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目的:推动中国土地生态化整治技术与景观设计的应用与发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土地生态化整治技术与景观设计的内涵、发展方向与关键技术有待全面完善提高。研究结论:国外土地整治技术主要针对土地整治中的水土流失、景观功能衰退、土地退化等3类问题,强调土地整理区从物种、地块到整理区的多尺度生态化整治与景观空间优化配置的统筹设计。中国现阶段土地整治技术的核心应是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技术,其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区的集成应用是主要发展方向。具体包括4方面的关键技术:不同类型土地整理区地表值被及土壤动物与微生物区系恢复与重构技术;不同类型土地整理区生态化整治技术;不同类型土地整理区的景观设计技术;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耦合的关键技术集成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生态发展还面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污染和次生污染严重,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不合理,生态理念淡薄、市场化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为此,要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措施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生态化面临的困境,实现土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推动农业现代化、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4.
区域农业健康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飞跃的有效途径,而适应性的土地整治模式是促进其目标实现的关键。通过对陕北、关中、陕南三大衣业区进行实地调研收集数据,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陕西省区域农业发展对土地整治的适应性要求,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土地整治模式与保障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5.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目的]为进一步开展土地整治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从土地整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和后期管护层面,总结梳理土地整治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与工程实践,并对其趋势进行展望。[结果]未来还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不同规划中的具体体现以及不同规划的衔接和融合;(2)强化景观生态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设计方法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以及设计技术的研发创新(3)注重土地整治中生态措施在施工方面的落实以及施工技术的提高;(4)更加注重土地整治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后期管护的有效性,主要从技术和制度层面。[结论]土地整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贯彻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研究成果丰富土地整治内涵,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土地整治的终极目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整治工程作为人类在发展进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在最初阶段即农耕文明开始以来的几千年间,主要任务就是增加粮食生产和减少自然灾害.即使在今天,大多数人也将之简单理解为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措施之一.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往往只重视土地整治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土地整治的目标开始由注重\"新增耕地\"向注重\"区域功能\"转变,土地整治内涵由此得到延伸。同时,也迫切需要推进以提升区域功能为导向的土地整治分区研究。[方法]文章针对我国土地整治分区管理的需求,基于我国地理环境的背景差异及地域功能的定位、土地整治内涵的演变,运用要素加权叠加法、空间聚类分析法和专家经验判断法与区划对比分析法等开展土地整治功能分区。[结果]该文构建并提出了以功能导向为核心的土地整治分区体系和方案,将我国土地整治按地域功能划分为:(1)以生态修复、保护和建设为主的生态功能保育区,(2)以基本农田建设、农地开发整理、提高区域耕地的生产能力为主的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区,(3)以城乡用地统筹整治、城市用地内部挖掘为主的经济发展支持功能区,(4)以划定保护区、保护性建设为主的景观文化维护功能区等4种类型区,进一步结合东北平原区、华北平原区、黄土高原区等12个地理空间单元,组合为61个土地整治功能一级分区。在此基础上,评价一级功能区内各县域单元土地整治功能,识别出景观文化维护功能、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生态建设功能、生态保护功能、城镇发展优化功能和城镇发展集聚功能,续分土地整治功能二级分区即各县域的土地整治功能。[结论]基于功能导向的土地整治分区反映了区域功能及其关系对土地整治分区的引导作用,为分区管控和引导提供了科学依据,这对提升区域功能和加强土地利用功能的联系和互动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治资金是土地整治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以佳木斯市土地整治规划方案为基础,采用单位面积标准投资估算土地资金需求,测算近几年已实施的不同地貌类、不同整治类型的整治项目投资情况,对投资标准进行修正后乘以规划方案确定的整治规模,得出规划期内需求土地整治资金;通过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土地复垦费、其他投资等渠道测算供给土地整治资金。佳木斯市基本上能够达到土地整治资金供需平衡,筹资力度的大小将是规划方案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构建“权属调整—农地细碎化—农业生产效率”的逻辑框架,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武陵山区的483份种植户调查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双重差分模型揭示不同整治模式下权属调整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探求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结果表明:权属调整通过治理农地细碎化,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政府主导模式相比,新农主导模式下权属调整治理农地细碎化更为有效,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也更为明显;与丘陵山地相比,平原地区更有利于大规模实施权属调整,实现农地集中连片经营,更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应充分发挥权属调整在治理农地细碎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中的重要作用;在巩固和完善政府主导模式的同时,不断加大新农主导模式的支持力度,不断推进土地整治模式的创新发展;并结合自然禀赋特征,因地制宜开展权属调整工作,全面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进步,土地整治规划工作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影响产生了决定性的支持作用,同时深入研究土地整治规划工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阐述了土地整治规划理念,明确了多规融合的具体体现与土地整治思路,提出了土地整治策略,探讨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与规划地类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为我国更多地区的土地整治规划工作提供合理科学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土地整治加强生态景观建设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论文针对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需求以及中国土地利用现存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土地整治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相关案例的研究,分析了发达国家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讨论了中国未来农村土地整治发展的多功能性战略和任务,提出了土地整治加强生态景观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对策。主要结论为:在理论方面,应充分认识乡村景观美学和文化价值,维系和提升地域景观特征;加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关系的研究,提高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构建城乡一体化绿色基础设施;加强流域水文过程研究,提高水土安全水平。在规划设计方面,应做好3个层次的工作:战略规划上,应在已有规定和规范的内容基础上,整合景观特征保护和提升、生态网络、水土安全和游憩网络等规划,完善和提升城乡一体化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上,应加强生态景观建设理论在项目总体规划实践中的应用,大力提升土地整治在食物和能源生产、景观塑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安全和休闲游憩等方面的多功能性;项目工程设计上,应加强场地分析和生物生境修复,强化生态设计、景观持续性设计、以及乡村景观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在沟路林渠等景观要素上的应用。鉴于中国土地整治在生态景观建设理论认识、技术研发和推广上的艰巨性、长期性,提出了十二五... 相似文献
12.
土地整理的景观格局与生态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研究目的:从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综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并对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中国土地整理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整理在有效促进土地资源保护的同时,也会对不同尺度的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产生影响。研究结论:国内外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与生态效应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经验和成果参考,但未来还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加强土地整理的景观类型的科学划分;(2)构建与土地整理生态过程相关联的指数集;(3)注重土地整理的多尺度景观格局与生态耦合研究;(4)强化土地整理的景观生态规划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以福建省建溪流域为例,基于2010—2016年的景观类型数据和农用地整理数据,分析农用地整理对区域景观动态和生态风险的影响。研究方法:单一变量法,景观格局指数,生态风险指数。研究结果:(1)2010—2016年间通过农用地整理工程增加的耕地主要在海拔高于300 m的区域;(2)农用地整理工程中的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草地、园地和林地,也有部分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由于村庄合并或矿区土地复垦等原因被整理为耕地;(3)每一种农用地整理工程类型都是一种风险源,其释放的风险压力主要有景观单一化和景观破碎化两种;(4)2010—2016年建溪流域的生态风险值介于2 386.11~2 394.76,2010年后生态风险指数逐年降低。研究结论:本文对大尺度上关于农用地整理对景观生态的影响研究有借鉴意义,可以为区域尺度的土地利用优化设计和农用地整理设计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沈德福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32-33
江苏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紧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土地的非农化速度很快,保护耕地增产粮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人口、经济高速增长而日益受到重视。江苏省开展的土地整理进行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保持耕地总量平衡,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有效地提高土地产出,从而促进土地的持续、高效利用,这为江苏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做好耕地、粮食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土地整治呼唤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整治景观生态建设基础,提出不同尺度的土地整治景观生态建设途径与方法,以引导土地整治的景观生态建设。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整治景观生态建设在大尺度上从规划层面构建生态板块和生态网络体系,确定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布局;在中尺度上通过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加强景观多样性保护,构建土地整治项目的空间格局;在小尺度上注重提高土地综合生产力的同时,重视斑块、廊道的景观生态化设计,提升景观生态功能性;同时积极拓展公众参与的途径、方式,注意汲取当地乡土知识、技巧和经验。研究结论:明确不同尺度的土地整治景观生态建设内容,尊重乡土景观与提高公众参与性,促进土地整治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19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2020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法.研究结果:2019年国内土地工程和信息技术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战略的要求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聚焦以生态优先的国土整治与开发,催生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矿山生态修复和土地监测及可视化等研究热点;国外研究侧重于土地整理再分配、土地复垦评价体系、土地开发的环境问题、生物修复技术、土地动态监测及评价.研究结论:2019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在国土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修复、国土空间开发、土地复垦质量、土地修复方法、动态监测技术等方面有所发展.2020年,将继续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及标准,进一步完善土地复垦学科体系、研发污染土地修复新材料与技术,以及加快土地信息技术多维度发展.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22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整理工程模式与实践、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路径、土地复垦理论与创新、复垦土壤改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与治理、“双碳”目标下的生态保护修复、土地覆盖分类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土地动态变化3S监测技术、土地信息互联网技术应用。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土地开发、土地整理与优化配置、矿区复垦土壤改良与植被生长、土地复垦与环境可持续性、土地恢复及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土地信息实时精确提取、土地GIS优化配置技术、土地数据库互联网技术。研究结论:2022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复垦理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土地信息获取与信息分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结合当前科技需求,2023年及未来重点关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论及区域多样性保护修复、以矿区为主的土地复垦理论及实践、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论与实施路径、土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及其监测技术、时空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在土地信息技术中创新便捷应用等议题。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21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2021年,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基础理论、土地开发强度与模式、土地整治模式与功能、复垦土壤质量及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与分区模拟、土地利用与覆盖信息提取及基于不同视角的土地信息多尺度动态监测;国外研究重点关注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开发模式与评估、土地整理区划、土地复垦质量、土地修复材料与方法、景观与可持续土地生态恢复耦合、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信息处理与动态监测技术。研究结论:2021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在土地开发模式、农用地整治、土地复垦质量、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土地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22年及未来,将在生态文明建设及双碳战略的背景下,重点关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低碳转型、土地复垦理论与评价、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综合整治以及土地信息监测的高精度与多尺度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