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林外史》是一部专写儒林生活的古典小说,但它既是中国社会封建晚期文人士子的百象图,又是中国十八世纪前后江南士绅生活的风俗画卷。小说描写的对象是知识分子,但其中都有着丰富的商业文化内容,究其原因,一则商品经济是人们日常生活之必需,次则到了清代,“君子不言利”的古训早已是荡然无存,知识分子纷纷投入商业活动,以之牟取巨利。透过商业文化的视角,探究《儒林外史》所反映的封建社会晚清的士子的精神世界和社会风貌,足以见到“那早已消逝的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风俗。”  相似文献   

2.
晚清知识分子在引进西学的过程中受到中国主流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佐治刍言》在翻译过程中,包涵儒家思想的词句取代了原作中的政治经济学概念。“science”,“society”和“nature”的翻译中分别体现出了儒家格物致知、修齐治平和存理灭欲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肥皂》与《八骏图》同为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都采用精神分析法透视人物的潜意识和性变态心理,对知识分子灵魂的肮脏丑陋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并深入探究其背后的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的压抑,在这过程中显示了两位作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时期发生的重要政治、文化事件。文章根据《史记》记载,参考了近年来出土的秦简及前人研究成果,对这两个事件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评价。“焚书”“坑儒”,并不是要焚毁所有儒家经典和坑尽儒生,而是镇压那些利用《诗》《书》来诽谤朝政和违抗秦始皇旨意的诸生(儒生、术士),焚毁“天下书不中用者”。“焚书”“坑儒”是秦朝实行政治、思想、文化专制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反智电影”《阿甘正传》风靡全世界,这部以轻松形式来表现严肃主题的美国本土电影,呼唤着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回归,展现着“爱、纯真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关国梦的最好诠释,同时体现了美国社会文化历史的变迁,以及美国文化的流动性和扩张性。  相似文献   

6.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时期发生的重要政治、文化事件。文章根据《史记》记载,参考了近年来出土的秦简及前人研究成果,对这两个事件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评价。“焚书”“坑儒”,并不是要焚毁所有儒家经典和坑尽儒生,而是镇压那些利用《诗》《书》来诽谤朝政和违抗秦始皇旨意的诸生(儒生、术士),焚毁“天下书不中用者”。“焚书”坑儒”是秦朝实行政治、思想、文化专制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方方的中篇小说《树树皆秋色》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对小说进行文本细读,可以从小说的结构分析看到一个情感错位与失败的悲剧,并揭示其深层意蕴。小说的表层主线是一个错位的情感故事,小说的表层副线展现了理想主叉者在世俗社会的溃败与逃离,小说的深层结构所内涵的文本间性中的意蕴正在于通过知识分子那种不苟同于世俗的孤独,来展示知识分子所面对的亘古不变的情感困惑。  相似文献   

8.
作为史学家的韩隆福教授,在出版了《隋炀帝评传》、《走下神坛的诸葛亮》、《知识分子与统战文化研究》等学术著作之后,最近出版了他的诗文合集《月是故乡明》。笔者主要选读了其中的散文。当然这是一种“大散文”,内容和体式极为丰富。笔者把阅读后的感受归纳为三种意识、三种  相似文献   

9.
从魏晋文人的疏离意识,可以进一步展现中国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建构之文化,历史根源。魏源时期士族阶层及代言人知识分子作为正统经典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异端,以疏离意识表现出一种知识分子“尚通脱”,不依附的独立性和人性的觉醒,从而为中国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建构保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与《圣经》典故的联系十分密切。本文拟以原型批评视角剖析《愤怒的葡萄》的“出行主题”,通过分析其出行特征与出行元素,指出其成功地利用了“出行主题”的原型塑造,并移位(displacement)运用了相关主题元素,通过暗喻指涉等手法将现实与典故“互文”性地穿插在一起,以道德和情感渲染的方式表达了相关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无梦楼随笔》记录了张中晓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关于哲学、政治、历史和人生的思考轨迹。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他思考问题无一不以个人本位的维度为出发点,体现了他对个人价值和自由的高度重视。在极度困苦中,他坚持了知识分子的文化传统中最为可贵的一面,那就是,在逆境中也坚持对人类正义与良知的担当。面对人类现实的苦难和终极的不和谐,张中晓始终在探寻答案,在不屈不挠地和命运抗争。  相似文献   

12.
翻译和处理文化信息《红楼梦》英译中就是“扩展评法”运用的一个范例。往往采用“扩展译法”,即通过“增词加评”、“加注补义”等手段,对译语信息进行恰当处理,以使文化信息差得到补偿,既不死守原文,又不脱离原文。  相似文献   

13.
《围城》不仅将封建主义文化对知识分子的精神腐蚀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通过对留学生身上的各种不良习气及道德品质的无情剖析 ,返照了西方社会文明的一个侧面 ;小说在构建方鸿渐等一群特定的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这个有形的“围城”的同时 ,还将笔触伸向整个人类存在 ,构建了当时中西方两种文化氛围中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这一座无形的“围城”,道出了现代人对自己生存处境的哲理思考 ,使其成为一部具有巨大召唤结构的潜在文本。  相似文献   

14.
《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逍遥游》的基本主旨就是“闲放不拘,怡适自得,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精神解放和精神自由,实现超越和达到逍遥游境界的根本途径和手段是做到“心”的剥离,这种剥离就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庄子逍遥游的精神特质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部经典战争小说,《三国演义》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商业活动,不能仅仅单向地归因于“商场如战场”的修辞场域,而还应归因于其“战场如商场”的反向修辞,即它常常运用一系列经营性的修辞语来叙述战争故事。如以“借还”、“赚赔”等修辞语来叙述敌我争斗情势,以“赏罚”、“买卖”等修辞语来建构主从关系,尤其是君臣关系,等等。《三国演义》还采取了“奸商”、“奸贼”、“奸雄”等角色互拟策略,叙述战争故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三国演义》的作者有意无意地运用了“战场如商场”的修辞思维,使得人们无需进行话语置换,便可得心应手地直接搬弄到商务运营等经济活动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化精神历来强调忧患感,即“忧世伤生”,这种忧患成为儒家占统治地位的入世思想理论体系中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国文化及后世文学影响深广。不管是《红楼梦》还是《围城》,透过作品的语言层,尽管它们的形象系列,思想命题,主题意向大相径庭,但作者借助象征的手法并表达到主题级的程度,塑造了孤独的多余人的形象,其中共同蕴涵着的文化精神,都表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不同层面和发展着的不同形态。  相似文献   

17.
《野草》是鲁迅急需抛弃一切绝望,寻获新生而艰难探索的集中体现,而《过客》则又集中体现了《野草》对希望与绝望、历史与背景等悖论的拷问过程,是鲁迅开始走出“第二次绝望”的一个转折点。他试图通过忘却、疏离来摆脱“虚空中的暗夜”,哪怕前路也是虚无,他只需要当下的“在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有结合《野草》整体和鲁迅创作的时期特性的广阔背景上考察《过客》,我们才能理解鲁迅投射在《野草》里的基本面貌,才能使鲁迅研究“从独断型诠释学转换为探究型诠释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正史“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即25部史书中,有10部设有专门章节《舆服志》,这是研究中华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正统依据,具有难得的史料价值。它不仅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其中贯穿着中华民族的治国思想,同时更可以古为今用,使我们能够以一个文化强国的实力立于世界之林。因为中国曾是礼仪之邦,《舆服志》总结记录的正是几个重要朝代的服饰制度,包括车马仪仗规定。对此,中国服装界乃至社科界多为片断引用,未进行系统研究,有专家专门研究“舆”,即车,有的专家专门研究“服”,却未正式分析《舆服志》。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五经”之首的《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蕴涵着用于“天下治理”的深刻而丰富的和谐价值现。以《周易》“保合太和乃利贞”为核心的中华传统和谐价值观,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源泉。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古为今用的精神,挖掘和诠释《周易》的和谐价值观,有利于我们探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和身心和谐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江子福 《全国商情》2007,(6):113-113,115
高校《财政学》教学存在教学内容的博大精深与教学时数的相对有限不对称的问题,教学方法和理念以及相应课程的设置也存在一定误区。本文认为可取消目前各类财经专业《财政学》课程中的“税收理论”、“税收制度”和“国际税收关系”等三大块内容的教学,同时将《中国税制》课程改造为《中国税务》课程,主讲“税收理论”、“税收制度”、“国际税收关系”和“税务管理”四大块内容,并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向所有财经类专业统一开设。此外,授课顺序则可以改以往或现行的“先《财政学》后《中国税制》”为今后的“先《中国税务》后《财政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