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中,传统的香文化也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尚书·酒诰》曰:"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宋代丁晋公《天香传》曰:"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三代禋享,首惟馨之荐。"香的使用与上古的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香事滥觞中华香事起于上古时期之祭祀,宋丁晋公《天香传》谓:"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三代禋享,首为馨之荐。"《尚书·舜典》对舜帝登基的一段记载:"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桎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端。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释了《诗经·小雅·鹿鸣》曲的渊源与应用。认为在周朝主要演奏于乡饮酒礼、燕礼及飨礼等嘉礼之中,是上古狩猎、祭祀、聚餐仪式在后世的衍化。周代之后,《鹿鸣》曲多为食举、朝会雅乐;汉代有"养老礼",行礼时需演奏《鹿鸣》;此外,"鹿鸣宴"始于唐代,并延续了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4.
《尚书孔传》是《尚书》的注疏语料,其出现于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发展时期。文章通过计量的方法,考察《尚书孔传》状态副词的语法特点,并进行详尽的描写、比较与分析,客观、全面地反映文中状态副词的实际概况,以期有助于揭示汉语副词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相似文献   

5.
《尚书孔传》是《尚书》的注疏语料,其出现于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发展时期。文章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尚书孔传》语气词的分布、类型及其语法特点,全面、客观地反映文中语气词的实际概况,以期有助于揭示汉语语气词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相似文献   

6.
袁捷 《魅力中国》2013,(22):129-129
《尚书》自古以来就以佶屈聱牙、古奥难懂著称,因此学者多据《史记》与之相关的篇章对读,以期解读上古职官典要、名物制度及先秦两汉之语言变化发展的规律。但是《尚书》与《史记》也有不少相互抵牾的地方,历来就有学者对其辨析和考证。自宋昊械开始怀疑伪古文《尚书》之后,经后世学者不断努力,至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出后,孔传之伪,遂成定论。而司马贞能早识《五帝本纪》与伪孔传之异,并大胆怀疑,可谓慧眼独到。本文是笔者在将《史记.五帝本纪》与《尚书.免典》对读的过程中注重录其与伪古文《尚书》相异的部分而成,现不揣浅陋,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鲁绣:源远流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刺绣起源很早。据《尚书》记载,远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刺绣在上古时期使用范围极小,衣绣只限帝王公卿享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乱的冲击,礼制统治开始衰微,刺绣便由帝王公卿的上流社会扩散到民间。当时齐鲁的织绣最为发达,齐国妇女高超的刺绣技艺已闻名全国,产品行销各地。《史记·货殖列传》上有所谓"冠带衣履天下"之称。汉代学者王充也曾在《论衡》一书中感叹道:"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说明刺绣已相当普及。汉代的统治者在一些刺绣工艺高度发展的地区还有所谓"服官"的设置,《汉书》记载:"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以后即沿袭有"鲁绣"之称。民间日用服饰品,除家庭妇  相似文献   

8.
阶级社会以不均不齐为特征,但周代却存在着均齐思想和与之相应的救济制度。本文拟对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加以分析,以便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的丰富内涵。一、均齐思想《尚书·康王之诰》曰:“昔君文武丕平富,不务咎,底至齐,信用昭明于天下。”曾运乾《尚书正读》指出,此段文字“言文武为政,等贫富之差,协宽猛之宜,止於至中。”很显然,防止分化过于剧烈,在一定程度上追求均齐,乃是周初政治的指导思想。其实,扩而大之,这还可看作古代贵族们的共识。箕子在上洪范九畴时,就提醒武王一定要进用那些“无虐茕独而畏高明”的人(《尚书·洪范》),可惜殷的传统被后期的“逸王”们丢掉了。  相似文献   

9.
《春秋》中国君的"礼政"观体现,以《左传》的臧僖伯谏鲁隐公观鱼为典型。臧僖伯之谏所折射出国君的"礼政"观是整个春秋时代"礼"文化产生"礼政"转型的萌芽。"礼政"的思想是"礼"与政治的密切相关而萌生的,而对鲁隐公是否违"礼"的争论和辩护则是臧僖伯之谏中国君"礼政"观的论证基础。同时,《春秋》中国君的"礼政"观其本质上是政治伦理层面的反思与警示,对当代行政人员培养权责分明和权责统一的观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绍义 《走向世界》2016,(6):103-104
先说"腊月"吧。腊月之称由来已久,早在《礼记·郊特性》中就曾经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也引《礼传》上的话说:"周曰大蜡,汉改为腊。"同时还说:"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总的说来,腊,有猎的意思,打来野兽祭祀先祖、祭祀百神,由于这些祭祀都  相似文献   

11.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原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礼乎?’对日:‘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日:"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相似文献   

12.
路兴国 《发展》2022,(1):86-88
题记:《水经注·河水》曰:"庄浪河为逆水。"《辞源》载:"丽水,即今庄浪河。"庄浪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即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祁连山南脉乌鞘岭的马牙雪山,全长约190多公里,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叫金强河,流经兰州市永登县全境及西固区河口镇注入黄河,叫庄浪河。  相似文献   

13.
翻检中国古籍,最让人难以破解的当首推《山海经》,其中的山川道里,轮廓模糊含混,方位距离也歧义横生,让人难以确指。而那些异物怪兽、神人神址、奇俗奇事、方物怪闻,更是让人头疼——这也正是这部上古奇书让百代生疑,学者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的原因。比起《诗》《书》《礼》《乐》《易》来,《山海经》成了真正的天书,似乎出于外星人之乎。  相似文献   

14.
王小康 《魅力中国》2010,(22):169-169
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干,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相似文献   

15.
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有关手实、户籍、计帐的实证资料较多,从唐代手实、户籍、计帐的实际编成过程入手,更容易厘清手实、户籍、计帐三者的关系,并弥补《新唐书·食货志》与《唐会要·籍帐》相关记叙的缺陷,澄清其讹误。唐代户籍与计帐都是自下而上逐级编制的。里正所责的民户手实是造户籍的主要依据,计帐不是造籍依据。《新唐书·食货志》说的"……为乡帐",就是指乡司将各里基于民户手实的户籍稿粘连在一起(或重新抄录一遍),而成为乡户籍稿的这种行为,而不是说于手实、户籍之外还有一种名为"乡帐"的簿籍。乡里计帐的数据来自这种乡里户籍稿。唐代州县计帐统计的只是当年各类户口的数据,配来年课役则是尚书户部度支司的事。《新唐书·食货志》记籍帐制度脱漏了里正责民户自通手实这一重要环节;说州县计帐"具来岁课役以报度支",也不对,应据新复原的《唐令·赋役令》校正。《唐会要·籍帐》记:"开元十八年十一月敕:诸户籍三年一造,起正月上旬,县司责手实、计帐,赴州依式勘造。"也有重大遗漏与讹误。  相似文献   

16.
"三礼"概说     
《周礼》、《仪礼》、《札记》统称“三礼”。东汉经学家郑玄为之作注,又作《三礼目录》一卷,后世推崇,“三礼”之名遂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7.
人最怕的是失去底线与约束,君子三戒,既是养生指南,更是精神修养之道。《论语·季氏》载:"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三戒所指为贯其一生的少、壮、老三个年龄段,结合各年龄段的身心特点所提出的指导建议,看似为养血气养生,实际修德的意义更为深长。  相似文献   

18.
周升平 《东北之窗》2014,(19):90-90
正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内经把月经称谓"月事",后人还有把月经称"月水"、"月信"的,都跟月有关,就是说它是一月一来的,一月一来是其生理循环周期。月经的表征是阴道排血,血液是月经的主要成分。有些女性每逢经前1—2天,或正值经期,偶见于经后,阴道  相似文献   

19.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将至诚之道融于人生、融于事业,便是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20.
酒文化与旅游联姻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曾西征犬戎、东伐徐戎的"酒天子"周穆王姬满,就曾经周游天下,而且还畅饮于西王母的瑶池.<列子·周穆王>载:"穆王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