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剑 《华糖商情》2001,(31):18-20
是不是可以用“传奇”这个词来形容旭日升呢?从1993年成立之日起,旭日升就以超常规的速度跳跃式发展.成为中国茶饮料的旗帜企业。1997年,旭日集团生产茶饮料9万吨,1998年产量达到28万吨.1999年62万吨,2000年突破了百万吨大关,在茶饮料的成长导入期,甚至可以这样说,旭日升就是整个茶饮料行业。旭日升用八年时间完成了省名牌、华北名牌、全国名牌的三级跳,年销售额也飚升至20多亿元,成为中国饮料工业十强企业,“旭日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价值达到160亿元,注册商标价值评估90多亿元……  相似文献   

2.
蒋力 《华糖商情》2001,(23):22-23
随着饮料市场的升温,饮料行业的市场格局和发展趋势都在发生显著变化。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进行的CMMS(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调查表明,茶饮料的市场渗透率1999年至2000年急速飙升了71%,与此同时,速溶饮品的市场需求也不断扩大,增幅达到53%。业内人士分析,茶饮料和速溶饮品市场的迅速扩大是现代与传统生活方式走向融合的一种必然结果。今年五一刚过,娃哈哈、康师傅、旭日升、宏宝莱……各种茶饮料广告纷至沓来,这使我们相信,茶饮料将成为继碳酸饮料和水饮料之后的第三代饮料主力。而可乐、汽水等传统饮料则开始侧重于“情感营销”,如可口可乐的“亲情阿福广告”,以求拉近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  相似文献   

3.
曾朝晖  王逸凡 《糖烟酒周刊》2004,(36):B008-B010
2004年春夏之交,沉寂许久、快要被人们遗忘了的茶饮料“先驱”旭日升突然出现在媒体上,不过这一次,不是铺天盖地的广告,也不是旭日升重出江湖前的宣言。报道的内容是关于旭日升一个月之内的两次拍卖,结局均以流产告终。  相似文献   

4.
<正>旭日升依靠茶饮料成长为国内饮料行业的巨头,其在市场上的表现曾经令业界刮目相看。但在茶饮料市场不断扩大的市场格局下,为什么茶饮料老大旭日升却节节败退呢? 原因林林总总,但窜货是导致旭日升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旭日升的市场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可以说是不战自败的。  相似文献   

5.
《国际广告》2011,(6):105-105
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康师傅,于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茶饮料行业,为了绕过旭日升冰茶的市场壁垒,既以“冰红茶”为产品概念对旭日升的“冰茶”进行分隔,同时在产品中加入了柠檬口味,使冰冻后的口感更好。经过几年的市场开发,康师傅各档茶饮料红遍中国。  相似文献   

6.
近日,汇源果汁在京高调宣布,通过竞拍获得“旭日升”全部164枚商标及“冰茶”特有名称所有权,竞拍价格为1201万元。旭日升成立于1993年,曾经是国内最大的茶饮料品牌,  相似文献   

7.
<正> 河北旭日集团是90年代初期组建的一家大型茶饮料生产企业,现有员工近万名。1999年,该集团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比建厂初期增长了近40倍。目前,旭日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茶饮料生产企业。1999年,他们生产的“旭日升”冰茶、暖茶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定为全国供销系统首批重点名牌产品;同年该集团经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综合评定,成为“中国饮料工业十强企业”之一;1999年6月,“冰茶”又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旭日集团产品的“特有名称”,任何  相似文献   

8.
崔涛 《大经贸》2008,(8):56-57
今夏饮料大战一触即发,然而细心的消费者都会注意到,几年前曾用广告狂轰乱炸的“茶研工坊”饮料今年已销声匿迹。在茶饮料方面,可口可乐这已不是第一次失败,早在2001年推出的“岚风”的蜂蜜茶饮料就同样不了了方。  相似文献   

9.
人们记忆中的“旭日升”冰茶是1993年以一个供销社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饮料巨头,初期发展迅猛。1995年,“旭日升”冰茶的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1996年,这个数字骤然升至5亿元,翻了10倍。在市场销售最高峰的1998年,“旭日升”冰茶的销售额达到了30亿元。  相似文献   

10.
《广告大观》2004,(7):23-24
中国的饮料市场一向热闹非凡:从碳酸饮料、茶饮料到果汁饮料、功能饮料,年年看老将不甘寂寞,岁岁有新贵粉墨登场。而进入2004年的第一大新闻,应当算是老牌饮料企业汇源新推出的“他 她一”营养素水。以中国乃至世界上的首款性别饮料的身份,给业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  相似文献   

11.
<正> 河北旭日集团是于1993年3月以冀州市供销社为基础成立的一家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主要工业产品有饮料、食用油、针纺织品、保健食品、橡塑制品。集团成立几年来,积极实施名牌战略,运用现代营销理念,迅速形成了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实现了创名牌、打市场、大发展的良性循环。集团以茶饮料为主导的“旭日升”名牌产品已享誉全国。“旭日升”冰茶、暖茶,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评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和中国名牌上榜品牌,入围中国市场第一品牌行列,被轻工总会、八运会组委会定为八运会指定产品、茶  相似文献   

12.
<正> 河北旭日集团是一家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以饮料为主导产业的集科工贸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企业主要产品有“旭日升”冰茶、暖茶系列饮料和色拉油、针纺织品、橡塑制品等,其中以“旭日升”冰茶、暖茶为主导的“旭日升”系列饮料产品享誉全国,1997年曾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重点名牌产品,同年还被国  相似文献   

13.
刘会民 《糖烟酒周刊》2004,(31):A038-A039
2003年是果汁年,混合果汁、加汽果汁是饮料行业的亮点,2004年功能性饮料最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茶饮料在这两年中一直充当着“配角”,但这两年茶饮料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如2003年1~6月,茶饮料销售收  相似文献   

14.
尚阳 《销售与管理》2009,(11):111-112
饮料市场从来都不缺乏热点,各种品类“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一片繁荣中,如何抓住轮动热点,前瞻性的做好战略布局,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纵观中国饮料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品种多达几百种,从最初的碳酸饮料发展到饮用水、果汁饮料、功能饮料、含乳饮料、茶饮料、混合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咖啡饮料等等。  相似文献   

15.
2003年3月,乐百氏推出功能饮料脉动,凭借独特的瓶体设计和李连杰敏捷的身手,使脉动破天荒的成为饮料渠道中唯一频频出现断货现象的饮品。脉动的成功,使得功能饮料成为继纯净水、茶饮料、果汁饮料后各大饮品生产厂家追捧的“新贵”,于是饮料巨头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推出自己的功能饮料,以期在30亿的大蛋糕上切得厚大的一块(据有关的权威部门预测,  相似文献   

16.
月评     
《成功营销》2011,(4):20-23
汇源旭日升"好喝吗"?近日,汇源果汁在京高调宣布,通过竞拍获得"旭日升"全部164枚商标及"冰茶"特有名称所有权,竞拍价格为1201万元。旭日升成立于1993年,曾经是国内最大的茶饮料品牌,拥有五大系列30多个品种,"占据茶饮料70%以上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17.
提起旭日升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茶饮料品牌它曾经红极一时,如日中天。但2004年4月20日,“受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委托,江苏省天平拍卖行和苏州市泰和拍卖行,将在苏州联合公开拍卖旭日升注册商标所有权”的消息轰动了业界内外,人们不由得感叹,一个朝阳般的品牌就这样不可救药地陨落了。残酷的市场再一次印证:没有永远的成功者。总结旭日升从成功到衰落的过程,可以给所有的品牌打造者和持有者一个有益的启迪:如何保持竞争力,不仅是一个企业初创阶段的课题,更是一个成功了的企业不能松懈的努力。———专家探析在企业发展得最好时,有时也是最危险的…  相似文献   

18.
鉴史明今,回顾茶饮料从无到有、从有到过的历程,先是旭日升成了茶饮料行业的先行者,最后也成了先驱者,后统一冰红茶借助大红的歌坛巨星孙燕姿,一炮打红,接着康师傅绿茶,又给茶饮料市场加入了新的颜色,期间,三得利也从啤酒跳进乌龙茶,把一群减肥客牢牢锁定,今天,可口可乐和雀巢合力推出的原叶茶饮料,打出了100%用真正茶叶泡制的旗号,大有从星星到月亮的趋势,在茶饮料的浩瀚星空中又划过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饮料市场,经过了碳酸饮料、瓶装水、茶饮料,以及2002年果汁饮料的发展之后,2003年迎来了功能饮料的时代。经历了“非常时期”的考验,健康、运动、保健已成为国人最为关注的主题。2003年市场上新推出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功能性饮料品牌。尽管大多数更有优势的功能饮料品牌在与普通饮料的博弈中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一一以酷儿、鲜橙多、第五季为代表的果汁饮料继续引领风骚。  相似文献   

20.
《糖烟酒周刊》2006,(9):34-34
2005年,茶饮料的光芒盖过了势头强劲的功能性饮料。一方面,大品牌不断推出新品,如康师傅茉莉清茶、养生堂的农夫汽茶、统一的茶里王、娃哈哈的花草茶等,以“清新、天然”为诉求的第三代茶饮料登台亮相。另一方面,这些茶饮料新品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康师傅茉莉清茶、娃哈哈花草茶等,很受市场欢迎。2006年,茶饮料能否成为饮料市场的主流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