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2000~2013年四川省各地市(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表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通过传统马尔科夫链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分别构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非空间和空间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对研究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与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各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均沿着其最初类型稳步演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俱乐部趋同"现象。(2)地区间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变化受到所邻地区的影响,其在空间上的趋同过程不独立。(3)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互作用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较发达的川南地区发生向下转移,不发达或欠发达的川西地区则发生向上转移,四川省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将进一步缩小。(4)地区类型转移受周围地区的影响,表现为农民消费水平的空间趋同变化明显于收入水平的空间趋同变化。  相似文献   

2.
由于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来说,就要象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所要求的那样: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赵涛 《中国土地科学》2010,24(11):41-44
研究目的:通过对土地出让收益回流农村的探讨,力求拓宽农村发展的资金渠道,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土地出让收益应返还农村,资金回流方式采取农村发展基金的模式;(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跨区域挂钩与农村发展基金相结合,解决土地收益不平衡问题。研究结论:农村集体用地土地出让收益返还农村,可实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互惠共赢和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潘辉  陆慧 《农业经济》2002,(8):28-29
在实行了粮食保护价政策 ,增大农田水利、农村电网等农村基础实施投资力度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措施背景下 ,农民增收困难依旧很大。特别是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新的发展阶段 ,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在此环境下研究我国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和收入特征对发达地区具有现实意义 ,对较落后的地区具有前瞻性警示意义。  江浙地区中的苏南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领先地域 ,对全国农村经济的走向具有示范性作用。在此我们选择南京市的江浦作为发达地区中的麻雀来研究。江浦地处南京城郊 ,位于长江三角洲西北 ,是发达苏南和欠发达苏…  相似文献   

5.
菏泽地区原来是比较贫困的,自农村改革以来发展比较快。从山东省看是欠发达地区,从全国看则属中等发展水平的地区。他们所走的路子,他们所创造的各种经验,对全国其它欠发达地区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现在我想结合菏泽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谈谈欠发达地区今后经济发展有关的几个问题。 (一)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 不论是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都不能例外,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在具体  相似文献   

6.
正在农村集体财务会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会计行为,从农村集体财务会计工作的实际看,不规范农村财务会计行为有多方面的原因,经笔者调研分析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一、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受地区经济水平影响较大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是影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体制是否健全极大影响农村财务管理会计信息质量,而体制建设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例如在云南省内,经济较发达的玉溪、曲靖地区,农村财务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江苏省45个县(市)为例,构建农地利用效率评价模型,通过对不同流转水平下农地利用效率进行分析,探寻农地利用效率的变化原因及与农地流转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文章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聚类分析法。[结果](1)对比第一、三阶段农地利用效率的水平,除少数县(市)在调整后依然有效外,其他县(市)的综合技术效率均有所变化,且变化幅度较大;(2)环境变量对于单个决策单元的影响差异较大,部分县(市)的农地利用效率在第一阶段达到了综合技术有效,但在调整后效率值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3)结合流转率水平来看,高流转水平和较高流转水平地区的农地利用效率经调整后出现了降低,而中等、低流转水平地区升高。[结论](1)江苏省45个县(市)的农地利用效率水平与农地流转水平呈现成反向发展的趋势;(2)环境因素对农地流转中农地利用效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提出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战略的几点思考,为保障区域土地资源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实证调研法。研究结果:(1)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着世界范围的产业转型与转移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发展用地紧缺的挑战,应从产业选择着手,尽可能降低土地资源的高成本投入。同时,强化优化发展,寻求新的发展模式;(2)经济发达地区优质耕地剧减,加强对现有优质耕地的保护成为土地利用战略抉择的重要方向;(3)为保障土地生态安全,建议利用生态指标进行土地资源宏观调控,以此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控制区域建设用地总量;(4)改革土地管理的体制、机制以及财税制度,构建地方政府保护耕地、高效利用建设用地的长效机制。研究结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优质耕地保护力度、促进土地生态建设、加快土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是未来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9.
一、造成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原因   从笔者参加“关于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状况及对策的专题调查”所了解的情况看,当前导致一些地方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低。一方面,经济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薄弱,使一些地方农民的生活和农业基础设施没有什么改变,加之农民负担重,生活艰难,与其他地区比较反差较大,群众意见大。另一方面,一些烟财政县乡为保财政收入,采取行政手段强迫群众种烟,却“只管种来不管收”,群众有怨气。再一方面,基层干部在组织群众实施某些新技术、新项…  相似文献   

10.
原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郭书田同志认为,今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可以概括为:(1)产业结构趋势分两级,一级是东部沿海和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第一是发展第三产业,第二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第三是发展基础产业。第二级是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山区,第一是发展种养业的同时,兴办绿色企业,第二是在有矿产资源的地方发展矿产业,第三是发展旅游业。(2)所有制结构走势分两级,一级是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还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但重点是发展后者。另一级是在一些个体、私营经济比重较高的地方,通过实行股份合作制,增加公有制的因素。(3)劳动力结构走势是农村劳动力全方位向外转移。包括家庭内部分工、分业,离土不离乡进入乡镇企业,离土离乡进厂进城,按“一城两制”办法进城以及国际劳动输出。(4)市场结构走势由单一的地区市场或者国内市场走向国内和国际市场,两个市场连接起来。(5)组织结构走势:一是经济组织,一个农民同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2012年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农村样本构成的面板数据,使用PSM-DID识别策略,严格评估了农村低保对受助者政府信任、社会信任和社会问题主观感受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农村低保能够有效提升受助者尤其是贫困受助者对地方政府的信任水平;(2)获得低保可以改善贫困受助者对邻居的信任程度,但同时也会削弱其对父母的信任程度;(3)农村低保能够有效降低受助者对贫富差距、医疗、社会保障问题严重程度的主观感受,且该效应在贫困群体中更为突出;(4)在改善政治信任和社会信任以及缓解社会问题严重程度的主观感受方面,农村低保在西部地区的作用不如在东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农村生态宜居水平的演进趋势及其空间分布差异,有利于厘清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农村生态宜居发展水平的内在机理,对于解决广大农村居民就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从生产、生活、生态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算了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并结合非参数估计中的Kernel (核)密度估计方法,对农村生态宜居水平的动态演进过程进行了考察。进而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考察了农村生态宜居水平的地区差距。[结果](1)大西北、黄河中游以及西南地区的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呈上升趋势,但两极或多极分化趋势明显;(2)农村生态宜居水平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地区差距,但总体上这种差距在不断缩小;(3)对于地区内部而言,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差距呈上升趋势;东北地区的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差距最大,大西北地区的差距最小;就地区之间来说,东北与其他地区的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差距最大,大西北与西南地区间的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差距较大,西南与长江中游地区间的最小;贡献率结果显示,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始终大于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地区间差距成为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结论]未来乡村振兴对于生态宜居的建设在关注地区内部差异的同时,更应致力于寻求区域间差异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山东省的调查数据,利用方差分析方法,本文从单一维度和综合指数两个角度剖析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结构特征,并借助OLS回归模型检验城市融入差异的影响因素。结论显示:(1)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的综合融入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但心理认同层面则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2)年龄与综合社会融入之间呈"倒U型"关系,但不同年龄组在不同维度上具有不同的融入特点;(3)人力资本存量越高,融入优势越强;(4)自营劳动者的融入水平优于其他群体;(5)党员所代表的政治身份对社会融入具有促进效应。此外,由于迁移的特殊性,失地农民四个维度融入次序与经典的移民社会融入模式迥然有别。因此,政府应根据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差异性特质,建构分类施策机制,支持和引导其分层有序地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4.
研究我国农业的发展战略问题,一要考虑我国国情、国力的特点,二要参考外国的先进经验,总结我国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功经验。国情、国力的特点,可概括为3条:(1)社会主义所有制;(2)地大物博,10亿人口,8亿农民,耕地少,山地草原水面多,地区差别大;(3)有了30多年建设的初步基础,但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文化水平特别是管理水平低,积累少,底子薄,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但我们还有3条突出的优势是:(1)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广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和他们的无限创造能力;(3)丰富的农、林、牧、副、渔、工各业的资源(虽然按人口平均有些项目并不丰富)和农村广阔的市场。也有3条突出的矛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固安县农经局近年来把搞好农村财务审计作为广泛推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进程的必要措施,加大力度,严格按照《河北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规定》的方法、步骤和程序规范运作,确保审计质量。在操作中他们注意做到“四严格”:  一是严格规定审计内容,做到“八必审”:(1)各村财务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2)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情况;(3)收益分配情况;(4)各种承包金、租金、征用土地补偿费和其他收入的收取、使用情况;(5)各种资产的验证和使用管理情况;(6)公益事业建设及其它重大工程的预算、决算情况;(7)村干部的任期目…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农村几乎是百分之百地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过几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这种生产方式,不论在贫因地区,一般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都取得了成功,其伟大作用已为国内外所公认。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当前,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出现的种种迹象,已经证明农业家庭联产承包制所起的作用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因此,适时地更新家庭联产承包制,已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17.
章艳秋 《农村经济》2022,(7):136-144
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回流”受到各界广泛关注,而人口现象背后本质上是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本文着重从产业结构高级化、资源配置合理化、生产要素高端化三个维度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影响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三个命题,同时利用2000~2019年西部12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高级化对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显著负相关,但将二、三产业独立检验后发现,第三产业增加值份额提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促进作用;(2)伴随东部产业转移,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人口与产业空间分布协调度均有所改善,资源配置合理化对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呈正向作用;(3)西部地区资本边际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纵向转型升级动力不足,区域人口流动分层效应显现,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流出与高年龄、低技能劳动力回流并存。基于此,提出三点政策建议:(1)保持足够定力夯实西部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切实强化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的支撑;(2)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等问题,不断优化人口结构;(3)做好人力资本、科技教育等社会环境培塑...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测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程度,对比分析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集体土地市场发育情况。研究方法:加权平均法、调研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农村集体土地市场化水平分别为0.5571和0.5116;二者对应综合集体土地价格水平分别为2631.99元/m~2和851.17元/m~2。研究结论:(1)从市场培育环境看,珠三角地区治理结构和市场配置更具优势,长三角地区农村土地市场是一种混合层级制的市场形态,而珠三角地区集体土地市场是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形态;(2)珠三角地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程度比长三角地区略高,但是土地综合价格水平却比长三角地区高出很多,珠三角地区农村土地价值资产显化程度更高;(3)当前土地市场发育条件下,应将虚拟指标交易市场、出让/买卖市场(一级市场)和租赁市场(二级市场)纳入农村土地市场化测度的分析框架中。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过几年的实践,不论在贫困地区,一般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都取得了成功,其伟大作用已为国内外所公认。但是这种作用的表现从来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动态之中。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当前,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出现的种种迹象,已经证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土地整理绩效区域差异及其影响机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在阐述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绩效概念的基础上,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2003—2007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区域差异特征和影响机理。研究方法:P-S-R框架法、信息熵权TOPSIS法。研究结果:(1)2003—2007年中国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绩效水平总体呈现出有降有升的趋势,其中2006年最高,绩效值为0.5985;(2)区域差异特征显示,粮食主产省的绩效水平普遍较高,经济发达地区的绩效水平普遍较低。研究结论:中国农村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资源保障绩效的区域差异的影响机理在于:(1)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引起的建设占用压力对整理绩效的影响;(2)后备土地资源禀赋状态对整理绩效的影响;(3)整理补充耕地响应程度对整理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