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2015-2016年若干例典型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实证研究,对比分析了回应时间、方式、内容、舆情峰值、回落节点、回应评估等要素,探究了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回应规律,并从舆论引导主动权掌控、危机视角下的角色反转、心理视阈下的网民认同、语言选择上的严谨准确等四个方面提出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回应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大学生围绕某些事件的发生和变化所产生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正确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有利于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辅导员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扮演着学生网络空间知心人、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者、学生网络素养培养师等角色,并通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技能、贴近学生及时回应学生诉求、积极构建网络舆情引导体系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舆情引导中的地位和作用:辅导员作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主体的核心力量,充当着"平民网民"、"新闻发言人"、"领航者"、"网络卫士"、"引导专家"等多重角色,适时监控网络舆情,主动引导网络舆论与网络行为,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云云  柯赟 《魅力中国》2013,(11):54-54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无法忽视的力量.强烈的影响着企业的运营管理和发展。本文对“苏泊尔”和“万科”案例事件分别从政府、媒体、网民三方面分析了网络奥情发展和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应对企业网络舆情的管理策略,以期能够更准确地了解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更好地应对舆情。  相似文献   

5.
尚彦镔 《魅力中国》2013,(11):324-324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能否正确处理网络舆情已成为摆在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一、网络舆情的成因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有七个方面的因素:1.社会事件,它是网络舆论形成的导火索,其性质往往决定着网上舆论的热度和影响力。2.社会心理,丰十会公众的不同心理趋向决定着同样一个事件可能引发的舆论强度,如当前社会中“仇富、仇官、仇警”等情绪较突出,一旦发生相关事件,就更容易引发网络关注。3.重点网站,其如果集中、突出报道某个事件,便会在极短时间内形成网上热点,对于形成主流舆论具有重要作用。4.传统媒体,相较于网络,它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所以,传统媒体是否及时介入,介入后的报道力度或者言论倾向如何,对网络舆论走向具有重要影响。5.政府应对,事件发生后,政府应对措施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网络舆论的走向,部分网络事件之所以会引发负面炒作,甚至从网上走到网下,与地方政府应对措施不当有着紧密关系。6.意见群体,以资深网民为主体的网上意见群体,是影响网上舆论热度或走向的重要因素,许多“意见领袖”的博客、论坛等对网络舆论的走向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7.网民参与,网民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网民参与网络意见表达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影响着网络舆论的生成与演化。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我国网络舆情事件多发、网络舆情风险高企,文章首先对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指出我国现阶段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最后给出改善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人扬 《宁波通讯》2014,(15):64-65
<正>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当前地方政府管理的重要内容,科学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成功与否也已成为检验地方政府执政能力与水平的重要参考。随着宁波都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关住房城乡建设的网络舆情风生水起。这在客观上要求宁波市住建系统要重视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与舆论危机的化解能力,建构完善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宁波市住建委始终把及时妥善化解网络舆情危机作为舆论应对工作的重中  相似文献   

8.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节点城市的秦皇岛,其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有着监测难度大舆情季节性差异明显,重点区域突出等特点。针对上述特点,建立互联互通机制、监测与研究机构、舆情引导机制、新闻发布机制,危机处理机制是应对本地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应对网络舆情考量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科学应对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必须首先建立一套完善的日常监测系统,根据舆情性质、影响程度、涉及范围等因素将捕捉到的各种舆情信息划归为网络民意、负面舆情、重大舆情三种不同的预警等级,面对网络民意,建立快速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迅速普及和发展,负面问题逐渐显现。当前,中国网络舆情环境不容乐观,网络暴力事件频发,网络舆论混乱、缺乏管理。面对上述问题,中国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借鉴西方在管理网络舆情方面的经验,找到适合我国当前网络舆情状况的应对方法和管理措施。文章将对西方部分发达国家解决网络舆情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归纳,再根据我国的网络舆情现状初步提出适合我国实践的网络舆情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1.
江茜 《改革与开放》2014,(9):47-47,52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因参与人数众多、传播渠道多样、传播速度快捷而迅速形成外围的力量,影响着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越来越多贪污腐败事件的曝光掀起舆论热潮,越来越多的官员受到查处而"落马",如何有效应对与处置涉贪网络舆情,完成网络线索的证据化转变,实现从网络反腐到制度反腐的对接,成为新形势下考量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权行使能力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日益强烈的公众权利诉求致使网络舆情趋向多元化,政府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处置上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果引导不善,极易产生舆情二次发酵,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政府部门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研判与引导,及时化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针对当前政府部门在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做好网络舆情监控预警、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与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管保障体系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时代,各种网络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网络舆情事件的频发呼唤我国政府完善网络舆情治理体制。文章旨在探索网络舆情治理的方向和思路,从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技术水平、反思社会问题3个层面分析治理网络舆情的基本方法,以期规范网络环境,使网络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我国处置网络舆情的手段日益娴熟,效果日益明显.但由于多种原因,在处置网络舆情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甚至演变为网络舆情危机.分析网络舆情危机处置手段不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相互耦合的结果,伴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也大量涌现。文章通过与普通舆情事件对比,得出互联网金融舆情具有"影响区域广、处理难度大、涉事主体多、持续周期长"的超网络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舆情超网络模型框架。文章采用集聚系数、K-shell值、介数指标方法对互联网金融舆情中的关键人物进行了识别,并从控制、引导、干预的角度构建了互联网金融舆情风险防控体系,为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的解决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钱静 《港口经济》2016,(4):56-57
网络舆情是政府体察民意、倾听民声的重要途径,也是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有效渠道。本文阐述了网络舆情的内涵和水利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引导措施,为水利与水务部门开展网络舆情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更新危机管理理念,增强现代网络舆情危机意识;强化政府网络执政能力;提高政府官员网络媒介素养;构建立体化网络舆情监控长效机制;完善舆情应对工作的管理和保障机制;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等六个方面,分析了政府治理现代化角度下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旨在提高政府处理网络舆情的效率与质量,能够从源头上进一步降低负面网络舆情的爆发,正确引导网民自我教育,改善群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高校网络舆情安全稳定是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好高校网络舆情安全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网络舆情事件事发突然,诱发因素和种类复杂多样,对高校以及社会都可能造成严重的舆论影响。正确、及时、有效地处置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对于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的加深,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网民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网络舆论逐步形成并日益活跃,其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强,成熟的、稳健的网络舆论对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舆论导向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网络舆情时代,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地方政府应如何面对网络舆论,及时调整自身的定位和心态,积极地解决事件已成为地方政府必须具备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已是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作为接触广大农村老百姓的基层乡(镇)政府更是一项新的挑战。本文以当前网络热帖为背景,分析网络舆情事件的特点和利弊,探讨地方政府如何成为意见领袖,探讨提升政府舆论引导力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