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杰长  倪红福 《财贸经济》2017,(11):115-130
服务在贸易中的作用一直被忽略,直到近年来,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我们对服务业作用的认识从作为中间投入提升到服务具有创造价值的作用.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利用最新的增加值贸易测算和分解方法,测算分析了中国服务业在出口贸易中的作用,并初步考察了企业内置高端服务活动的价值.研究发现:(1)服务业增加值的直接出口相对比较少,主要通过隐含在制造业部门而间接出口.服务业各行业前向联系的增加值出口与相应行业总值出口的比率几乎都大于1,且该比率远大于第二产业.(2)服务业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被低估.按增加值测算方法计算的服务业增加值出口比重达31.32%,比传统总值贸易方法计算的服务业比重(13.92%)高17.4个百分点.(3)无论是按传统总值贸易方法还是增加值测算方法,中国服务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相对较低,甚至比印度服务业出口比重还要低.(4)中国制造业部门内置的高端服务活动(研发、管理)的比重较低,导致出口中来自制造业部门的内置服务活动价值的贡献很少.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2018版OECD-ICIO数据,采用贸易增加值测算法测度了2005-2015年中国出口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我们发现:在考虑出口二元结构的条件下,2005-201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投入服务化水平平均值为26.89%,呈上升趋势;国内投入服务化水平高于国外且呈现出不断"以国内服务替代国外服务"的变动趋势;相比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出口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更高但增速较缓,加工贸易国内服务投入比重较低但服务化增速较快;相比于资本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高端生产性服务尤其是国内高端服务投入比重较低。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贸易的发展,在增加值视角下重新测算与分析中美双边贸易的利益结构,对解释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应用双边/产业层面的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从前向生产联系和后向生产联系两个角度对中美双边贸易利益结构进行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的研究,并对中国增加值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结论有:增加值视角下的中美贸易顺差严重缩水,美方发布的贸易逆差数据严重失真;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落后于美国,导致贸易顺差在中国,但结构性收益在美国;中国服务业在中美贸易中的获利能力远不及制造业,2000—2014年中国主要的顺差产业未发生较大变化;参与全球价值链对我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的影响不同,吸引外资对中国产业增加值出口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依托服务贸易助推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要义,不仅在于实现出口规模的扩张,更应注重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考虑到服务业"全球化"和"碎片化"的特征,为了克服基于传统总值核算法所面临的固有缺陷,本文基于增加值视角利用WIOD数据库测算了2000—2014年我国服务出口技术复杂度,结果显示,从绝对角度看虽有不断提升之势,但从相对角度看却呈下降趋势。进一步的计量检验结果表明,融入全球服务业价值链对服务出口技术复杂度的绝对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对服务出口技术复杂度的相对提升在发达国家呈显著的正向作用,在发展中国家则呈显著的负向作用。此外,对诸如人力资本等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对诸如服务业发展规模等作用则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上述发现不仅有助于从"质"的层面客观认识我国服务出口,而且对于大力实施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也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5.
《商》2015,(34):95-96
近几年兴起增加值贸易核算因为能消除"统计幻象"、规避中间产品重复计算、准确反映各国参与全球生产网络与国际分工的贸易利得与出口绩效而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中国,其真实出口竞争力与世界最发达的美国的比较也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本文基于贸易价值增值的视角,利用最新的OECD增加值贸易数据库(Ti VA)分别用国际市场份额MS、显性比较优势RCA及出口相似度ES三个指标对中美两国的制造业出口竞争力进行评估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出口贸易已成为中印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和产品内分工正在快速深化的背景下,文章基于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的视角提出测算出口贸易对GDP形成的贡献率,出口贸易增长对GDP增长的影响以及单位出口产生的国内增加值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方法,进而利用WIOT数据库数据测算了出口贸易对中印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出口贸易对中印GDP形成的贡献率呈上升态势,但单位出口产生的国内增加值呈下降趋势,出口规模扩大是出口贸易对中印GDP形成贡献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中国出口增长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印度出口增长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出口增长对中国经济增大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对印度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观察发现,纺织及服装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等传统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对中国GDP形成的贡献率均呈下降趋势,中印均由主要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分别转向主要通过技术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核心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出口贸易对印度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大于中国。  相似文献   

7.
文章借助WTO与世界银行联合建立的Integrated Trade Intelligence Portal数据库构建服务贸易协定承诺的覆盖率指标,选取Trade in value-added数据库2005年至2015年27个国家(地区)制造业增加值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1)服务贸易协定生效在短时间内对制造业国内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出口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且随着生效年限增加,促进效应也在加强;(2)服务贸易协定承诺的覆盖率越高,对制造业增加值出口的促进作用越强。根据国家收入水平对服务贸易协定进行分类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1)发达国家(地区)与其他国家(地区)签订服务贸易协定对其制造业增加值出口的提升没有显著正向影响,甚至表现出负面影响;(2)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签订的服务贸易协定能够在生效2年后显著促进发展中国家(地区)制造业国外增加值出口。  相似文献   

8.
基于贸易增加值核算框架,使用2000年~2014年中国18个制造业的样本数据,应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了GVC参与度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参与GVC程度的加深会带动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增长,进口中间品会降低出口国内附加值,但GVC参与度提高所引起的出口国内附加值增长幅度大于进口中间品所引起的下降幅度,出口国内附加值与GVC地位存在U型关系,行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和加入WTO都显著提高了出口国内附加值,改变出口国内附加值的测度方法后,上述结果依然稳健。将制造业分为高、中级技术类别,高技术制造业有更强的附加值获取能力,中级技术制造业更多依赖高密集度的劳动投入分享附加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型国际分工的深化,传统贸易核算法已无力揭示一国的真实垂直专业化结构。通过增加值贸易核算视角,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及WWZ(2015)提出的扩展分解模型对2001-2014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总出口进行分解,分解出我国制造业总体的增加值出口数据,并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总体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表明了传统贸易核算法下的结果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存在过分夸大现象,而2014年情况出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贸易要素含量模型与增加值贸易核算法,构建增加值出口劳动含量的测算方法,利用1995-2009年WIOD数据测算增加值出口的劳动含量及技能构成,比较各国真实外需拉动就业的情况,并进一步从产业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传统贸易统计方法高估了中国真实外需劳动含量20%左右;入世后中国增加值出口的劳动含量迅速增长,主要来源于增加值出口规模的扩大;新兴经济体实现单位增加值出口需要投入更多劳动要素,因为在国际生产分工中主要承接劳动密集型工序,低技能劳动投入比重较大;相对于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中美两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外需的就业拉动及劳动技能构成差别更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区分贸易类型的国家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测算分析了2000—2011年中国制造业国内销售、加工出口与一般出口三个部门中的服务要素含量。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隐含的服务增加值由2000年的26.07%增长到2011年的27.57%,并且国内服务要素占比由2000年的11.73%上升到2011年的14.86%,而国外服务要素占比则由2000年的14.33%下降到2011年的12.71%,表明国内服务要素对于制造业服务增加值创造的贡献度正逐步提高。从不同贸易类型来看,制造业服务要素含量按照加工出口、国内销售、一般出口从高到低依次排序,并且加工出口中的国内外服务要素相对占比正大幅提升,而国内销售与一般出口中的国内外服务要素相对占比并无明显变化。进一步扩展到不同行业类型来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国内服务要素占比提升速度要快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上述动态演进特征揭示着,强化国内服务要素供给质量,发挥国内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与渗透作用,是未来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重要所在。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价值链时代,中间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日益扩大,致使传统贸易核算方法无法准确评估一个国家或一个行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贡献。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WIOD),通过传统和增加值两种核算方法,对中日双边贸易收支情况,双边贸易重要性差异,出口结构变化以及优势产业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增加值核算方法下的双边贸易更趋平衡;双边贸易重要性对中国而言在下降,对日本而言则在上升;双边中间品出口增长显著,产品内的国际分工在两国之间不断深化;传统贸易核算方法高估了中日贸易结构的优化程度,尤其是制造业贡献率;中日贸易互补性明显,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优势,而日本的优势则表现在资本密集型产品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上。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以关境为统计基础的传统贸易统计方法无法回答"谁为谁生产"的问题,而且夸大了我国的贸易情况。为此,本文基于OECD和WTO组织开发的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利用1995—2011年国际投入产出表,分别对我国货物与服务贸易的增加值进出口规模和各行业的增加值出口规模进行了测算,并与传统贸易统计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传统的关境统计方法不仅在总量上高估了我国的出口规模,还严重扭曲了我国各行业的出口规模。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和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本文采用服务业附加值出口的RCA、服务业全球价值链收入的RCA和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中的服务业RCA三项指标,基于OECD-Ti VA的附加值贸易数据对2005~2015年13个服务行业进行研究,通过三项指标的核算与比较综合评估分析我国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比较优势状况。结果表明,由于未能核算包含在其他行业出口中的服务业附加值,传统RCA指标总体上低估了我国服务业的比较优势。以服务业附加值出口的RCA核算,金融保险业是我国2015年唯一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也是2005~2015年间比较优势提高幅度最大的服务业,在G20中已居于前列。以服务业全球价值链收入的RCA核算显示,我国各项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都呈比较劣势,我国制造业部门在服务业全球价值链中获得相对较多的价值链收入,服务业部门获取的价值链收入也在增加。我国服务业的比较优势间接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中获取,2015年金融保险、运输仓储、电信业、膳宿业和艺术与文化娱乐五个行业具有比较优势,2005~2015我国服务业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中的RCA迅速提升,也带动了各服务业附加值出口RCA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2000—2011年OECD和WTO区域贸易协定数据库,从货物贸易角度,研究了区域贸易协定对一国(地区)增加值出口的促进效应与异质性。研究发现:(1)区域贸易协定对成员间的货物增加值总出口和三类行业增加值出口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区域贸易协定显著促进了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农业和采矿业的增加值出口,但仅促进了发展中经济体农业增加值的出口;(3)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缔结的RTA存在内容和结构特征差异,对增加值出口效应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进一步地,本文分析了区域贸易协定对本地增加值出口占比的效应,并考察了服务贸易协定和协定不同条款对增加值出口产生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增加值贸易框架为基础,构建了适用于供给侧视角的测算体系,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供给侧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考察,并从增加值出口载体、供给的下游行业以及国别流向三个维度解构分析了其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部分低技术和中技术行业对中国出口供给的增加值持续下滑,在出口生产体系中的供给地位趋于边缘化,还面临产能过剩等问题;高技术行业表现出一定的升级趋势,但对高级复杂中间品等的供给能力仍较为欠缺。总体上,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供给侧结构趋于高级化,但2008年之后的世界经济波动使该趋势面临不确定性。中国制造业要避免尚未全面进入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却被挤出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增加值贸易核算以全球价值链为研究视角,考察一国或地区生产的增加值通过各种路径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最终消费品的状况。文章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的中国增加值出口规模呈上升趋势,1995~2011年的增加值出口比例变化显示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强度不断增大,出口行业结构变化是该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中国应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生产价值链合作,重视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以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利用WIOD数据库及KWW分解框架对1995~2011年中国总出口额进行分解,得到35个部门出口增加值。在此基础上,从两种统计方式对比角度,测算分析了中国总体及不同行业的增加值比较优势(VRCA)与贸易总额比较优势(TRCA),同时与美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增加值贸易统计方式下,中国总体对外贸易表现为比较劣势,制造业部门VRCA较为明显但长期呈下降趋势,服务业VRCA呈上升趋势,1995~2011年间部分部门的比较优势出现逆转。相对于VRCA,TRCA对中国总体对外贸易真实比较优势高估了约12.94%,制造业部门的比较优势高估程度更大;从行业分类来看,中国低技术制造业及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更为显著。从中美对比来看,美国总体VRCA与中国水平相当,但其优势部门集中于中高技术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总额统计方式低估了美国总体尤其是服务业部门的真实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9.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不但在国家之间深入发展,而且延伸至一国之内,形成了国内价值链,尤其是对于地大物博、区域差异较大的中国更为明显.本文在构建嵌入次区域的全球投入产出表基础上,拓展了增加值出口和总出口增加值分解方法,对1997、2002和2007年中国各区域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及其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各区域的增加值贸易存在较大差异,传统总值贸易统计高估了中国各区域的贸易顺差,甚至一些区域出现传统总值国际贸易顺差,而增加值国际贸易逆差的情形.(2)中国内陆区域通过向沿海区域提供中间产品而间接实现增加值出口.传统总值贸易统计数据一般高估了沿海区域和低估了内陆区域的对外贸易贡献.(3)加入WTO后,中国各区域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快速上升,且沿海区域的垂直专业化程度高于内陆区域.但垂直专业化程度上升的结构因素各异,内陆区域主要是由与国内其他区域的垂直专业化联系加强而导致的,而沿海区域主要是由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垂直专业化联系加强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间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已经无法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真实贡献,而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却可以评估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收益。本文采用增加值贸易的核算方法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进行了重新计算,发现传统统计方法的出口贸易比增加值方法高出20-40%。另外,传统方法和增加值方法计算的我国行业出口占比也存在较大差异,传统方法的制造业出口占比被高估了10-20%,服务业出口占比被低估了10-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