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何杨 《民营视界》2007,(2):28-29
近年来,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浪潮中,境外上市成为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选择到香港、纽约、伦敦等资本市场,通过境外IPO(首次公开募集)、红筹股、买壳上市、造壳上市等方式实现境外融资。据统计,截至2005年12月,在香港上市的境外非国有企业有125家,到2006年3月,国内已有270多家民营企业通过红筹股方式实现海外上市。  相似文献   

2.
自2002年开始,中国房地产企业开始陆续掀起一股海外上市的浪潮,一时间,房地产企业言必称“海外上市”.2004年以来,合生创展、上海置业以及上海复地等房地产企业在香港上市的成功,更加激发了国内房地产企业海外上市的热情,多家房地产企业纷纷表示要在2006年推行新的海外上市计划,新一轮房地产企业境外上市的序幕由此拉开.然而,愿望与现实之间总有一段距离,中国的房地产企业远赴海外上市,真的准备好了吗?  相似文献   

3.
海外上市是中国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融资渠道。截至至2005年末,已有400余家“中国概念”企业在全球七大交易所上市交易,累计募集资本总额超过300亿美元。然而,许多科技型企业由于海外资本市场高门槛、高融资成本、耗费时间长等的限制,并不能通过IPO途径进入资本市场上融资,因此,能有效避开IPO的诸多壁垒的境外买壳上市方式,成为科技型企业海外上市的捷径。如高科技企业世纪永联、杨凌博迪森、山东盛大纳米等,无一例外不是境外买壳上市融资的成功案例。正文对科技型企业如何利用境外买壳上市融资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4.
海外上市是中国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融资渠道。截至至2005年末,已有400余家"中国概念"企业在全球七大交易所上市交易,累计募集资本总额超过300亿美元。然而,许多科技型企业由于海外资本市场高门槛、高融资成本、耗费时间长等的限制,并不能通过 IPO 途径进入资本市场上融资,因此,能有效避开 IPO 的诸多壁垒的境外买壳上市方式,成为科技型企业海外上市的捷径。如高科技企业世纪永联、杨凌博迪森、山东盛大纳米等,无一例外不是境外买壳上市融资的成功案例。正丈对科技型企业如何利用境外买壳上市融资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5.
境外上市已成为中国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截止到2003年初,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已经有100多家,而要求到境外上市的企业则更多。据了解,仅排队准备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就有近1000家。中国企业到境外上市,首先要了解法律的门槛有多高。拟到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必须遵守两方面的法律规范:一是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二是上市地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法律。具体地说,我国企业在境外主板直接上市要先在国内获得批准,批准的前提条件是:1.上市公司必须是按照我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筹资的用途必…  相似文献   

6.
目前,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对中国的兴趣日渐增加。在内地逐步开放市场之前,海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的主要途径,是投资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的H股或红筹股,而现在海外投资者则可借着QFII(“合资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内地的A股市场。  相似文献   

7.
段丹 《新西部(上)》2007,(6X):28-28,32
随着中国人寿等重量级国有企业相继在境外上市,国内资本市场和学术界引发了海外上市是否存在“外包”现象的大讨论。该文通过分析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优劣势及其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企业寻求海外上市成为近年来的一股热潮.有数据表明,截至2002年3月,仅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内地中小企业就有31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伦敦、新加坡等上市的企业已超过百家.还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正在寻求海外上市.但在日前北京召开的"2002年中国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高层论坛暨中小企业海内外上市与融资研讨会"上,专家对企业的这种行为持谨慎态度,建议中小企业海外上市宜三思而后行.  相似文献   

9.
陈燕 《特区经济》2005,(9):122-123
1998年12月,做卫生纸的私营企业恒安国际在香港上市,次年2月,第一家乡镇企业,鹰牌控股在新加坡上市,而另一家私营企业,做交换机的侨兴集团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此后,民企纷纷跟进,形成了民企海外上市的3个主要场所。而到1999年底香港创业板的设立,形成了民企海外上市的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0.
在浙江企业仍以制造类为主的现阶段,香港证券市场应仍是大部分浙江企业境外上市的优先选择因境外上市好处明显,浙江企业选择在国际主要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已成热门,且相对集中于香港与美国市场。但是,会计制度给企业上市带来的障碍是其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人寿等重量级国有企业相继在境外上市,国内资本市场和学术界引发了海外上市是否存在“外包”现象的大讨论。该文通过分析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优劣势及其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2.
继去年中国联通、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企业在海外成功上市之后,今年2月底中海油的股票又在纽约、香港同时上市。而同时,中国电信、中国银行、中国网通也在积极筹备,准备于年内进军海外资本市场。诚然,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在筹集大量外资的同时,将国有企业置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改制和融资”的双重目标。但笔认为,国企海外上市一定要谨慎,口子不宜开得过快、过大,否则极易出现短期化行为,最终影响到企业乃至国家的深层改革。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外币基金而言,人民币基金是主要在国内募集及运作的基金,以人民币为货币单位。以往国内创投行业以美元为主导,创投退出也以企业的海外上市为主要通道,但2006年10号文出台后,民营企业很难再以海外架构在境外上市。  相似文献   

14.
杨丽媪 《上海经济》2006,(10):48-49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自1993年青岛啤酒海外成功上市后,短短13年间,内地公司在海外上市的总量已经突破了350家,其中仅今年上半年就有40家企业成功赴海外上市,募集资金高达138亿美元。与此同时,香港、纽约、伦敦、新加坡、多伦多乃至东京、韩国等全球主要的证券交易所也开始频频造访中国,对内地企业伸出橄榄枝。随着2006年7月15日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实施,各大证交所更是掀起一股到中国“抢客”的风潮。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中国特大型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可谓是饱蘸浓彩的一笔。而在我国市场上,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拿出精良资产到海外上市也逐渐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亮点。其实,中国国企海外上市的历史由来已久。1990年,中信泰富在香港买壳上市,由此掀开了中国国有企业在海外上市融资的第一页。而后十几年间,相继又有近百家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16.
杜海东 《世界经济情况》2006,(16):27-29,26,33
中国企业目前在海外上市的首选地是纽约和香港。然而随着香港市场的日益拥挤和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并不如人意的表现,中国企业必须要寻找新的海外上市途径。日本东京Mothers市场正是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新的海外上市的最佳选择。当然,中国企业到东京Mothers上市也存在着一些障碍,例如庞大的费用支出,以及近期东京证交所发生的一系列负面事件所造成的投资疑虑。但是,相对于上述的障碍,更多的是中国企业到日本东京Mothers上市的有利条件:中日间商业贸易关系不断加深、日本的投资家对中国企业的熟悉程度、东京证券市场在世界资本市场上的地位以及日本资本市场对吸引中国企业上市的积极态度。因此,中国企业向东京市场分流将必然成为未来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企业的数目以百万计都不止,但是去海外上市的企业如果不算香港的话还不到30家。中国拥有如此丰富的上市资源,吸引了不少国际证券机构前来淘金,在众多望眼欲穿的眼光中,也包括伦敦证券交易所。  相似文献   

18.
在继建行之后,日前中国石油公告称将递交申请,发行不超过40亿股A股。自此,红筹股回归的高潮正式拉启。红筹股的概念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香港股票市场,香港和国际投资者把在境外注册、在香港上市的那些带有中国内地概念的股票称为红筹股。5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建议,要积极培育蓝筹股市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周斌 《民营视界》2005,(7):36-37
在中国宏观调控的背景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壮大的一个瓶颈。众多中国民企开始希望通过海外上市融资,来达到资本、管理与国际市场相结合的目的。然而,如何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海外融资市场;如何通过企业的重组、整合与包装来满足海外资本市场的融资标准;如何实现海外融资过程中股权的境外化等就成为企业家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对于融资市场、融资顾问、战略投资者、上市方式等的选择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继香港上市后,中国银行(Bankof China)本周三在上海的首度亮相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股市与海外市场实现更加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