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清华创业园不仅使我们享受到房租优惠,还提供很多好的服务。这对我们这些刚起步的小公司,无疑是一次绝好的机会。”今年刚毕业的清华计算机专业硕士柴洪钧掩饰不住脸上的兴奋。8月底,清华创业园正式“开张”,年仅25岁的柴洪钧创办的北京时越网络技术公司首批人园。据介绍,作为清华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华创业园首批人园的11家企业大多由清华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应届、往届毕业生创办,年龄都是20多岁。所有人园企业均为高新技术小企业,首批11家企业有9家与信息产业相关。这11家企业现都集中在清华科技园的学研大厦,近3000平方米…  相似文献   

2.
高斌 《环球财经》2008,(9):53-54
“我们今天刚到北京,就带着孩子到清华来了,好让她先感受一下这所著名学府的气氛。”8月7日上午10时40分左右,一个中年男子拿出身份证,与清华大学东门的保安交涉,恳请保安让他们一家进去参观一下清华的校园。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2004,(8):26-34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清华人一直谱写着一曲自强不息的奋斗者之歌。如今,在中国的每一个地方甚至每一个角落,在各行各业,在当代的每一段历史上,都可以发现清华人的身影。在祖国的大西北,这块比较贫瘠的土地上,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清华人留下来一个又一个的足迹,为中国西部大开发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据了解,目前在西安工作的清华人少说也有上千人,他们的身影伫立在每一个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个连高中都没有念完的打工仔,却创造了一连串奇迹:“托福”满分670,清华的一些高材生能考600分也很不易,他竟考了630;他是清华园里唯一用英语卖馒头的人,并被《人民日报》评为“中国十大年度新闻人物”:签名售书、到各大名校讲课已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李仁卿 《黑河学刊》2014,(1):14-15,166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前提。因而,社会教育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理解“人”。有什么样的人学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教育思想。那么,究竟是什么“人”?马克思也不是一开始就有了一以贯之的认识。他对“人”的理解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从唯心到唯物、从神秘到科学的过程。因而,他的社会教育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随着他对“人”的不同理解,他的社会教育思想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浙江工商》2008,(6):5
5月30日,浙江省清华学子总裁经济合作发展促进会2008年会暨清华人浙商论坛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是“融智融商融天下”。  相似文献   

7.
手机5年后就会消失,“智能一切”时代即将来临十多年的创业投资经历告诉我,当一个大潮来临时,人们往往会低估科技进化背后的革命性和颠覆力。 1999年我刚回国做ChinaRen,当时去北大、清华等高校做演讲,我问台下有多少人用过互联网,几乎没几个人举手,我当时就说,5到10年,互联网就将彻底攻陷你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你们的衣食住行玩,你们的方方面面都无法脱离互联网。  相似文献   

8.
方韶毅 《新财经》2001,(6):42-43
尽管北大校产的产值比清华的高,但利润呢?就拿1999年来说,经营收入北大是87亿,清华是32亿,而利润清华是3亿,北大只有2.4亿,所以,清华人有些“偷着乐”,并把它归之为清华“行胜于言”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近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邓峰和副主任骆雄才,涉嫌经济违纪问题,被广东省直机关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实施“双规“。4月30日,广东省卫生厅任命广东省卫生监督所  相似文献   

10.
清华的力量     
清华吸引人的究竟是什么?想来想去,还是由于清华的人,或者说清华人和中国历史的特殊关联;清华的力量来自于哪里,思前想后,还是因为清华的人,准确地说是清华人对于科技兴国的那种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佰成  张敏 《发展》2006,(5):52-53
2003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的“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从2001年开始的校办企业管理模式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按照中国改革所进行的“试点——总结——分析——推广”范式,清华模式可能成为高校企业管理体制的榜样。由此涉及到一个基本问题,学校是否能够完全退出,如何退出。  相似文献   

12.
李楠 《魅力中国》2011,(5):33-33
“史玉拄”在中国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从白手起家迅速致富到“巨人”灰飞烟灭,再后来“咸鱼翻身”,公司成功在美国上市。史玉柱的经历堪称传奇,本文从史玉柱的经历中看企业伦理,分析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职场人跳槽趋于理性 从“铁饭碗”到“泥饭碗”,职场人经历了人才市场化的恐慌也经历了自由选择职业的欣喜。面对成千上万的机会,以前职场人有恐慌更有兴奋,然而经历了若干年的过渡之后,今天职场人面对“跳槽”的问题也正在趋于理性。  相似文献   

14.
季福田 《发展》2009,(12):18-19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但是,我国的法治建设却始于新中国的成立。从“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我国的法治建设一路行来,经历了几多风雨,几多坎坷,在艰难中跋涉,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已经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未来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仍是全党全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90年代,是清华人创业的热潮,无论是海外还是海归,清华人都轰轰烈烈地拼搏了一回。对于海外清华人来说,他们的首选之地是硅谷--这里是清华人的淘金圣地。 几年过去了,清华人在美国硅谷的一群成功的高科技界和商界精英走到了一起,他们成立了美国硅谷清华企业家协会,他们创立  相似文献   

16.
他曾经是先后考入北大、清华的大学生,却均以退学告终。今年,当他的第三次高考再次超越北大、清华的分数线时,网络上“为了高额的奖学金”的传言,让他背上了“职业考生”、“考霸”、“史上最牛高考钉子户”的恶名。一个高智商、低情商的高考“奇才”,他的第三次大学生涯将会怎样度过?[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在“内地名校二流论”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北大和清华对外宣布,今年全国有79位“状元”被其纳入门下。其实,每年高考录取期间,北大,清华都要向社会“透露”一下他们录了多少多少“状元”,而公众从来也没有感到意外过:“状元”不去北大,清华,还能去哪儿?可今年似乎有点儿不一样,北大,清华宣布“状元”数字的认真劲儿,还真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  相似文献   

18.
如果不是持续关注西部开发的方方面面,急切的目光很难在一段时间里凝聚在一批特殊的人群之中。这些有特色的人之间有过一段与众不同的共同经历,目前都在各自不同的事业领域里默默奋斗。而这段经历不仅让他们具有一种相近的精神品质,更让他们不约而同地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称:清华人。这一期"水木清华"的专题,就是反映他们人生侧面的一滴露珠。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的发展经历了从单向的“道德人”到异化的“政治人”,再到理性的“经济人”,并逐步走向理想的“全面人”的演进轨迹。从中给我们以深刻启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进人的发展的坚实基础;理性“经济人”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追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是推进我国人的发展事业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一夜盛开如玫瑰》中,苏索怀一直处在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中。她经历了从“一位很有名气有地位的受人尊敬的正在奔向诺贝尔化学奖的楷模”到“一个精神崩溃,被送进精神病院的病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