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首先测算了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以及韩国各自出口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和国际比较.通过分析发现:在中国的五大类出口产品中,自1995年以后只有制成品具有比较优势,且比较优势在逐渐增强;而农业原材料、食品、燃料、矿物和金属均不具有比较优势,且比较劣势有加强的趋势,其中农业原材料和燃料的比较劣势最明显;中国制成品的比较优势在考察期间内低于日本和韩国,自1995年开始高于美国,自2000年开始高于德国.  相似文献   

2.
申琳  马丹 《北方经济》2007,(2):39-41
本文首先测算了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以及韩国各自出口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和国际比较。通过分析发现:在中国的五大类出口产品中,自1995年以后只有制成品具有比较优势,且比较优势在逐渐增强;而农业原材料、食品、燃料、矿物和金属均不具有比较优势,且比较劣势有加强的趋势,其中农业原材料和燃料的比较劣势最明显;中国制成品的比较优势在考察期间内低于日本和韩国,自1995年开始高于美国,自2000年开始高于德国。  相似文献   

3.
<正> 面对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面对中外产品在统一的国际市场的剧烈竞争,比较优势成为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那么,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在哪里呢?一、从农产品生产成本看农业的比较优势我国政府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以  相似文献   

4.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保证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政策制定的焦点之一。本文正确理解和把握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及其相关产业政策方面的应用,从而辨证认识和发挥我国劳动力密集优势。  相似文献   

5.
周普生  陈崇贵 《发展》2000,(5):26-27
对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必须从甘肃的比较优势出发,必须从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必须从整个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出发。其目标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立足于退耕还草还林、恢复生态,充分发挥甘肃的土地、气候等比较优势.大幅度提高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力。提高甘肃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民收入的增长步伐,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保证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政策制定的焦点之一.本文正确理解和把握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及其相关产业政策方面的应用,从而辨证认识和发挥我国劳动力密集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前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结构布局、科技水平、产品档次、吸收劳动力能力、人才、资金等问题和障碍,乡镇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农村资源合理配置,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乡镇企业尽快提高竞争能力有和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对如何构建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新疆阿克苏地区农业产业动态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晶  杨宝仁 《北方经济》2010,(12):70-73
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指导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布局合理化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新疆阿克苏地区农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对阿克苏地区所辖8县1市种植业及林果业进行动态比较优势分析,评价并确定该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支柱产业,提出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关于欠发达国家应该选择何种经济发展战略的问题,近年来我国一直存在赶超战略论与比较优势战略论之争。通过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原理,提出并论证了超越这一争论的“综合优势发展战略”假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赶超战略容易造成“赶超困境”,而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则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只有实施综合考虑比较优势、分工利益和交易效率的“综合优势发展战略”才能够使经济和谐、健康地发展。也就是说,综合优势发展战略是一种基于和谐社会观的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比较优势衰减理论对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形成强力支撑,结合对经济转型理论梳理,切实考察内蒙古中部地区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按照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筛选区域动态比较优势,包括高端新兴产业、虚拟经济、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模式、城市经济广泛的协作与合作空间,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独特的区位特点,以及内涵丰富的多元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域综合动态比较优势,形成区域经济转型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比较优势衰减理论对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形成强力支撑,结合对经济转型理论梳理,切实考察内蒙古中部地区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按照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筛选区域动态比较优势,包括高端新兴产业、虚拟经济、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模式、城市经济广泛的协作与合作空间,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独特的区住特点,以及内涵丰富的多元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域综合动态比较优势,形成区域经济转型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主要原因是浙江紧紧抓住了几次大的发展机遇,形成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浙江民营经济的先发优势;浙江区域特色经济和区域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浙江省企业家群体优势;浙江劳动密集型和中低技术加工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对优势劳动力的吸引力;浙江民营企业与城市化互动,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比较优势;浙江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教法,选择了黑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4种主要粮食作物进行比较优势的定量研究.通过对黑龙江省2005-2007年3年平均指教的测算结果的分析,得出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存在差异.文章最后依据结果,对黑龙江省主要优势粮食作物生产和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宋光钧 《特区经济》2008,(2):179-181
为了找准皖西地区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促进皖西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笔者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皖西地区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测算与分析,得出了皖西地区的油菜籽、水稻、茶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比较优势,而小麦、棉花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比较劣势的结论,并据此提出了皖西地区农业发展的几点政策建议,试图为皖西地区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朱世英 《山东经济》2012,(2):157-160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山东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直充当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角色,但由于在经济水平、区域优势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致使区域内7地市的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也不尽相同。通过研究区域内各市的农业结构变化率、农业结构相似系数和比较优势度来揭示半岛蓝色经济区农业结构的演变趋势与地域差异,并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分析各市农业部门的比较优势,以促进优化农业结构,增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农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看比较优势的适用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优势学说和竞争优势学说并非对立的理论,而是从不同角度对国际分工和贸易的解释和研究。比较优势的动态化包含有竞争优势的內容和思想,竞争优势的促成需要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动态化的比较优势论对中国经济仍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在中国不论是以比较优势还是竞争优势为参与国际贸易和分工的原则,都需要同时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伊始,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承前启后的农业策略,主要体现在农业保护、农业立法、粮食安全、比较优势、有机农业和饮食结构等方面,鉴于中日两囤三农领域较多的相似之处,这些策略对当前我国政府发展农业、改造农村、扶助农民等极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鲍务英 《北方经济》2008,(14):14-15
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把比较优势看作是静态的、不变的,强调依据资源禀赋状况确立主导产业;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则认为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变动的,强调有选择地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实践中要立足现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创造动态比较优势,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后进国家产业升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理论上阐释了比较优势战略与后发优势战略的区别与联系,指出相比比较优势战略,后发优势战略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强的贴切性和适用性;进而指出“后发优势悖论性”的存在、表现及其克服途径;最后从实践上对后进经济在跨国直接投资的作用下实现产业升级的不同方式进行了国际比较,进一步论证了在利用后发优势的过程中克服其悖论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比较优势战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外贸长期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取得较大经济剩余,但也出现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的局面。究其原因在于比较优势战略忽略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动态贸易利益。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不适性,本文详尽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自身存在的严重缺陷,同时,也对我国外贸实行比较优势战略的不适应性作了实证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比较优势战略不适应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我国外贸必须进行战略调整,从比较优势战略转向竞争优势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