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比较分析了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四大构成要素,指出政策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也需要按照市场的规则运作。文章以美国政策性住宅金融体系的发展和我国国家开发银行的转型为例,讨论了政策性金融机构运作的几个问题。文章认为政策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转型,应该通过“由国家确立适当的目标、以政府信用作为后盾、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原则去推进。  相似文献   

2.
作为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成立十多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支持国家重点建设、促进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促进海外投资和"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和经济外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弥补市场经济缺陷、促进国民经济稳定与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我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一些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以及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市场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随之而来的是,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业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要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不仅仍然需要进出口政策性银行发挥作用,而且需要其进一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承担新的职责和任务。为此,进出口政策性银行急需加快改革与转型的步伐。文章在简要描述和分析当前进出口银行运行情况以及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从有利于进出口银行未来健康有序发展的角度,在定位立法、经营模式以及治理结构等几个大的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范围内,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力度的加大,充分发挥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意义凸显。本文通过比较研究代表性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规律与经验,着眼支持农业、农村的持续健康发展,从多方面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职能调整与支农改革提出战略措施建议,以期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4.
王伟 《经济经纬》2008,(1):125-12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策性金融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各国的政策性银行普遍调整了发展战略,日益呈现出机构的重组再造及其业务经营的多元化、业务范围的扩大化、业务总量的结构性扩张与逆转、业务手段的商业化运作程度增强的一般特征和总体上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但国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改革中都普遍强调和坚持其政策性金融的本质属性.结合我国实际,通过分析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的几种不同的政策路径,我国政策性银行应定位于"三位一体"改革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开发性金融是指具有政府赋权法定政府信用的金融机构,以市场业绩为支柱,通过融资推动制度建设和市场建设以实现政府特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资金融通方式,是政策性金融体系改革的主流趋势.开发性金融机构是政府增信理论在实践中的天然载体,实施政府增信,发挥政府在市场和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既符合国际惯例,也是解决目前我国经济体制缺陷的必然选择,伴随我国未来城市化、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大趋势,政府增信将在开发性金融的各创新领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将社会保险纳入政策性金融的范畴,论证了社会保险的本质决定了它与政策性银行一样同属于政策性金融.进而认为社会保险可通过政策性银行业务进行某种形式的融合以发挥政策金融的整体优势,使国家信用在二者之间融会贯通,充分运用,减少国家信用外溢.在当前相互独立的政策性银行和社会保险之间构架联系的桥梁,使政策性资金在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体内循环,以解决当前政策性银行面临的资金来源的困境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及运用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较为详尽地论证了政策性金融进行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政策性金融融合的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一、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内涵 政策性金融是商业性金融的对称,指在政府支持和鼓励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运用各种特殊融资手段,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与经营对象,以优惠存贷利率或其他优惠条件,直接或间接为贯彻、配合国家特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金融行为活动。政策性金融对企业国际化经营促进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直接推进。政策性金融可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直接提供资金、保险、担保、  相似文献   

8.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政策支持。本文从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商业金融支持以及农业碳信用支持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各种金融机构的特点,对支持的方式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发展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面临两大主要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金融体制。这主要是建立健全我国商业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第二个任务是改善我国宏观金融调控体系及其功能。包括建立健全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政策性银行及政策性非银行金融机构)及改革、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及其功能。后者是改善我国宏观金融调控的中心和关键。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农业生产关系国计民生,农业政策性金融是政府对农业生产进行调控的有力手段。本文通过对美国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成立背景、主要职能、金融产品和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了美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金融信用是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的内核。当前我国成长中的金融信用在转型经济背景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成因亦是多方面的,既是转型经济大背景下的产物,也是经济人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选择的结果,又存在金融信用制度约束的真空。基于此,寻求金融信用法律规范、良好的信用意识形态以及政府的主导性作用的现实进路来建构金融信用,以促进我国金融信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国际借鉴与改革思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现行农村政策性金融制度安排存在较大缺陷,已不仅是通过业务范围的扩大、现有体制下的机制转型就能解决的;不能就农发行谈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必须以创新的观念和方法重新构建我国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改革不能只注重机构的存在形态,更要注重农村经济对金融资源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和农村政策性金融制度整体功能的发挥;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改革不能走机构路径,应是一种制度、一个体系,它包括现有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和重新定位、商业银行县域机构社区再投资制度安排、农村信用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综合改革以及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和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各国为了促进本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而设立的机构,已有近百年历史,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其放在战略性高度来设立。比较各国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理清其制度特征,为我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世界金融理论界关于农村金融存在多种流派,我国学术界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也多有争议。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走的是准入管制之路。历经曲折,2006年监管层准许微型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这是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选择。今后,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一方面要改造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这"三驾马车",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微型金融。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获得了迅速的金融增长,金融相关比率显提高,在金融资产不断增加和金融相关比率超常规提高的同时,我国的金融市场、金融组织以及政府、企业、居民融资与金融资产结构也发生了持续变化,主要表现在:1.在信贷市场扩张的同时,证券市场、股票市场开始发展,间接融资比重下降,直接融资比例上升嵛社会金融资产结构随着金融市场结构持续变化;2.新不金融机构相继创立,金融组织结构趋于多元化,由改革开放前单一的,即大一统的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发展成由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体系构成的金融机构结构,金融活动的机构化程序不断提高;3.金融工具结构由改革开放前仅有货币(现金)和银行存、贷款,发展到包括债券、股票、基金、信用卡、票据、保单等构成的较为齐全的结构;4.金融业的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国有制和依附于国有制的集体所有制,发展到包括股份制和合作制等成分的金融业所有制结构。5.信用形式结构由单一的银行通用,通过改革与开拓,形成了包括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国家信用、证券信用等在内的较为丰富的信用形式结构;6.利率结构开始了由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利率市场化的启动,我国利率结构的变化正在加快,并将逐步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政策性金融的建立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直接目的是解决当时我国基础设施、外贸进出口、农业生产等领域存在的阻碍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并非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从国外政策性金融的实践和演进来看,其作用发挥在新古典主义“市场失灵”论的影响下受到过度限制,但总体上作用领域是在逐步扩大的,实践与理论明显发生背离。相比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我国政策性金融得以不断发展完善,作用领域逐步延展,弥补“市场失灵”只是其重要职能之一。特别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政策性金融“政策性”属性更为突出,并重点在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解决其“卡脖子”问题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由此,我国政策性金融的存在既有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现实依据,又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总结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二战以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已成为一种制度性安排,主要发达经济体如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基本都建立了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本国企业和产业"走出去"的制度框架。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和产业"走出去"的政策目标基本都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其职能跟随国家战略及全球形势演进的变化动态调整,其区域布局和产业战略都比较清晰。在新形势下,我国应充分借鉴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和产业"走出去"的经验,重新定位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创新金融支持的模式,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支持企业和产业"走出去"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政策性金融演化的国际潮流及中国面临的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策性金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工具。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世界范围内,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状态,其中确实存在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潮流;但这种潮流只是政策性金融发展的一个局部特征,而不是整体特征,不宜泛化,尤其不宜直接照搬到政策性金融尚未经历过较充分发展的后发经济体——中国身上来。我们需要理智地借鉴政策性金融改革的国际经验,避免误导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片面强调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负面影响,更不能将此作为确定政策性金融改革路径的主要因素与考量依据。要从战略与长远的角度看待中国的政策性金融改革,积极建设、合理发展,发挥政策性金融之利,遏制政策性金融之弊,抓住战略机遇期,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9.
杨晓东 《经济论坛》2009,(12):61-63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一行三会”为基本格局的金融监管体系,这样的监管体系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在金融开放的条件下必须通过金融监管模式渐进改革,逐步建立多元化监管体系,由合规性监管逐步向风险性监管转型,通过立法的规范金融机构混业经营,深化金融体系的产权改革,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20.
郭赛赛 《当代经济》2016,(24):14-15
目前,经济全球化进程日渐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全球化进程也在逐渐加快,然而,金融业的健康与否和国家经济安全是否能够正常运行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因此,实现金融创新是保证金融业和国家经济安全正常运行的最有效手段.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金融经济体制改革始终以市场经济原则为导向,逐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