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船钞是近代海关税收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已有部分研究注意到其收支问题。但相关成果存在诸多模糊或错误之处,且未对船钞的整个收与支的环节进行系统梳理。本文利用已有和新出资料,纠正了已有部分研究成果中的错误,并对已有研究的模糊或疏漏之处进行了补充,特别对已有研究尚未涉及的辛亥革命前后和民国时期的海关船钞收入和分配情况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勾勒出了从晚清到民国的海关船钞收支的完整图景。同时指出,1868年之后,在实际用途上船钞基本实现了西方人为其预设的核心功能,即真正应用于灯塔事业。近代海关船钞是一种在近代税收体系中地位特殊的税种,理清其收支问题对近代关税研究的深入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宋仁宗时期,为了改变官榷法和引盐法的实施效果,范祥为陕西设计出"钞盐法"制度。前人多因袭旧说,认为此法促进了盐业的市场化,对其评价较高。实际上,钞盐法通过规定见钱买钞、盐钞价格和发钞数额,将盐法制度完全置于朝廷管控之下,断绝地方官府和商人议价或变通的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反而降低了盐业的市场化程度。该政策管控过严,难以契合地方需求,终因无法杜绝实物入中、解盐滞销、发钞量扩大等而遭遇挫折。这反映出钞盐法的设计和实际运作之间有巨大差异,故应对其予以更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建立唯一的近代府级横截面数据,考察了通商口岸促进近代经济长期发展的效应和机制。研究表明:通商口岸对20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影响,即距离通商口岸越近的地区,城市人口越多、人口密度越大、劳动生产率越高;通商口岸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包括中国留学生、新式学堂和教会学校等新生事物首先在通商口岸兴起,再向内地推广辐射,进而促进了近代人力资本的发展,最终决定了20世纪初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不仅丰富了现有关于历史冲击对经济发展长期影响的历史计量学文献,同时也为当前我国如何利用港口等交通枢纽建设来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提供了历史经验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外国标准化的机制银元逐渐流入宁波等地,与秤量使用的银锭相比,银元形制统一、检验方便,节省了一定的交易成本,因此行用日广,进而流通至浙江的其他城镇和农村地区。五口通商以后,国内埠际之间有大量的洋银流动,而自香港等地进口的洋银数量极少。清后期,浙江省厘金收支的四柱清单中,银元的使用已超过银锭与制钱,成为最重要的收支货币。结合清中期至民国初期的契约文书,可以发现丝茶产地以外的宁波及浙东地区农村市场的洋银使用份额远不及银锭、制钱,洋银在港口与农村两个不同市场层级的使用呈现出迥异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公司债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手段,在近代中国得到了初步发展,有助于解决个别企业的融资困难,但很少直接用于发展企业生产,且公司债发行数量有限,与国内产业经济的关系疏离。从发行角度看,华商公司债是较为规范和成功的,主要由银团承销,成立专门的银团办事机构,并注重降低发行风险。从流通角度看,公司债则基本滞留在银行,未正式流通和在证券市场开拍。发行成本过高及当时企业面临外部环境的不利是制约华商公司债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幼稚和畸形的证券市场中诞生的华商公司债既有所发展,但又难以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家族财产继承方式与工商企业关系的论述存在明显空间差异。传统以集中继承为主的西方,理论和实践却均倾向于分散继承;传统以分散继承制为典型的中国,理论界却对分散继承更多持否定态度。对近代以来中外工商业家族财产继承史实的梳理发现,工商业家族普遍倾向于分散继承。因此,就分散继承与工商企业发展持消极态度的传统观点值得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资本市场的研究,至今尚未引起学术界应有的注意,但是研究中国近代资本市场却具有难以忽视的价值。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近代在向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资金问题一直是重要而难以解决的稀缺资源,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却可以发现,中国近代资本市场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相当疏离,其原因何在?中国近代企业在发展进程中,资金筹集渠道有什么特点?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演变又具有什么独特的性质?这些问题都提示我们应该去认真研究中国近代的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8.
孙睿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5):F0002-F0002
健康的市场构建核心问题之一便是市场秩序的建立和维持。制度经济学中,行业组织对于市场秩序最大的贡献在于给市场提供了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但是从历史实践层面上讲,市场秩序并非如经济学范式所言是一种抽象静态的结构。并且制度背后有着强烈的历史文化因素,所有在技术上可行的制度,在不同国家或者文化中会呈现出丰富的形态。本文所关注的,便是在近代中国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市场秩序。以此来思考,对中国而言,究竟怎样的经济治理结构才是在实践中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GDP的估算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巫宝三先生和刘大中先生的工作为起点。此后,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参与了这项工作,有人做了个别年份的时点估算,有人做了短时间序列估算。刘佛丁、王玉茹二位先生撰文总结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到1997年为止,不完全连续的近代中国GDP估算值仅有十几年的,有一些工作是对同一年份的重复估算。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云南商人资本的构成中,主要包括来自于商人的自有资本及部分向他人的借贷资本。此外,来自各级官吏和官府的资财以及来自华侨的投资则成为外力驱使下资本构成中新的内容。商人资本的经营则以独资、合资和合伙方式为主。但随着近代商业的初步发展,已出现了新兴的近代商业组织——公司。与此同时,一些新式商业经营方式也得以采用。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之后,四川货币制度日趋混乱,经济民生深受其害。为统一币制,刘湘曾于1934年初设立四川地方银行,发行地钞。但不到一年,地钞就因滥发而濒临崩溃。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实现了对四川的初步控制后,即对四川币制进行了整理和改革。通过收销以地钞为主的杂劣货币,结束了四川币制的长期紊乱局面,实现了币制统一。整理地钞,不仅是国民政府对四川政治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抗战前国民政府整理地方币制的一次颇为成功的案例,它为四川金融稳定、经济复苏,并成为抗战大后方奠定了基础,也使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实现了互利共赢的结果,为其他各省整理币制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2.
近代西南边疆工业组织经营方式的演化过程,也同时是内地汉民族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经济的融合过程。而促成该情势之媒介手段,乃时人对产权工具的灵活运用。先是清末民初由股份制公司营运所促成的省际间社会资本的融合;入民国,进一步出现内地私人资本以直接投资,及"庄"、"行"等多元产权运作达成的与西南边疆民族在行业内的经济共生性融合;抗战时期,则着重表现在国民党政府通过迁建、增资等股权重置的方式,亦顺利实现了其对西南各省边疆多民族近代工业经济板块的嵌入性融合。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农民的基本经济模式,无疑是当今海内外中国经济史学界研究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我国以往的农业经济史研究,多从阶级斗争、市场化或人口压力等角度入手讨论此问题,均有其极端、片面甚至错误之处。本文尝试在整体性的生态系统变迁中考察环境、帝国主义、阶级结构、市场化等因素的作用,从生态经济的分析视角,探讨生态压力变化所引发的生存问题及其对农民行为理性与乡村社会经济秩序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乡间集市是乡村交易的主要场所,依托土地而生存的农民将交易需求与土地不动产特性融入乡村集市,为集期间隔、客源区范围以及集市地理分布印上了鲜明的农业生产痕迹。农业生产与土地之间建立的稳定的对应关系,不仅使村民前往集市参与交易的距离大约在一日往返路程内,也将乡村交易建立在定期市的基础上,乡村集市对农户而言存在规模等级,但并不具备关系等级。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计量经济史文献始见于1996年,16年来,研究多在宏观经济层面进行,如宏观经济运行、国际贸易、货币经济、投资、财政税收等方面。研究成果既涉及了经济史学界多年研究的领域,也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总体来说,中国近代计量经济史研究文献在解释经济运行逻辑方面所做的研究是比较深入的。文献除了对某些具体经济现象的内在逻辑做出经济学意义上的解释之外,更为可贵的是,能够对某些理论做出验证、补充和修正,这是计量经济史文献具有较高质量的重要体现。本文在点评文献优长之处的同时,也对其薄弱环节发表了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的大量社会经济调查报告是我们研究近代中国国民收入等经济史问题的主要资料来源。这些调查资料数量众多,可以支持多方面和多角度的定量研究,然而也存在着诸如调查质量参差不齐和取样不够完整等问题,再加上中国地域和行业的复杂性,要对国民收入进行整体性的估算,就需要我们在使用这些资料时注意对其进行甄别、修正和折算,本文从笔者所见到的一些具体调查案例出发,对于近代中国GDP核算中调查资料的使用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近代中国市场上的外国银元为考察对象,力图展现外国银元在近代中国的港口、城镇、农村三个不同市场层级以及东南沿海、长江流域以及北方地区等不同区域的流通情形,其与国际大宗贸易的相关性及其对近代中国货币制度、政治、外交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目前学界关于明代以及清前期白银(条银、银锭)的流通研究,已有十分丰硕的成果,但鲜有涉及外国银元在中国不同市场层级的流通情形。并非外国银元不如银条重要,实际上银元是金属货币走向信用货币的重要过渡。因而关于近代中国市场上的外国银元这一议题,仍有巨大的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18.
王力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2):F0002-F0002
日本的近代崛起离不开其对华战略,而对华战略、政策、举措都是建立在极其广泛、严密和高效的情报收集分析之上。日本是如何收集、传递、利用这些情报的?日本的近代崛起是否得益于这些情报?这些情报对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产生过哪些影响?中国是否也有过类似的对外情报活动?国内学术界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非常的欠缺。  相似文献   

19.
刘杰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4):F0003-F0003
公债是近代中国引进西方财税制度后新出现的财政收入形式。清季政府以“息借商款”的形式为财政筹募资金,为公债发行之滥觞。公债无论是对于国家财税治理、财政功能的拓展还是对银行的经营与制度变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是“公债”本身所呈现的问题,对于“公债与金融”这一主题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关注。与之相比,本文注重对上海、北京、南京等地所藏财政、金融档案的收集,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近代上海茶业市场制度的研究,从中总结出洋行、买办与茶栈形成了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并分析了形成共同体内在逻辑及实现途径。文章认为,该共同体主导了近代上海茶业市场制度的构建,在这种制度条件下,共同体内部参与者通过共赢与共识实现了各自利益最大化追求。但是,这种制度分割了市场、制约了市场扩张,造成了行业上游对质量改进的漠视,同时引致了投机交易的盛行,投机推高了茶叶的市场价格,致使近代中国茶叶外贸的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