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竹 《经济师》2009,(2):73-74
信访工作是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信访工作人员作为信访工作的关键因素,工作压力直接影响到信访制度的运转效率。消解信访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应该着手时信访制度进行综合治理,使信访制度逐渐迈入良性运行的轨道。  相似文献   

2.
压力型体制与基层信访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压力型体制构成了基层信访的体制生态。基层信访身处上层压力与基层过高期望的夹缝之中,却因其功能有限性而无法承受其重。信访制度本身以及运行过程中的部分创新,顺应了压力型体制的运作逻辑,加剧了信访困境。在考究国家政权建设异化的原因后,文章指出,如果基层信访要走出困境,就应着力找寻自下而上的权威资源,建设回应型政权。  相似文献   

3.
信访作为一种社会"安全阀"机制对于社会的安全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以购买项目的方式,聘请专业社工介入农村信访是一个有待尝试的新领域。社工介入农村信访需要具备案主个人、案主与政府关系、社会问题三个方面的专业视角;以个案、团体和社区三种工作方法解决农村信访问题。  相似文献   

4.
信访制度是我国现实国情所决定的.有人认为信访是在挑战法律权威,笔者认为信访不仅是民意诉求的重要渠道,而且也是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中的“均衡器”、“减震阀”.通过信访反映的大量信息不仅反映了当今社会管理中的不足和漏洞,而且也是社会管理者和执政者创新社会管理、加快推进民主法治进程的重要参考.至于信访的治理又必然是法制的,随着民主法治进程的推进,只有制度不断地加以完善,其现实价值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信访总量与治理成本双双高企,不断触痛着国家与社会的敏感神经,并危及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国家治理所面临的“访”务困境同信访的政治变迁密切相关:1978年后,国家逐步弱化信访的政治动员功能,并确立了基于“维稳”原则的工具化治理策略,致使信访由社会治理的手段演化为被治理的对象,从而陷入利益收买与行政压制的尴尬两端.在社会转型与政治生态充满弹性的背景下,“去政治化”带来信访的政治“掏空”效应,而泛政治化、民粹主义等思潮可能乘虚而入,演化成为访民的心理支持系统,从而实现反向的政治动员并带来巨大社会风险.应当在回归信访制度的经典设计、恢复和创新群众观念的基础上,重建信访的政治属性,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依法规训信访行为,从而回到信访对社会的治理这一本义上来.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事矛盾等也在逐渐增加,群众信访也在逐年增加,多次形成了信访高峰.但与此同时,信访制度的各种问题也相应出现,如何处理好信访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是信访制度改革的根本和前提.  相似文献   

7.
信访犹如社会的"晴雨表",当前的信访制度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这些给信访案件的处理和执行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信访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和依法治国为理念,才能从根本上使信访制度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8.
浅议现行信访制度的缺陷与完善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然 《经济师》2009,(9):53-54
信访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人权救济方式。文章从分析信访制度设计和信访活动中存在的缺陷与问题入手,探讨完善信访制度的思路和措施,以期对促进信访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5,(12)
行政信访制度作为一种在我国已经沿用几十年的行政法律制度,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今对于行政信访的研究多数却停留在行政学、政治学或社会学角度,从行政法角度对其展开研究的却少之又少,文章从该角度展开了对行政信访制度的研究与探索。文章主要对行政信访制度的认识、现状分析以及当前我国信访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行性探究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历史上,信访制度在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的信访制度却陷入了“信访洪峰”的困境,而且正在经受不断推进的法治化的挑战。从法律文化角度研究,该制度并非可以轻易取消,其存在有着现实基础和深层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于涛  于水  孙晶  曹武斌 《江南论坛》2021,(11):55-57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拆迁腾退等行为引发的矛盾纠纷也渐次呈现,征地拆迁领域的信访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因素之一.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尤其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高度相关的征地拆迁信访事项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信访工作,为推动信访工作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周密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完善信访制度,将其作为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核心机制.征地拆迁引发的信访问题是信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通过考察南京市征地拆迁信访的现实表现和诱发因素,总结有益经验和探索应对策略,有助于该类问题的合理、合法和有效解决,进而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12.
王莉莉 《大陆桥视野》2011,(22):85-85,88
政治制度改革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信访制度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在政治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政治学的视角,结合目前信访工作的实践,对信访制度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改革和发展信访制度应遵循的原则和可以选择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赵荣生  陈琳 《发展研究》2016,(7):98-100
信访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对推进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从“善政”向“善治”转化具有引导作用.近年来,福建省信访局深入贯彻中央关于信访工作改革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主动探寻信息化、互联网时代做好信访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提升效能为根本,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搭建信访平台,加快推进网上信访,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党和政府密切群众的“连心桥”,了解社情民意的“直通车”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  相似文献   

14.
信访制度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但随着社会发展带来利益冲突的加剧,信访制度的实施陷入了困境:信访激烈程度上升,非制度化的信访增多,信访机构之间相互推诿,地方政府"截访"和打击报复等问题凸显。就此,通过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原本作为接待来信来访之秘书功能的信访,经过30余年、尤其是近十年来的发展,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信访政治",信访的机构、人员、职能和角色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获得了地方性立法的保障。然而,访民和一般民众的权利、尤其是其权利的法治保障,却并未获得相应的提升。这种背反情况的出现,正是威权体制的产物,也暗合于中国传统体制之精神。文章认为,信访政治严重悖于现代国家建设的民主、法治与科学精神。信访体制的改革,应当回到其宏观体制之根,推动宏观体制本身的民主化、法治化和科学化改革;应当厘清宏观体制和结构中的信访权力角色与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6.
当前的信访内容介于政府和法制之间,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完全法制的中国。在当前和未来之间,伴随着社会历史进程,信访制度要适应国家环境的需要,找到一个历史的平衡点。进行信访制度改革,要让信访制度增加法制概念,体现法律精神,从而真正发挥信访职能,加快法制化进程。律师在法律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法律化身的角色,要求信访亟待引入更加完备的律师参与信访机制,发挥律师应有的作用,对于树立党和政府形象、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信访制度的存在不仅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有着现实的宪法依据,是将公民的宪法性权利予以落实的一种制度安排。信访权利属于救济权的范畴,信访制度作为一项中国特有的制度,具有政治参与、权力监督以及权利救济的功能。正确的功能定位,是信访制度得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好重要作用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关婧 《经济》2014,(7):42-43
正信访,是人民群众致函或走访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并要求解决某些问题的除法律以外的又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种比较直接的利益表达形式。但是,由于信访的有关信息一般要经过信访办公室工作人员筛选,然后递交给有关领导、有关部门,所以有很多信访人员认为信访办是"摆设",是政府的挡箭牌。也有人认为,信访工作出力不小,受气不少,功劳没人记着,苦劳没人知道。那么,信访工作到底是什么样?信访工作  相似文献   

19.
我国始终把信访工作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且认为信访工作是做好各项实践工作的基础、是服务群众的体现。基于此,从民勤县信访工作中面临的信访总量高位运行、遗留问题难以解决、基层矛盾稳控与化解机制缺乏创新等弱项着手,据实精准从信访源头预防、法治信访建设、教育疏通稳控等角度提出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20.
信访是中国公民的宪法权利,也是公民的一种政治参与形式。涉诉信访是司法民主的一种特殊形式。目前,中国法院在纠纷处理尤其是信访制度的设计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应从信访工作法制化、加强立案和司法救助工作以及加强信访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法院信访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