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2008~2015年陕西省一级土地市场监测数据,运用地价指数趋势图来反映土地价格的时序变化。通过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不同年土地市场的价格进行叠加分析,得到陕西省土地市场价格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显示:陕西省2008~2015年商业地价和住宅地价变化波动较大,工业地价的变化相对平稳,三种地价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以2008年作为基期,陕西省商业、住宅、工业地价的变化趋势均符合周期为2的移动平均变化趋势。2008~2015年关中地区、陕南地区的商业地价整体呈上升趋势、陕北地区相反;关中地区住宅地价的变化趋势性相对稳定、普遍呈上升趋势;除榆林市以外工业地价的整体变化趋势较稳定。  相似文献   

2.
方必和  陈飞 《科技和产业》2009,9(3):25-27,39
对我国现行城镇基准地价的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现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通过区域样点地价和区域地价影响因素平均分确定基准地价的方法,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地价影响因素的主成分指标,结合BP神经网络建立了基准地价评估模型,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以农垦建三江分局基准地价更新成果数据为例,计算出商业、住宅、工业地价比率指数,通过对农垦基准地价更新成果的平衡性和各类用地内部结构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指出了此次更新成果的相对合理性。今后应注意地价资料的收集与积累,定期进行土地级别及基准地价的修订工作。  相似文献   

4.
随着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有偿使用的逐步推广,把公服用地基准地价作为基本用途进行编制成为土地有偿使用的客观市场需求,2016年年底,政府将公服用地基准地价纳入基准地价体系中,但目前并没有关于公服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技术参考,文章提出了根据成本逼近法计算公服用地基准地价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刘颖  隋迪  李胜胜 《特区经济》2022,(12):45-49
政府公示地价体系和地价监测机制近年来不断发展完善,关于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与监测地价在土地利用管理实践中的关联与应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江苏部分地区实践、南京相关研究、上海“三价格一指数”地价体系建设为例,对三类地价的联动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关于三类地价联动机制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张文杰 《魅力中国》2010,(25):75-76
在计划经济时代,各单位使用土地基本上都是行政划拨,所以也就不存在地价的概念,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伴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地价概念应运而生,国家先后制订了《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和《城镇土地估价规程》,为基准地价的评估、更新提供了技术依据,截止目前,各地基准地价成果已经历了数次更新,覆盖面从刚开始的城市已扩展到建制镇。基准地价成果已深入人心,在许多方面都得到了有效应用。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子项目,从1999年开始启动,  相似文献   

7.
论地价调控与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丽杰 《理论观察》2005,(4):166-167
国有土地出租、转让的基准地价是由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本地区的经济环境及实际需要而制定的。因此,只有科学的管理城镇国有土地基准地价,规范估价行为,统一估价程序和方法,才能客观、公正、合理的调控城镇国有土地地价,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下面试从城镇土地地价的区域性、连续性、宗地等方面论述地价的调控与平衡。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研究管理上,一直处于空白的状态。主要原因是我国建设用地的规划内容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所以,为了适应当前土地交换运作模式,我国应该在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内容的实践中结合试点工作的开展,制定相应的制度。文章针对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究,望得出的结论可以给工作人员的业务开展带来相应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上海经济》2011,(10):72-72
日本国土交通省9月20日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日本基准地价比上年下降3.4%,为连续20年下降。受“3·11”大地震影响,日本东北和部分关东地区地价下滑尤其明显。这一调查采集了日本全国大约2.2万个地点,以2011年7月1日的地价为准。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对地价评估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地价所为加强宗地地价评估业务管理,提升估价技术水平和成果质量,迫切需要开发能适合自身需求的基于GIS的城市地价评估信息系统。文章详细分析了地价所与中介机构地价评估信息系统区别,并结合地价所特点进行了系统设计开发。该系统已在多家机构成功应用,在地价评估、出让底价讨论、土地市场分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内涵入手,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以唐山市为研究区域,选取6个主要指标,对土地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与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唐山市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分布规律,以此为今后唐山市的征地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做好集体所有权土地估价工作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障农村集体土地健康有序流转的基本条件.文章介绍了运用成本逼近法和基准地价修正系数法进行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评估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了北京市1998至2003年的普通住宅出让资料,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北京市普通住宅地价区位模型,量化分析主要区位因子对住宅地价的影响程度。文中还结合北京市环线交通特点,通过把虚拟变量引入地价模型,提出了环线地价的边际值的新概念。分析结果表明:地价在不同的环线区间是显著不同的,相同的环线区间内的地价差异不大;商圈是对地价影响最大的区位因子;地铁或城铁站、高速公路、主要道路对地价的影响次之;公园对地价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一)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明确提出“国家实行房地产价格评估制度”,并规定“房地产价格评估,应当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评估程序,以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和各类房屋的重置价格为基础,参照当地的市场价格进行评估”。这标志着地产评估业已经纳入我国法制的轨道。杭州市的地产评估业始于1991年初,近年来发  相似文献   

15.
在地上挖出一个坑,就会吸纳周围的流水,而人为地降低城市地价,必将吸引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入。 2000年8月16日,西安市政府出台了一项重要政策,将西安市基准地价下调四成。可以说市政府这一决策的用意,在于制造“洼地效应”,它预示着各方面的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将加速向西安流动。 一个有战略眼光的政府,善于权衡利弊得失,算的是“洼地效应”造成的地方收入减少和市场开发带来城市繁荣的长远大帐。  相似文献   

16.
作为市场供求作用的信号,地价与房价反映了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关于房价和地价的关系一直是各方争论不清的问题,至今未有定论。本文以2002-2008年厦门市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和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为样本,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厦门市房价与地价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短期内(不超过一年的时段),地价决定房价,地价上涨引起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通过影响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房价和地价的历史信息对地价有显著影响,而且房价的影响作用要高于地价自身。本文也据此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环首都及雄安新区周边区域地价变动及影响因素,对环首都及雄安新区周边26个县(市、区)的国有建设用地平均出让单价进行分析,并基于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地价变动的规律及空间差异特征,选取出让总量、出让结构等土地出让内在因素和人口密度、人均GDP、城镇化率和政策效应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外在因素作为评价因素,采用灰色关联法研究这些因素对地价的影响大小.研究结果表明,出让总量和出让结构两个内在因素对土地出让单价的影响较小,而外在因素对出让单价的影响较大,尤以政策效应和城镇化率为甚.  相似文献   

18.
于海璁  刘颖 《特区经济》2023,(12):25-28
标定地价体系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深圳市标定地价的实践探索,对标定地价体系建设的评估路径进行探讨,构建了标定地价评估技术体系,制定了标定地价划区、定点、评估、审核等标定地价评估的全流程工作方案。深圳市标定地价以每年1月1日为估价期日评估完成住宅、商业、办公、工业等多种用途的标定地价,通过信息化手段和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标定地价评估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20062013年青岛市房价指数和地价指数为基础数据,运用相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对青岛市房价和地价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寻学术界普遍关注的房价和地价问题,结果显示:房价和地价呈现高度的线性相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短期内地价影响房价,但房价不是地价的Granger原因,长期而言,地价与房价相互影响。因此,短期调控的关键是防止地价过快上涨,长期而言则要合理安排土地供给,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相似文献   

20.
综合资讯     
《中国城市经济》2007,(5):94-95
成都 建立“和谐指数”,深圳 5年300亿治污还港蓝天,北京 汽车将要“喝酒”,广州 将每年调整一次基准地价,中国将形成十大城市群五城市群进全球十强,车速慢过自行车且看公交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