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汪曾祺当年编了一部文人谈吃的《知味集》,喟叹这些文章,“谈大菜、名菜的少,谈小吃的多”,没有人写高档菜,“谈豆腐的倒有好几篇”.大概是这样的,市井滋味写出来总能博得更多共鸣与感叹,而鲍参翅肚是要吃的,多谈总好像失之清雅,简直恶俗.更有人称,鲍鱼原本无味,只是贵罢了.  相似文献   

2.
金允植是朝鲜近代史上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19世纪中朝政治交流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他的《云养集》中收录了他与清朝官员和文人的尺牍11篇,清晰地记录了金允植与多位清朝官员和文人交往的细节,主要是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学习和相关事宜的商讨,其中不乏有金允植与清朝官员和文人之间真挚友情的详细记录。这些尺牍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对金允植个人以及与之交往的或者在尺牍中提到的相关清朝官员和文人的传记编撰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3.
《花间集》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作总集,出自于有闲文人之手,内容多为绮错香艳,这也是它多年来受到众多批评家指责其"格调低下"、"情调鄙俗"的主要原因。作为晚唐五代词坛的产物,花间词是当时词人心灵的印证,是动乱时代文人心态的折射,也是当时整个社会风尚和审美情趣的载体。它浓郁的浪漫色彩和唯美情调以及独特的美学特质,都曾对后世文人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瓯乐穿越千年,与越窑青瓷相伴相生。清越婉约、优美动听的敲击之音不禁勾起人们对唐宋文人击缶而歌的无限遐思,由衷赞叹厚重文化积淀滋生的这片葳蕤春光。从《上林追忆》《越·瓷风》,到《月下笛》《春晓》,再到瓯乐音画《听瓷》,青瓷瓯乐一次次让大家惊艳,更接连捧得全国群星大奖、"上海之春"国际艺术节"江南丝竹"大赛金奖等桂冠,成为慈溪市一张闻名遐迩的文化金名片。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大凡名篇,往往是无意所作。荆轲刺秦王“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慷慨悲凉,《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的相思缠绵,都并非文人于斗室之中焦思苦琢而来的。陈予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是一种无意所作,同时更是一种胸臆的自然宣泄。  相似文献   

6.
苏联传统的经济体制,不管它在历史上曾经起过什么作用,恐怕可以说越来越同当代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了.许多苏联的党政要员和学者都看到了这一点,认为旧体制非彻底改造不可.一些经济学家如阿甘别格扬院士、阿巴尔金博士等人痛定思痛,大有"觉今是而昨非"之感,他们投书报刊,呼吁对苏联的经济机制进行"深刻的改造","激进地改革经济机制".有不少人正在探索全面改革经济机制的理论和途径问题.苏联《消息报》在一篇社论中说:"  相似文献   

7.
关注     
读者来信3月23日,本刊2009年第11期出版。其中《人口政策大争鸣":一胎化"还是"放开二胎"?》《、上海将公开土地出让金数据》、《商务部专家王志乐:真正受伤害的是汇源》、《自然灾害之惑》等多篇文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度地篇》是一篇论述水利灌溉工程的著作,《地员篇》是一篇论述土壤与植物生长关系的著作,这两篇是《管子》书中关于农学的著作,也是先秦古籍中关于农学的重要著作。韩非说,“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韩非子·五蠹》),秦始皇焚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秦始皇本记》),《管子》这两篇著作当属于“不去之书”,并可能是“商管之法”的一部分。《管子》书中这两篇著作,难免使读者产生以下问题:《管子》书中主要论述的是关于哲学、政治、经济、兵法等问题,为何包括有科学技术方面的农学著作?这个问题显然不能解释说,这是由于刘向编定《管子》一书时汇集各篇的随意性所致。因为从表面来说,这两篇的体例与大多篇文相同,也是桓公与管仲问答之文。除此而  相似文献   

9.
《春秋》中国君的"礼政"观体现,以《左传》的臧僖伯谏鲁隐公观鱼为典型。臧僖伯之谏所折射出国君的"礼政"观是整个春秋时代"礼"文化产生"礼政"转型的萌芽。"礼政"的思想是"礼"与政治的密切相关而萌生的,而对鲁隐公是否违"礼"的争论和辩护则是臧僖伯之谏中国君"礼政"观的论证基础。同时,《春秋》中国君的"礼政"观其本质上是政治伦理层面的反思与警示,对当代行政人员培养权责分明和权责统一的观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房藏趣     
正"笔墨精良,人生一乐"。在古代文人眼中,文房用具是书籍之外另一种须臾不可分离的爱物。《文房雅玩—苏州明清时期文人书房用品展》就为重庆爱好者提供了不少系统了解"文房"用具的实物。苏州历史悠久,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历史上长期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人墨客在此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文房,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精神符号。"文房"之名,起于南北朝时期,专指  相似文献   

11.
感恩随想     
偶然读到王绍斌老师发表在《思维与智慧》杂志上的一篇《因为感恩,所以感动》的随笔,引起了我的共鸣。且不说那清新如山泉淙淙的话语,单就其中隽永的哲理,就足以拨动心弦,让人回味并为之感动。他道出了一个真谛,那就是我们所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应该具有感恩之心;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灵才充盈着快乐,我们的生命之树才会常青!"这个世界,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繁衍生息的一切,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创作视听之娱的一切。不是么,音乐家应感恩于空气,无此便不能传递声波,书画家应感恩于光线,无此便不能挥毫造形。  相似文献   

12.
耕之 《走向世界》2015,(10):100
《论语·雍也篇第六》原文: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When Gong Xihua was sent on a mission to The State of Qi,Master Ran asked that Hua’s mother might be granted an allowance of grain.Confucius said:"Give her a cauldron full."Ran said that was not enough.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人“     
柏雨果 《西部人》2003,(6):58-61
什么是“人”?这个简单的问题也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圆满地回答得出来的。《汉语辞典》对“人”作了如下注释: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显然,这样的注释不能令人感到科学与圆满;《礼记·礼运》篇:“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列子·黄帝》篇则曰:“七尺之躯,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则道:“人怎样才能为万物之灵?人存在的意义和力量所在何处?———一切真正的艺术家都在为此寻找答案,并用他们的作品反复提示着这一主题。摄影家当然也不例外,大千世界浩繁万物涌入…  相似文献   

14.
赵曼 《魅力中国》2010,(8X):286-287
潘耒是清初有名学者、文人,一代宗师顾炎武之徒。他通晓经史、历算、音韵,更以布衣中博学鸿辞科,参修《明史》。本文拟从潘耒的《遂初堂集》入手,结合更多相关文人的文集、其他史料对潘耒一生的重大事迹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15.
书讯·经济     
《读懂中国经济》本书是作者的第5本经济学随笔,是作者近年来阅读中国经济这部"大书"过程中记录下来的感想与观察。作者以实证的政治经济学为视角,用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和"政府治理"等概念,阐述了是什么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中国与印度的增长差异等理论框架问  相似文献   

16.
悦来 《上海国资》2011,(3):104-104
依然是谈鲁迅,但是有新境界。陈丹青,那个常年穿着对襟衣,剃着寸头的画家,一辈子没有想到会去谈鲁迅。因为"小小的虚荣心",他被叫到鲁迅博物馆讲演,后来没想到周令飞找来了,此后有六次谈论鲁迅。就这样,这本书就产生了,收录了《笑谈大先生》、《鲁迅与死亡》、《鲁迅是谁?》、《上海的选择》、《民国的文人》、《文学与拯救》、《鲁迅和艺术》7篇演讲稿。还刊印了多幅鲁迅及相关人事照片。  相似文献   

17.
1960年5月出版的《人民文学》上,刊出了一篇题为《阿兰山探宝记》的短篇小说,作者程起骏.这是青海籍作者第一次在中国作家协会的机关刊物上发表文章,也是用小说文学形式反映柴达木资源开发的第一篇作品.这篇小说的发表,在青海文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现应都兰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之约,将这篇小说背景故事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18.
孟子是最早对人性给予系统论述的哲学家,其关于人性的思想散见于《孟子》诸篇之中,而《告子》篇则是专对人性的一次系统论述。在这一篇中,孟子通过与告子的辩论,首先明确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驳斥了性恶与性无善与不善的观点;其次就是对人的类本质作出了明确规定,从人性的角度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再次就是对人之为人的方向作出了明确说明,即人要求其所放之心,要复其本善之性。孟子人性论思想开启了中国"心性思想"的先河,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越南汉文小说《传奇漫录》乃越南文人阮屿所作,是越南第一部传奇类汉文小说,在越南文学史上有较高地位。学界普遍认为《传奇漫录》是中国作家瞿佑《剪灯新话》之仿作,重点关注其在语体形式及思维创作上所受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即以"单向影响观念"为主。文章旨在透过比较文学的视角,着重探讨孕育这一小说诞生的文化语境,及其所反映出的儒家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几年前,曾在旧书摊上买到一本黄裳著、齐鲁书社出版的《前尘梦影新录》。这是一本追忆亡书的笔记,作者黄裳是海内著名记者、作家和藏书家,七十年代初,他家中突然来了一帮"造反派",宣布他家中的书要全部按"政策"没收,卡车来回了几次,书房终于被抄干净。过了一、二年,作者从干校养病回家,发现收藏的一些明清时的棉纸和竹纸,劫后残存,居家无以为娱,便在旧纸上回忆起所抄走的部分书籍,从得书经过,书坊故事,到版本概样,随笔写去,集成数百种之多,遂成此书。这本书使我佩服于作者的博识和惊人的记忆力。还是这家出版社,近来又出版了黄裳的另一著作——《清代版刻一隅》,如果说前者为随笔,散漫自然中充满博雅与识见的话,后者则属作者刻意经营之作了。自宋代雕版印刷术开始在中国发明应用以来,在长达一千二、三百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