的发展方向。中国要以积极的方式,降低美亚太同盟体系在地区安全结构中的消极作用,避免在这个地区形成传统的大国划分势力范围互相对抗的局面。一方面要对周边国家执行具有差异化的政策,加强经济手段和安全手段的配合使用;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美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弱化美同盟体系的作用。同时要以更加具有包容性的视角和思路,看待本地区的安全挑战,解决本地区的安全关切,推动更具包容性和建设性的地区安全机制和架构的建设。中国应对美国亚太地区同盟体系的有效性,会对周边安全环境的性质产生较为根本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巴黎协定》国际碳交易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嬗变并给相关制度设计带来了相应挑战。首先,其主体范围从局部参与扩大到全球参与,使得双重核算风险增加并牺牲了可惩罚性。其次,其减排目标由短期静态的绝对数量目标向长期动态的国家自主贡献加强转变,从而较难形成“自上而下”国际层面的总量控制并可能会产生反向的不正当激励。再次,减排指标由同一性转变为多样性,给建立稳健统一的会计核算规则带来了巨大挑战。最后,其价值取向从京都三机制侧重经济性转向侧重环境完整性,对《巴黎协定》国际碳交易机制如何平衡经济灵活性与更加严格的环境完整性要求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18.
作者阐述了自己对现有全球安全治理概念、框架及特征的认识与理解,提出了中国扩大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选择。与结盟、联盟等其他多边安全合作方式相比,"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一种更包容、更灵活的多边安全合作框架,有助于全球和地区安全问题的解决,也有助于缓和大国间存在的安全困境。作者分析了中国与全球安全治理的利益相关性和责任相关性,并探讨了在全球安全治理框架下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安全合作的可能性思路,包括通过"联合国+G20"、"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印度、日本"等多边框架,就维持和平行动、打击跨国犯罪行动、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等全球安全治理议题开展多边合作及演练的可能性。作者也阐述了对中国在全球安全治理中地位和作用的看法,认为尽管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难免存在利益和价值上的分歧,但安全治理以共同提高、合作共赢为特征,不以相互削弱为目的。因此,不同行为体可以发挥各自的作用,中国可以在全球安全治理中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尽管欧盟对过境货物的知识产权边境措施引发的WTO争端暂停,但同类措施在美国继续存在,并在美韩自贸协定与TPP等一系列区域协定中继续发展,该趋势对我国影响重大。相关措施在TRIPS协定下存在严重合规性问题,不仅与协定确认的地域性原则冲突,而且构成合法贸易的壁垒,未对措施滥用提供保障,故违反协定第41条1款。我国应积极利用对相关措施的合规性分析在贸易谈判中维护自身利益,并通过WTO争端解决程序遏制该措施,反制发达国家的相关动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正在谈判中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入手,分析了国内学者对TPP的认识误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TPP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