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历史上根据语言、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及服饰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一般将居住在青海、甘肃等地的藏族同胞统称为安多藏族。他们在藏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与“康巴”(即四川、云南地区)、“卫藏”(指西藏地区)地区藏族是相同的。但在风俗人情、服饰发展上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整个安多地区居住有回、汉、蒙、藏、土、撒拉、东乡等民族,其中的甘肃省夏河县,无论在安多藏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及民族习俗,特别是服饰的趋新改革方面都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安多多民族杂居的性质特点。 夏河是藏传佛教六大属寺拉卜楞寺所在地,是安多政治、文化、交通、宗教的中心,所以安多地区基本  相似文献   

2.
藏族     
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如今,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都分布有藏族。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  相似文献   

3.
曾建波 《中国西部》2014,(34):86-89
它,是青海省西宁市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也是甘肃省临近各县与四川、成都等地的主要通道;它,拥有著名的藏族寺庙郎依寺和格尔登寺景观,神奇神秘的藏传佛教寺庙文化、安多藏区民俗风情旅游景区,以及曼扎塘大草原黑颈鹤高原湿地生态保护区和柯河茸安高山峡谷生态风景区;它,东接九寨黄龙大划原景区,北接青海塔尔寺、甘肃拉卜楞寺和安多藏族风情区,构成了川甘青三省结合部大三角精品旅游景区。它,就是阿坝县。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2014,(34):86-87
它,是青海省西宁市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也是甘肃省临近各县与四川、成都等地的主要通道;它,拥有著名的藏族寺庙郎依寺和格尔登寺景观,神奇神秘的藏传佛教寺庙文化、安多藏区民俗风情旅游景区,以及曼扎塘大草原黑颈鹤高原湿地生态保护区和柯河茸安高山峡谷生态风景区;它,东接九寨黄龙大划原景区,北接青海塔尔寺、甘肃拉卜楞寺和安多藏族风情区,构成了川甘青三省结合部大三角精品旅游景区。它,就是阿坝县。阿坝的自然风光虽美,但因其是传统农业大县,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农牧民收入不高等问题成为制约该县农牧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5.
<正> 一、族称及语言文字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少数民族之一。藏族自称“博”或“博巴”,即为“吐蕃”的“蕃”音的汉字异写。在这个统一的族称之下,藏族又根据不同居住地区及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大体上唐宋间称为“吐蕃”;元代先称“吐蕃”,后称“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即指今西藏地区)、“朵甘”(朵即多,指今青海、甘南藏区;甘或叫甘思,指今四川甘孜和西藏昌都地区),明代称“乌斯金”、“西番”  相似文献   

6.
当火车从格尔木一路走来,从唐古拉山下来的第一站就是羌塘草原的藏北重镇安多。安多是这一段路途上最为繁华的城镇,海拔4700多米,距拉萨463公里。安多藏语意为“末尾或下部”。历史上曾有江措如瓦、多玛、嗄加、雪钦、雪穹、买玛、扎如和色多8个部落,所以又称安多八部。从地理位置上看,安多是青海进入西藏腹心地区的门户,是西藏与青海贸易交流最为集中的地方。当年,许多从青海入境的外国传教士与探险家,也就是在这一带,被西藏地方政府驱逐出境的。  相似文献   

7.
一、玉树文化的融合性特质 玉树在行政区划上位于四川、青海、西藏三省(区)的交汇处,在藏族文化区分上处于康巴、安多、卫藏三种文化的中心,地理区位上处于世界第三极的雪域高原,并处于唐蕃古道西段的中部,自古就是贸易互通的重镇.独特的地缘条件,使这里得到了不同地区、民族文化的滋养,成为一片交融沉淀的沃土.  相似文献   

8.
根敦群培是藏族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人文主义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者、爱国主义者和哲学家。他一生足迹遍布安多、卫藏、南亚,学贯中西,在西藏被解放的前夕,亲英的噶厦政府将其迫害致死。20世纪上半叶的藏族社会动荡不定,藏族文化新旧交替,根敦群培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中度过的。他的思想融合宁玛派、格鲁派和现代思想于一炉。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是我国除西藏之外面积最大的藏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近一半。不言而喻,只有藏区发展了,青海才能真正发展;只有藏区实现小康,青海才能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本文从分析青海藏区特色产业发展条件入手,梳理了近年来青海藏区发展特色产业的成功案例,最后提出了青海藏区特色产业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发展》2013,(8):132-133
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藏族小学是一所汉、藏、英三语教学的六年制藏族小学。学校位于合作市当周南街443号,创建于1987年,有2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占地面积8335.45平方米,建筑面积4791平方米。现有教职工99人,2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60多人。近年来,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按照"以爱立校、以质兴校、和谐教育"的办学思路,坚持现代教育的普遍性与藏族教育的特殊性相结合,坚持常规管理与特色创新相结合,逐渐形成以学校管理为核心,以年级管理为主体,以班级管理为基础的三级管理的体制,立足安多藏区,以点带面,推进民族特色教育,为打造一所新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品牌学校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1.
杨雄、昂格、尕藏吉他们是生活在甘肃省安多藏区甘南藏族自治潮广袤草原上的三个普通藏族人。他们或者经营商贸带动一方致富,或者以开发特色文化为己任.或者成长为少数民族优秀的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2.
杨雄、昂格、尕藏吉他们是生活在甘肃省安多藏区甘南藏族自治潮广袤草原上的三个普通藏族人。他们或者经营商贸带动一方致富,或者以开发特色文化为己任.或者成长为少数民族优秀的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3.
古艳睿 《魅力中国》2010,(32):239-239
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地处四川西部,是甘孜州的东大门。被誉为“深藏在横断山脉中世外桃源”,是嘉绒藏族风情文化的中心,文化底蕴厚重,民族风情浓郁。丹巴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多民族杂居的地方。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基本使用双语交流。因此,丹巴汉语方言里不仅有西南方言的大部分特征以外还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地方特色。本文将通过对丹巴汉语方言语音、方言词汇以及语法三个方面做静态描写与分析,并通过动态比较来展示其所承载的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14.
唐古特人,或者如中国人所说西番,和藏族人拥有同一祖先。他们分布在甘肃山地、青海湖地区和柴达木东部一带。其中从黄河上游流域向南一直到蓝河(即长江。———译者注)以远,是唐古特人(唐古特一词是清代文献中对青海地区及当地藏族的称谓。唐古特是党项一词的转音。党项人是中国古代羌人的一支,南北朝时分布在青海省东南部,唐初大多迁到甘肃、宁夏、陕北一带,公元1038年建立西夏国,1227年西夏被蒙古军队灭亡。近代国际上一些民族学、历史学者把青海、甘肃一带的藏族称为唐古特人,以区别于西藏的藏族,并认为唐古特人包含有其他民族的血统。—…  相似文献   

15.
若尔盖:草原在哭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若尔盖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坝州.因境内有一藏族部落称"作革",后于民国时音译"若尔盖"而得名.全县面积10208平方公里,人口6万多,以安多藏族为主的藏族占85.49%.县内南部、西北部为纯牧区,山顶浑圆,谷地宽展;北部、东南部为半农半牧区,沟谷深切,谷坡陡峻、纯牧区之河流为黄河水系,半农半牧区之河流为长江水系.若尔盖境内有川西北草原面积最大的草地热尔大坝,有备受牧民青睐的降扎温泉,有世界上唯一的四川梅花鹿天然野生种群,有饮誉中外的唐克马……无垠的草原境界宽阔,风光旖旎,平恬淡远.号称九曲黄河第一弯便在此蜿蜒折北而去,逶迄直达天际.草连水,水连天,苍苍茫茫,目睹于斯,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感.这,就是若尔盖.  相似文献   

16.
一、青海藏区水利发展历程国家支持青海等藏区的新政策是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青海藏区是西藏以外全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藏区总面积69.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7%;平均海拔3370米,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县就有14个。自然条件十分严酷,有些地区空气含氧量仅为内地的30-40%,  相似文献   

17.
藏族是一个跨界名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境内,居住地域十分广泛,包括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占中国全境总面具的四分一。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家。境外的人口大概有十万人。藏族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古老而丰富的文化背景。其中羌姆流行于藏传佛教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舞蹈之一。“羌姆”本以为“跳舞”,以民间舞蹈“桌”相对应,随着历史的发展,藏传佛教逐渐在多个民族中流传开来,羌姆也于文化和地域不同而产生了很多称谓,如满族称为“跳布杂”,蒙族称为“查玛”、“布杂”,甘青等地称作“欠”,卫藏地区称为“羌姆”,康巴地区称为“巴羌”、内地称之为“打鬼”,而寺院的僧侣则多以“多吉嘎尔羌姆”称之。羌姆是一种藏传佛教的大型法事活动,包含了丰富的宗教奥义和复杂多变的动态形象。  相似文献   

18.
晓航 《产权导刊》2011,(6):78-79
2006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青海热贡艺术,是雪域文化和中原佛教艺术完美结合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艺术流派。从十五世纪开始,发祥于青海黄南藏族自  相似文献   

19.
藏族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通米桑步扎等创制藏文使藏族教育史进入新纪元。公元7世纪30年代,松赞干布联姻泥婆罗,拨开了雪域高原教育发展的门户,文成公主入藏使盛唐文化亦远播高原。历代统治者的广纳贤才、引佛抑苯及厉行民俗改革,使藏族的教育朝分工化、专门化、科学化迈进。青海的藏汉双语教育亦随藏族教育发展的潮流而孕育萌芽、日新月异。  相似文献   

20.
在藏族文学群峰中,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简称《格萨尔》),可谓是部压峰之作,被誉为“藏族文学群峰中的珠穆朗玛”、“东方的《伊里亚特》”,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其宝贵价值已被世人所认识。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它的过程中,对于这部伟大史诗的创造、继承和传播者——民间艺人(藏语称为“仲堪”或“仲娃”,其意为讲唱故事的人),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战国策》云:“用人之力而忘人之功不可”。在这一点上,青海以往是有美中不足之处的。可喜的是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状况,在近年来,随着对这部史诗的深入研究。那些为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