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本雅明《论译者的任务》中“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忠实”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本雅明独特的理论否定了读者的主导地位,指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笔者认为,不能将传统的“忠实”原则,“原文至上”的译论观作为评价翻译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应客观地看待翻译中的可译与不可译、“忠实”与“等效”原则。  相似文献   

2.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社会习俗、地理环境、物质条件和历史。这就构成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翻译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文化引起的可译性限度。本文通过评论《新汉英辞典》(吴光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中一些文化承载词的注释,总结了文化对可译性限度的影响,并提出了可译性限度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3.
求同存异:英汉互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译界长期争论的话题。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视角探讨英汉之间的互译性,旨在说明英汉间尽管在形式上存在着不完全可译性,但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均可被译为另一种语言。也就是说,语言或文化所造成的不可译是一种暂时的不可译,译者只要从整体上把握原作命脉,就一定能使译文神形兼备。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的语言能反映相同的现实这一特点,阐明了英语习语的可译性,并指出了翻译习语的三种技巧.  相似文献   

5.
英汉口译的可译性限度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结构、惯用法、表达方式及文化障碍等方面。可以采取相应的翻译技巧有效降低英汉口译中的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背景下,典籍英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典籍中的传统文化是可译的。在传统文化的译介上可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音译及音意结合的翻译方法,以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英语双关的汉译及可译性限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语双关是一个常用的修辞格。本从定义、语用变迁、构成要素和分类等方面对双关进行了分析。英语双关成其为辞格的关键是利用英语特有的字形式、音位特征和句法关系,即同形异义词或同音异义词。因而它的汉译必然会存在可译性限度。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一是在可能情况下用汉语双关直译,二是采取变通手法,选用功能对等的某一修辞格,尽可能的保持其修辞效果和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8.
文化共核与异质分别为语际文化传递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性。文化可译性与文化可及性成反比,降低可及性取决于译者参数。译者文化价值取向和译者文化修养对译文承载文化的质和量影响很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源语文课本的可及性和可译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文体风格的是否可译一直以来就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在卡特福特对可译性分类的基础上,从风格的定义出发,阐述了风格的可译性,同时辅以诗歌、对联以及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优秀的翻译事例来证阐述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风格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0.
11.
本雅明的《论译者的任务》,其观点与后期解构主义思潮在表象与内涵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分歧的地方,解构主义在解构传统观念的同时又在传统观念中寻找立足的平台,进行矛盾中的痛苦挣扎,是颠覆中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语言学家和翻译家.《浮生六记》是林语堂最优秀的译作之一.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背景下,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指出翻译主体的研究应该逐渐深入,有必要关注影响译作形成的语言之外的所有因素.具体可归纳为外部环境因素与译者的主体性因素.探讨译者的人生态度、性格气质、美学趣味、写作风格等主观因素与译者文本选择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可译与不可译是翻译界争论已久,影响深远的一对命题。可译和不可译这一命题一直对当代翻译界产生影响。其实,所谓可译与不可译是相对的概念,本文中笔者将从汉英语言形式、审美意向、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文学翻译的可译度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4.
认知图式关照下的习语文化可译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图式理论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过程理论。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习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积淀着最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通过运用认知图式理论对习语文化的可译性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提出习语文化图式可译性主要通过A-A对应法、A-B对应法和A-zero三种方法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文章视谐音为独立修辞格。谐音修辞广泛存在于汉语语言之中,汉语姓名中亦存在有趣的谐音现象。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差异,谐音修辞之翻译中的意义损失不可避免。文章以《汉语拼音方案》下汉语姓名英译为例,探讨谐音修辞之可译限度。  相似文献   

16.
对原作语言风格翻译不仅能准确完整地再现其主旨,更能体现其意境和文采。译者在实际翻译时应遵 循三个原则:即整体原则,结构性原则和最优化原则。  相似文献   

17.
对于大多数译者来说,由于源语与目标语之间存在多种区别,因而不可译性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不可译性阻碍了翻译的发展和日常的交流以及商业、社会、政治的交往。本文探讨了英汉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成因,包括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同时通过分析不可译性的实例,提出了不可译性的补偿办法。  相似文献   

18.
从语言的模糊性与修辞性看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是原作的读者,同时也是译作的作者。而翻译作为跨越语言信息的转换桥梁,应充分尊重语言的模糊性与修辞性,让译者在原作为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里自由驰骋,同时也为其译作的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风格源于对于语言常规的变异,文学作品的语言变异是作家有意制造的“陌生化”语境,以彰显其独特的风格。文学作品的风格变异有明显的风格标记,而且这些标记具有可译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诗歌充满了丰富的模糊性及强烈的情感,独具特色。如果译成英文,由于词汇的使用及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他们的模糊性必会出现亏损。因此,鉴于模糊性的亏损,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诗歌是不可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