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的经济增长阶段,由于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常常导致经济滞缓甚至逆增长的状况。我国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要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相得益彰,就必须转变现有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中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资源循环型经济的简称,是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过程。  相似文献   

3.
社会经济科学发展,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又要求社会发展从单一的经济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的质量,增加发展的“绿色”成份,包括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内容。科学发展模式就是为实现资源减量化和高效利用,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发展效益。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以来,宏观经济总体处于一种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2007年以来经济的高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地显现出来,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环境突发事件增多,使得经济的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方面越来越大的约束.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彧 《企业经济》2006,(9):12-14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严重损害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转变增长方式是解决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中心环节。本文阐述了我国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性,分析了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所需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3月12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7.
邹维平 《活力》2010,(21):43-43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定化步伐的加快,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约束更加凸显。“十一五”规划指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福建省经济总量四分之一的泉州市,其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未得到根本的转变。为此,文章在对泉州经济增长方式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选择节约和集约发展之路,推进自主创新,强化政策机制等经济转型的建议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因此传统的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转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从稀缺、欲望、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等经济学的重要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分析它们与资源环境危机之间的必然逻辑关系,结果表明传统经济学在基础层面上不适合指导人们的经济活动,应当建立新的经济学,把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引入经济系统中,使其逐渐成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以拓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山东省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相似文献   

11.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审计机关作为专司监督的政府部门,应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切实肩负起审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历史责任,为促进宁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维护资源环境安全,推动加快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和项目建设步伐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面临资源约束,建筑业是资源消耗大户。要解决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在建筑业要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简要阐述循环经济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就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以及政策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温家宅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淡会上就学习和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作了讲话。他指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与搞好宏观调控结合起来,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资源开发管理和综合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GDP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骄傲的同时,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实现的,而且浪费大、污染严重。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我国的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正常高效的发展。面对日益突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15.
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工业革命后而确立的经济发展模式,时至今日,存在着资源浪费太大、碳化气体排放严重、环境代价过高等一些严重问题。于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主要有观念的转变、新经济理论的建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推进低碳经济的快速转变,就必须进行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工业,实行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以至生态和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所以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的人口大国,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18.
经济增长方式,是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能反映特定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一个经济范畴。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资源和环境危机的原因,指出只有通过树立科学发展现,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科技进步等途径,才能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9.
<正>河北省第七届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宏伟目标,促进沿海经济隆起地带经济快速崛起。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环境指导原则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能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006年4月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试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要解决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我国企业的唯一出路是转变传统发展战略,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