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代在小说《还乡》中引用大量神话原型意象进行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尤其体现在小说背景埃格敦荒原氛围、男女主人公克林.约布赖特和尤苔沙的命运归属上。通过这些原型的应用,强化了该小说的悲剧性质。  相似文献   

2.
《红字》是19世纪美国杰出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人物、场景、结构、情节与传统的神话原型是一一对应的。这种对应更鲜明地向读者展示了小说善与恶,罪与罚等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3.
称呼语属于人称指示语的范畴,是语用学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试从分析称呼语在著名文学作品《荆棘鸟》中的运用来解释作品中几对主人公的情感纠葛。从语用的角度来分析称呼语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关系、情绪表达、和情节发展的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弗兰纳里.奥康纳在《好人难寻》小说中通过对《圣经》中人物形象的置换和逆转,用相反的人物形象体现相同的内涵特征。借助源自《圣经》的叙事模式勾勒出故事中两个关键人物的人生曲线,实现了叙事模式和主题寓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5.
弗兰纳里·奥康纳在《好人难寻》小说中通过对《圣经》中人物形象的置换和逆转,用相反的人物形象体现相同的内涵特征。借助源自《圣经》的叙事模式勾勒出故事中两个关键人物的人生曲线,实现了叙事模式和主题寓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6.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文学创作是对神话原型的重新组合,几乎所有文学作品都只是某一或某些约定俗成的神话原型的新的表述.从该理论出发解读《尤利西斯》,不难发现乔伊斯在创作时借用了“荷马史诗”的原型人物、原型结构和原型母题.此种借鉴把神话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作品具备广泛的象征意义和获得一种借古讽今的效果,表现了生活在荒原之中的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艰难寻觅.  相似文献   

7.
从原型批评理论视角对《僧侣———罗曼记》进行研读,可发现小说在对《圣经》原型的置换和移植中展现了扣人心弦的善恶冲突和丰富的宗教内涵。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运用荣格的神话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理论,对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赤物》中的主要人物和具有象征意义的"赤物"进行原型解读。  相似文献   

9.
开创美国严肃悲剧先河的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世界级大师,他的中期作品《榆树下的欲望》处处渗透着圣经文化的浓厚气息。剧中主要人物凯勃特正如令人敬畏的上帝一样无所不能,主宰着一切;伊本正如纯真的亚当,禁不住爱碧的诱惑而痴情于她;爱碧个性鲜明,无所畏惧,为了悄然降临的爱情不顾一切。  相似文献   

10.
短篇小说集《金苹果》展现给读者一个独特的现代神话世界。以神话-原型理论为基础,对《金苹果》的书名寓意、神话模式和原型意象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揭示韦尔蒂对现实社会和人类前途的关怀。  相似文献   

11.
《荆棘鸟》是20世纪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克里利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文章运用心理分析女性主义理论分析《荆棘鸟》中菲奥娜、梅吉两位母亲形象,揭示她们在父权社会压抑下的不同反抗形式。菲奥娜在父权统治下表现出沉默式的屈服,而梅吉一直努力抗争却以失败告终。但在德罗海达这片土地上,母亲角色仍在延续,这体现了女性为追求自身价值和自由爱情的美好理想最终将会实现。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文学中,水与火具有双重意象。论文从神话原型批评视角对《荒原》中水和火的双重意象进行分析,一方面展示了一战后西方文明的衰落,揭示了《荒原》的死亡主题;另一方面体现了艾略特看到了解决这种困境的希望,揭示了诗歌的拯救主题。  相似文献   

13.
14.
《爱药》作为露易丝·厄德里克成名作,关注印第安原住民的生存现状,作品中渗透着深厚的印第安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原型,其中水意象渗透着作者对印第安人生存现状及走出困境的思考。《爱药》通过运用水这个原型意象,暴露了印第安部落严酷的生存环境,白人不公平的土地政策逼迫印第安部落背井离乡,离开世代居住的肥沃土地并去融入到白人社会中,去适应白人的生活方式,反应了作者对印第安部落生存状况的焦虑和不安,以及如何走出困境,走出迷失在白人文化中的精神苦痛。通过亨利和利普夏在同一境遇的不同选择不同结局来看,作者认为印第安部落只有回归印第安人的传统,坚定自己部族的信仰,才能在白人强力文化面前找回自我,走向明天。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因受从小熟读的《圣经》影响,有意识地使自己作品《喧哗与骚动》中的凯蒂与人们熟悉的《圣经》中夏娃人物形象相对应或平行,形成对位,目的是将圣经原型人物作为一种参照物,从而使作品在对位平行下显示出特有的价值寓意。  相似文献   

16.
虽然《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结局和《圣经》中的耶稣迥然不同,但他却具有诸多耶稣的特征:一个集圣徒、预言家和救赎者于一身的光辉的人物形象。因此,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把小说《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阐释为《圣经》中耶稣的置换变形,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解析安迪的形象,从而也有益于我们加深对小说中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之一——救赎主题的理解和领悟。  相似文献   

17.
作为美国文学之父的华盛顿·欧文,在其经典短篇小说《瑞普·凡·温克尔》的创作中融入了一些神话原型元素。本文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通过对该小说瑞普·凡·温克尔人物形象及叙事模式的分析,深入挖掘作品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和仙乡淹留叙事模式,以此揭示出小说光辉与不朽的秘密。  相似文献   

18.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在她的作品《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运用《圣经》原型塑造了奶人这位主人公来隐喻美国黑人的归属。奶人就像《圣经》中迷失的羔羊,在救世主派拉特的保护下,经过一系列探寻活动,最终找到自我,回归黑人集体。这为读者研读其作品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圣经》是西方文学创作的一个源泉,也是康拉德写作的灵感来源。《吉姆爷》一书中,康拉德从原罪主题、赎罪主题以及新生主题三个方面对圣经原型进行了阐释和创新。通过重现圣经的原罪故事,康拉德展示了人类的罪恶也突出了他对人性的关注和理解,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接收惩罚这个层面上,而是把主题上升到勇于接受苦难,积极面对生活的精神层面,认...  相似文献   

20.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黑猫》的男主人公"我"最初品性温厚,由于酗酒逐渐变得残暴,最终成为"杀人犯"。这种恶性转变表面上是由酒精引起,实则是男主角为遮掩人格中的女性气质——"阿尼玛"的结果。荣格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阿尼玛"原型可合理地解释小说中男主人公的病态心理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