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与经济的发展互为促进,一定的商业银行机构规模是金融发挥作用的前提。近年来,商业银行规模急剧扩大,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聚了相当的规模风险,商业银行规模是否饱和,有无系统性风险,风险控制能力的客观评估,涉及到商业银行规模发展战略问题,作者认为:当前商业银行规模存在较大的系统性风险,保持商业银行适度规模是保持中国金融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2.
熊彬  邓成波 《财务与金融》2023,(4):41-48+71
近年来,金融科技逐渐成为我国银行体系进行风险控制的新工具。以我国A股市场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构建GARCH-EVT-Clayton-Copula-Co Va R模型,测量样本区间内16家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及系统性风险溢出值,对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联机制和影响效应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商业银行通过金融科技进行风险控制存在增强和减弱两条路径。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科技能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商业银行规模、总资产收益率、存款负债比、杠杆率以及非利息收入占比等因素也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运用边际预期损失(MES)方法,通过DCC-GARCH模型和非参数估计计算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边际预期损失,并结合资产规模和杠杆率等因素度量各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资产规模、杠杆率和边际期望损失都是决定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因素,但我国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总体表现为:规模越大的银行,系统性风险也越大,即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最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次之,城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最小。此外,三类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随时间呈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综合经营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商业银行带来协同效应、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益处的同时,也为风险的系统性传递提供了土壤。因此在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大趋势下,构建风险预警机制成为一个首要核心问题。本文在研究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发展现状与展望的基础上,从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角度构建了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5.
谢贤君  郁俊莉 《上海金融》2023,(3):29-43+56
本文分析了跨境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响的理论机理,并运用季度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跨境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第一,跨境资本流动显著提高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第二,不同结构跨境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效应不同,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显著抑制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而证券投资资本流动则明显增加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第三,跨境资本流入通过增加银行信贷规模、提高银行信贷客户集中度提升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而跨境资本流出则通过减少银行信贷规模、降低银行信贷客户集中度这一间接效应抑制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但也通过直接效应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且直接效应高于间接效应,从而提升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跨境资本流动-信贷规模/信贷客户集中度-银行风险承担”传导渠道有效。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入手,在查阅大量文献后发现我国金融市场监管者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将监管重心由微观审慎监管转向以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主的宏观审慎监管。文章的主要思路为:在参阅大量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主要研究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测度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从横向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最高,大型商业银行其次,城市商业银行最低;从纵向来看,资产规模越大的商业银行经营情况越稳定,经营业务的复杂程度越高,其风险越难控制。  相似文献   

7.
何虹  刘风梅 《青海金融》2012,(11):32-34
贷款集中度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它是多种风险的综合,具有累积性、系统性、瞬时性和毁灭性的特征。随着资产规模的逐步扩大,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更加重视和防范贷款集中度风险。  相似文献   

8.
以2007—2021年我国A股上市的28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基于系统性风险分解视角,实证检验了业务多元化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与个体风险存在正“U”形的非线性关系,与关联性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与银行系统性风险存在正“U”形的非线性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规模对业务多元化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接着运用突变分析和 SVAR 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路径为:“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且它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存在“期限结构效应”,即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会增加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但从中长期来看,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不大,两者可作为互利共生的事物共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对我国金融改革有很好的倒逼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监管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影子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银行理财产品切入,基于2006-2016年我国上市银行理财数据,使用条件在险值(CoVaR)和边际期望损失(MES)模型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进行测度,基于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理财产品的风险溢出情况及其发行量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发现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确实会带来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该效应主要来自于银行业务规模及自身风险,并主要通过理财产品业务的期限错配和刚性兑付进行传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07—2018年间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财务数据和基于尾部依赖度量的系统性风险,分析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在经济上行时期会降低系统性风险,在经济下行时期会增加系统性风险;第二,按照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来看,在经济下行时期,商业银行衍生金融负债业务、理财及代理业务创新会增加系统性风险,而衍生金融资产业务和信贷业务创新会降低系统性风险。本文对实证结果提供了可能的经济学解释,并基于实证结果及原因,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监管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和房价波动的内在作用机理,同时使用SCCA方法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评价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房地产市场及宏观数据,构建SVAR模型。研究发现房价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存在双向作用机制,且房价上升初期会降低系统性风险,但后期会造成系统性风险问题。同时群众消费预期对房价及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显著,因此政府在调控房价及制定政策时要建立好信息沟通平台,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消费投资预期;同时银行也需要加强信息披露,以提高用户对银行的信任。  相似文献   

13.
在百年未有的世界大变局之下,中国银行业潜在风险逐渐暴露,防范化解银行系统性风险已呈常态化趋势。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32家A股上市银行季度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对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能够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进一步研究表明,影子银行、贷款集中和社会声誉在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表现为中介效应,业务成本和银行竞争在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表现为遮掩效应;信贷配置效率提高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强均会提升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仅存在于非国有银行和信贷收缩期与经济上行期。该成果将为防控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提供一定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非信贷资产业务,债券投资如何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理论分析表明,债券投资对系统性风险的综合影响取决于其个体风险分散效应和系统关联性提升效应孰强孰弱。在此基础上,本文应用2008-2018年25家上市银行季度数据,实证检验债券投资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发现,债券投资同时具有降低银行个体风险和增加银行个体与系统关联性的效果。进一步分析表明,一方面,对于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而言,债券投资的个体风险分散效应较弱、系统关联性提升效应较强;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持有较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债券时,债券投资的系统关联性提升效应较强。本文研究对于监管部门协调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监管、防范债券投资业务引致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云 《北方金融》2020,(4):53-57
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早已置身于国际金融体系之中,而大量的不良资产和风险传染因素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无法得到根本解决。风险识别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少可操作性强的风险识别方法,导致风险管理以控制为核心而非风险为核心。本文系统梳理了金融界与管理界对商业银行各种系统性与非系统性风险的理论分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全国房地产市场已进入调整期,房地产业调整背后隐藏的商业银行风险正逐步显现,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目前房地产行业调整及商业银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风险隐患,寻求商业银行良性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系统性风险β值法度量我国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以及上市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研究结果表明,单个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不仅取决于系统性风险β值,还受到其个体风险值的影响。总体而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β值高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边际贡献和影响也较大。但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尽管β值较小,一旦个体风险值急剧增加,其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也可能超过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因此,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既要关注那些系统性风险β值大的银行,也要关注个体风险值可能出现剧烈波动的中小银行。  相似文献   

18.
基于矩阵法对我国商业银行(2013.6~2015.6)新型同业业务的风险传染效应进行测量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新型同业业务具有较为明显的风险传染效应,且与其规模密切相关。其中,在经历2008年至2013年6月的高速发展后,商业银行开始主动或被动调整新型同业业务的规模与结构,相关业务规模的增长大幅放缓甚至萎缩。相应地,2015年6月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的风险传染效应较2013年6月出现了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剖析交叉性金融业务变动特点、对系统性风险传导路径的基础上,测算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实证分析了交叉性金融业务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2010年以来,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经历了"N"型变动趋势,2015年以来风险处于持续上升通道,且成为历史高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产生与资产管理市场下的交叉性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为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穿透式监管,实现银行业务"期限错配"的范围合理化,确保有效服务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信贷规模不断收紧、存贷款利差不断收窄的宏观背景下,信用卡专项分期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抢占市场分额、提升中间业务收入的新兴力量。商业银行基于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的初衷,在专项分期业务中引入了分期商户、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合作机构。但笔者在审计实务中发现,由于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中重规模、轻质量;重营销、轻管理,往往忽视对合作机构的准入和日常管理,放松对分期客户自身偿债能力的审核,导致专项分期业务沦为部分合作机构的牟利工具,分期客户信用风险与担保机构风险交织传递,潜藏系统性风险。本文分析了融资性担保公司利用专项分期业务牟利的模式、商业银行自身在专项分期业务风险防控中的缺失,并从审计视角对商业银行如何加强分期业务合作机构的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