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光绪 《经济纵横》2022,(9):121-128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我国作为一个具有百年乡村建设连续统的国家,一直致力于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民国时期晏阳初、梁漱溟和卢作孚作为当时的乡村建设“三杰”,其对乡村现代化的早期追寻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具有现实启示意义。本文以“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为主要的问题意识来源,基于乡村振兴的视角,以晏阳初、梁漱溟和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乡村现代化建设思想脉络的梳理、分析及比较,归纳概括早期乡村现代化建设思想的独特性,从主体自治、外源内生、产业融合、人才建设和注重调查五个方面,深入探讨早期乡村现代化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社会凋敝、农民生活困苦,乡村建设运动勃然兴起。在此大背景之下,梁漱溟先生孜孜探求农村发展之路,针对性地提出乡村建设理论并付诸实践。现代中国的农村与农民问题,本质上与中国近代社会有着显著的历史延续性,过去中国农村社会及农民身上所发生的许多事情,在当代依旧可以看到相近模式或变异形态。民国时期,梁漱溟先生乡村建设的具体思想与相关实践活动的成败,自然对我们今天的农村发展具有借鉴作用。立足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来考察,梁氏强调激发农民自觉性,重视科学技术运用,促进农民合作,发展乡村教育等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活动,能让人深切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合理性成份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出现了数以百计的乡村建设团体和机构,诞生过一批乡村建设运动的知名活动家。其中最为著名、最有代表性的活动家有三位,即主持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在河北省定县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约10年,创造了“平民教育——乡村科学化”模式的晏阳初;创办河南村治学院、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山东省邹平县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约7年,创造了“文化复兴——乡村学校化”模式的梁漱溟;主持四川省江巴壁合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创办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重庆市北碚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约20年。创造了“实业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的卢作孚。三位先生有关乡村建设的主张和实践各具特色,对我们今天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三种乡村建设模式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创造的“平民教育———乡村科学化”模式、梁漱溟创造的“文化复兴———乡村学校化”模式和卢作孚创造的“实业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为民国时期的三大乡村建设模式。三位先生关于乡村建设的使命、步骤、内容及动力的基本理论和主张各具特色,但他们的乡村建设思想都为解决当代中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中提出的"乡村为本"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新农村的启示有:建设新农村应以农村为本,使"外力"与"内力"紧密结合;农村组织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政府不能包办代替;农业与工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内涵广泛,文化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文化力虽然被称作“软实力”,其效能却很硬,因为它是一切建设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进行乡村建设实验,都是从文化建设入手的,这恐怕不能视为文化人的偏好或局限。  相似文献   

7.
以黄土高原佳县乡村和农户为研究对象,基于乡村建设理论和生计恢复力理论框架,定量刻画61个村域单元1990—2020年乡村建设水平变化对农户家庭生计恢复力的影响,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识别并分析关键乡村建设要素及其空间效应差异。结果表明:(1)1990年以来乡村建设水平由较低提升至较高等级,农户生计恢复力由弱增强至中等级,县域空间格局基本一致,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特征。(2)农户生计恢复力与其所处村庄的乡村建设水平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乡村建设要素中道路交通条件、基层治理能力、集贸市场建设和中小学校布局对生计恢复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3)各要素的强作用区域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应分区分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基层治理水平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户生计可持续。  相似文献   

8.
张敏 《经济师》2023,(12):111-112+117
数字乡村高质量建设有助于加速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促进乡村新业态进一步发展,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有着重要意义。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数字技术尚未完全融入乡村建设,仍存在数字化基础薄弱、新型农民规模小、治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改善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对乡村居民数字素养的培训,提升乡村治理有效性,推动数字乡村高质量建设,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相似文献   

9.
闫铭 《经济研究导刊》2011,(17):274-275
近十年来梁漱溟的思想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学术界对其从乡村建设思想到文化思想再到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这些重要思想,学术界进行了精细化的研究。这些研究使我们对梁漱溟思想的理解更为深入,但却不容易了解其思想的整体概况。为了解梁漱溟思想最中心的部分,将其主要思想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促进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梁漱溟乡村合作运动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地考察了梁漱溟在山东邹平所进行的乡村合作运动 ,分析研究了其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并总结出一些有益的历史经验 ,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的乡村建设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举办的“中国大陆乡村建设”座谈会上,主持人熊景明女士和温铁军、黄平以及其他一些等专家学者,从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入手,对乡村社区建设、农民教育、农民组织与利益代表、专业人士的角色扮演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为此,我们摘要刊登这次座谈会的发言记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了黄金时代。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中国农业经济却出现了萧条和衰败。为了拯救中国农业和农村,切实解决中国农民问题,思想界产生了一股研究乡村经济建设的思潮。以章元善、寿勉成为代表的合作改革派,以晏阳初、梁漱溟等为代表的乡村改良学派和以陈翰笙、千家驹等为代表的中国农村派等纷纷对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探索和讨论。这些探索对当今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搞好乡村的和谐社会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改善乡村风貌,提高农民的开放意识和民主观念;而新农村建设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支撑体,可以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和经济基础,提供乡村旅游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实用性专业技术人才和富有特色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4.
付卉 《现代经济信息》2012,(13):259-260
乡村旅游在我国已成为一种新兴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旅游方式,它不仅拓展了旅游业发展新领域,而且有效地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但乡村旅游地食宿设施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为完善乡村旅游地食宿设施的建设,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地食宿设施建设现状进行描述,对乡村旅游地食宿设施建设方面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建议,从而达到壮大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文明乡村建设是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贵州从江县占里村十分重视文明乡村建设,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对之深入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这里的文明乡村建设,并为西南民族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初,立志于提高国民素质的名士学者不在少数,现在广为人知的当数鲁迅,弃医从文,以唤醒国民自尊自强意识为终生事业;现在只在学术界知名的有梁漱溟、陶行知、黄炎培、费孝通,等等,一直致力于乡村经济结构重建和政治制度改造以及农民素质的提高;而现在已经默默无闻的则有上世纪二十年代享誉国际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先生。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在有超过5亿人居住在农村,乡村振兴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意义。艺术乡建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分析艺术乡建的发展背景及其含义,研究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提出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途径,以期推动艺术乡建的有效开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8.
乡村建设和发展是百年来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问题.其中,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乡村文化建设,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理论.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运动"主张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乡村社会进行改造.建国后,乡村文化建设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入新世纪,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具有新的内容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与辽宁乡村旅游品牌化战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伴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层开发,品牌建设迫在眉睫。文章从乡村旅游、品牌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互关系入手,针对辽宁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辽宁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定位、品牌化建设及品牌推广等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20.
《经济研究参考》2013,(19):2+81
由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乡村文明研究中心、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山西省永济市蒲韩社区承办的"中国乡村文明2013春季研讨会——永济蒲韩社区自组织模式的解读与探讨"于2013年3月26日至27日在山西省永济市寨子村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村庄自治代表、民间组织及企业代表、文化界代表等近200人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