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商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模式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关键。从核心商业要素上看,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出现了降低新能源汽车电池成本、解决能源供给问题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三种核心商业要素的商业模式;从产业组织上看,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有拓展型、介入型和合作型三种商业模式。为了构建有效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需要明确发展重点、加大宏观指导、开展示范运营和创新试点工作以及协调好相关利益等。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不理想的现状,提出基于R&3D框架来研究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示范和推广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我国一是应强化技术就绪水平,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为下一步示范和推广奠定基础;二是应夯实市场就绪水平,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着手提高消费者的意愿,降低消费者购置和使用的成本;三是应完善制度就绪水平,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创新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从而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混合动力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混合动力汽车产业的发展也正方兴未艾。文章首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近3年来美国混合动力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与产业格局;进而从企业微观与政府宏观层面分析了当前美国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然后针对美国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当前存在的问题,着重为我国汽车企业提出了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积极开展与国外汽车企业合资合作等政策与建议;最后阐明我国政府当前应以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路径与产业方向作为近、中期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的首选这一立场与观点。  相似文献   

4.
主要针对我国当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展开研究。首先,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概念界定,进而对我国当前的主要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进行分析,分析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减排和转型升级;有效解决安全风险凸显、准入条件偏低、行业发展散乱趋势加剧等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5.
世界性的石油争夺日益激烈,开发新能源将是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作为石油消费大户的汽车行业,改进原有能源消耗方式,是未来发展趋势。文章总结当前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技术,对比分析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并从加大投入、提升科研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同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民和社会中汽车的保有量也在快速增加。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今,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新型的汽车技术,已经开始在社会中有着较为普遍和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中。新能源汽车本身是对传统汽车的一种改进优化,在新能源汽车的数量快速增加的背景下,对新能源汽车节能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且必要。基于此,本文对新能源汽车的节能机制进行探析,希望能够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现状。从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现状、发展现状及问题和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购买行为三个角度入手,对文献进行分类。希望对今后的学者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新能源汽车凭着节能环保、易于操作的优点逐步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壮大。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内外部竞争环境较为复杂。以下选取我国代表性的新能源车企比亚迪进行SWOT分析,对其当前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具体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取得重要突破,自主开发的产品开始进入市场,产业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但总体上看,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尚处于产业化初期,面临价格高、性能不稳定、市场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在未来一段时期要通过扩大国家财税支持力度,建立产业技术联盟,以推动电池租赁等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充电桩等市场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等引导市场应用等措施,推进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能源汽车以其环保的特性,受到发达国家的追捧,而近几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获得了良好的发展.襄樊是我国的传统汽车基地,发展新能源汽车具有良好的基础和重要意义,通过对襄樊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的分析,为其战略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都面临着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可以说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当前缓解节能减排压力的最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我国汽车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过去的10多年里,我国通过各种政策的鼓励和引导,投入巨资进行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已基本具备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的产业化发展基础。在高效动力总成技术、整车轻量化技术、混合动力技术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能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应用问题已成为各国汽车工业积极探索的焦点。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面临第四轮重构,汽车产品将向安全、节能、环保方向迈进,“新能源汽车”概念也随之成为业界关注重点,新能源汽车成了各国竞相研发的目标和追求。因此,世界各主要汽车生产国和大型汽车公司都纷纷加大了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和应用力度。随着人们对新能源的不断探索,在汽车领域中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呼之欲出。从环境及资源的角度来考虑,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实际上就是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的重要组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对汽车行业还是对国家的节能政策都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13.
当前,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应用已成为汽车产业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将是改变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亦步亦趋地跟随在国外先进技术后的现状、实现弯道超越的重要切入点。我省作为经济大省和汽车工业大省,理应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振兴全省汽车工业的战略制高点,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力争进入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第一方阵。  相似文献   

14.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是包含价值定位模式、能源供给模式、合作合资模式、市场运营模式等4个子模式在内的集成体系,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在对各子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构建方略,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亚光 《中国经贸》2014,(13):84-84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文章探讨了当前形势下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经济下行压力问题,剖析了发展新能源汽车和特高压建设的意义,提出了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和特高压建设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石油能源供给与汽车产业发展的矛盾将日益凸显,新能源汽车发展是涉及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问题。我国应创新商业模式,建立产业联盟,加强创新网络组织和消费者导向的盈利模式的构建,加大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扶持。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新能源产业相关政策的出台,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汽车也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基于新能源政策对汽车行业影响,运用PEST方法分析比亚迪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通过波特五力模型剖析比亚迪公司面临的新能源市场环境,进而探析该环境下比亚迪公司层和业务层战略定位,最后从主营业务和费用两方面解释比亚迪公司所采取的商业模式,综上得出比亚迪公司面临的机会优势和挑战威胁,并展望比亚迪公司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孙菲  陈亮  戴莹琦 《科技和产业》2022,22(10):366-371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新四化代表了汽车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国际共识。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早、发展快。为使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保持既有优势、持续健康发展,在安徽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和产业布局分析基础上,从政策和技术两个方面提出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和不足,进而从产业链和创新链两链融合角度,给出未来技术创新方向和产业支持重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正式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中已明确: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纯电驱动将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的主要任务则是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和各项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指日可待。不容回避的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若干无法绕行的核心技术专利。电池技术、动力总成系统、电控系统已是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的热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20.
杨玉荣 《北方经济》2011,(12):30-31
近一年来,我国汽柴油价格不断上调,这给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带来了新的机遇,新能源汽车行业应该抓住机遇,紧跟政策,适时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的汽柴油价格上涨形势,提出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