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高阳  王铁骊 《价值工程》2007,26(8):8-11
在战略管理研究领域中,动态能力和敏捷能力被定义为企业组织为适应环境变化,获得持续发展而应该具有的战略竞争能力。研究两者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将有助于企业组织发展方向的明确。因此,在对敏捷能力和动态能力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敏捷能力与动态能力在提出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中的相关性,并论证了敏捷能力是动态能力在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详细论述我国产业政策制度背景、国内外产业政策研究差异的基础上,兼顾理论分析和实证发现,对国家产业政策如何影响中国微观企业行为这一领域进行了综合整理和回顾;解析和对比各个研究范围的研究进程,提出了相关领域的研究不足和局限;结合产业政策的缘起、制定、传导、实施背景,致力于产业政策研究问题的探讨与理论框架的构建,进而提出了中国产业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研究领域未来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与契机。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组织学习、动态能力理论,从营销动态能力的视角,运用跨案例研究方法,对华为、海尔、联想三家成功的国际化企业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营销动态能力是企业国际化成长的重要能力;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营销动态能力不同,表现为各种企业能力的组合;组织学习对企业营销动态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院营销动态能力是企业在动态环境中生存的关键,社会资本和组织学习也是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文章在回顾了社会资本、组织学习、营销动态能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资源——组织学习——动态能力”的逻辑框架,应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海信集团的资料,探讨了社会资本对组织学习、组织学习对营销动态能力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5.
动态能力理论的战略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基础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动态能力理论的能力观,揭示了动态能力理论对资源学派战略管理思想的五个新发展:战略管理的核心不是企业现有核心能力的识别和利用,而是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创新;企业能力的创新应当突破路径依赖性;战略管理应突破企业的纵向与横向边界,通过整合企业内外资源,构建新的核心能力;战略管理应当把构建知识整合机制和消除组织学习的障碍作为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来自于动态能力。因此,战略可以超越企业现有的资源与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动态能力理论的三个理论基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演化经济理论和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  相似文献   

6.
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动态能力构成、特性和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随着企业所处的环境动态性和复杂性特征日益显现,学者们开始关注企业内部能力的研究。而由于分析视角不同,对于动态能力构成、特征以及演化过程的研究还存在分歧。通过文献梳理,文章从组织学习的视角总结了组织动态能力的构成和特性,并阐释了组织动态能力的演化过程,最后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融资瓶颈一直是阻碍我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民营企业的融资战略应该根据外界环境和企业不同时期的需要及时做出调整。本文采用动态能力理论观点,对影响民营企业动态融资能力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和比较,为民营企业制定适合自身特征和动态外部环境的融资战略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企业成长是形成动态能力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决定企业成长的动态能力会呈现出演变的特征.本文在回顾企业成长阶段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的七个构成要素:技术能力、辨识和把握机会能力、组织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战略能力、变革能力,并提出了动态能力随着企业成长阶段演变的模型,最后,以特变电工为典型案例,分析了企业成长阶段与动态能力演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物流企业动态能力构成要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动态环境下,动态能力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以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物流企业动态能力的构成要素,为物流企业应对动态竞争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外关于动态能力的界定和维度划分问题仍然存在分歧。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动态能力划分为机会与威胁的感知能力、资源的整合能力、资源的重构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个维度,即企业通过对内外部环境进行感知,找出这些变化对企业带来的机会与威胁,通过对资源进行整合、重构和创新来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最后,运用理论驱动型案例法,以海尔为典型案例,探讨了动态能力的四个维度对企业获得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研究上面临的问题,又结合企业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提出了企业超动态能力观。并对超动态能力的内涵、构成维度及关系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基于超动态能力的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相关策略。本研究对于当前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之下的企业重整具备极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别从外部竞争环境、资源与能力以及网络和平台多个视角,综合应用跨国公司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企业数字化对国际化影响机制研究的整合分析框架,并归纳出三条核心影响机制:获取竞争优势、提升动态能力和构建生态系统。首先,企业数字化有助于克服跨国公司的外来者劣势、建立后发优势,从而促进企业国际化;其次,企业数字化有助于提高内外部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企业动态能力,从而促进企业国际化;最后,企业数字化有助于构建商业生态系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从而促进企业国际化。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国际化提供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复杂的动态竞争环境对企业的营销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动态营销能力构建,是以创新能力、反应能力及关系能力为核心能力特征的动态资源,是持续获取企业良好营销绩效的重要来源。增强组织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与适应性,可以提升企业的反应能力,剖析利益相关者需求并关注其变动可以实现与之的良好关系,个人与组织的知识管理,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三种能力互相作用,形成动态营销能力不断提升的推动系统。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资源基础和动态能力理论,以静态的资源和动态的能力为分类依据,将大数据能力划分为大数据资源和大数据资源整合利用能力两个维度,并基于双元组织学习的过程视角,以广东省254家企业为对象实证分析大数据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大数据能力的两个维度均对企业绩效(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大数据资源整合利用能力正向影响组织学习(探索式和利用式),但大数据资源对组织学习没有显著影响;探索式学习部分中介大数据资源整合利用能力与企业绩效。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培育大数据能力,推进实现数字化需要CEO变革观念与思维、企业内部形成变革战略共识、迭代提升动态的组织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如何有效引导资金流向政策支持的产业,是产业政策发挥效果、促进金融服务经济的关键。根据“产业政策引导基金投资,基金投资与产业政策的有机结合影响企业再融资”的思路,研究了产业政策对基金投资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产业政策影响下的基金投资能否促进企业再融资问题。研究发现:产业政策能引导基金投向政策支持的企业;基金持股与产业政策的交互作用引导资本市场资金流向政策支持的企业,促进企业再融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产业政策、资本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更好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微观基础.照搬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西方企业理论,以及以对员工剩余价值的夺取作为利润主要来源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工人对企业、对社会的不满.把儒家伦理与现代企业组织理论结合起来,确立新的企业理论与新的企业治理结构,营造和谐的企业生产方式,是我国当前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动态能力是当今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表现,人力资源策略作为企业最基本的内部管理措施,对企业动态能力产生着重要影响。通过对国内企业动态能力结构维度特点的分析,在人力资源策略对企业动态能力的作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内企业动态能力提升的4种途径,从人力资源策略这一微观角度,为国内企业提升自身动态能力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动态能力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是企业能力理论研究的"黑箱"。本文从理论层面对企业动态能力与创新的互动关系进行探析,分析了企业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之间以及动态能力子能力与创新模式之间的相互关联,并从"破与立"的视角,指出破除企业的核心刚性与组织惰性、构建学习型组织与创新型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动态能力与创新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复杂系统的企业能力研究是复杂性科学和企业能力理论自身发展共同推动的结果。这有助于深入认识企业能力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和正确理解企业竞争优势之源,从而丰富企业能力理论的内容。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文章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之上,阐述了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企业能力研究现状,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民营科技企业的动态能力为研究主题,在对动态能力理论发展历程及目前存在的分歧概述的基础上,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的SCP模型及启示,对民营科技企业动态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