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斯坦贝克小说《愤怒的葡萄》中,作者使用了诸多意象,这些意象都有其原型,并且大多源于《圣经》,只有认清了原型意象,才有可能真正了解这部小说的独特意义,进而探讨小说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
在斯坦贝克小说《愤怒的葡萄》中,作者使用了诸多意象。其中“尘土”的使用烘托了整个小说的史诗般的悲剧气氛。“乌龟”意象的使用则’让我们看到了由乔德一家所代表的农民在向美国西部迁移的过程中将经历的痛苦和艰辛以及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而“葡萄”意象的使用,一方面让我们领悟到了离乡背井的移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感悟到了由于理想破灭以及残酷现实而给他们带来的辛酸和愤怒。  相似文献   

3.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不朽名篇,作者斯坦贝克是美国著名的写实主义作家.在《愤怒的葡萄》中,斯坦贝克通过独特的故事情节,塑造了诸多的人物形象,通过主人公艰辛的逃难历程,凸显了人性的伟大.同时,在历史运动的迁徙过程中,也使女性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而且彰显了女权运动背后的价值寓意,那就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和价值寓意.  相似文献   

4.
《愤怒》的基督教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愤怒>是基督徒作家北村的又一力作,他通过纪录片的风格描述了主人公由于遭受不公正待遇被迫盗窃、杀人、逃亡和忏悔的人生历程,表现了基督文化的两个核心--"罪"与"爱",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基督教色彩.然而作者以一个基督徒的眼光打量世界,难免带有宗教万能的偏执色彩.  相似文献   

5.
《荒原》是T.S.艾略特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传世佳作。诗人通过对一战后的精神空虚、爱情枯竭的描写,揭示了西方社会的信仰危机和文明衰落。该诗运用旁征博引、象征、意识流等创作手法和独具匠心的谋篇结构,表现了诗歌主题力度,加强了诗歌效果。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诗《长恨歌》与《李夫人》,均以帝妃爱情为书写对象。二者的题材具有很高的同质性,甚至可能同时存在于诗人的构思中。但《长恨歌》着意于爱情悲剧的讲述,《李夫人》却通过议论部分,对同质的题材做出了新的解读,使主题变为“鉴嬖惑”。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是白居易诗歌“感伤”与“讽喻”类别的不同属性的影响。《李夫人》所属组诗《新乐府》,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讽谏性创作,《李夫人》自然也要传达利于政治的公共价值观。但在实际表达上,题材和诗人无意识的影响使《李夫人》整体上依然呈现出爱情感伤之色,与主题发生了错位。  相似文献   

7.
《再别康桥》作为新月诗派的领袖人物徐志摩的代表作,以其真挚的情感、圆熟的技巧、流丽的音调、浓郁的诗味而风行于世,并备受研究者关注。从康桥与诗人的关系来论述《再别康桥》抒写的是作者的一段幽曲的爱情。  相似文献   

8.
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和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两部作品拓展了艺术真实表现生活体验的空间。这两部作品是两位伟大作家对生命与灵魂的叩问,表现出人类生存处境的本质和不满于自身的现状、努力追求向上的灵魂。笔者试图从两部作品的爱情、死亡主题和船的意境进行比较分析,再现主人公对现世的抗争,试图从爱情中找到精神支柱和归宿,坚持内心的精神探索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揭示人性的复杂,《白色巨塔》的主题更在于揭示封建制度对人的摧残。首先,从小说的题目来看,白色巨塔象征着医学界一种难以改变的僵化的权威体制。其次从财前悲剧性的命运来看,他遵循白塔规则,成为新的权威,可以不受压迫地自由发挥他的才能,却忘记了作为医生的崇高使命,失去了纯真善良的本性,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后从里见悲剧性的命运来看,他在白塔的压力下坚守了一个医者的本分,却不得不离开白塔,从此不能致力于他酷爱的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深陷守护儿童纯真、事物永恒和世界纯洁的虚妄之梦中,幻想自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试图阻止儿童坠入成人世界,忽视了儿童的成长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趋势。在荒诞扭曲的外部环境、逆来顺受的性格缺陷、虚无模糊的抗争目标以及挥之不去的死亡情结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霍尔顿逐步从反叛走向覆灭。  相似文献   

11.
虽然《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结局和《圣经》中的耶稣迥然不同,但他却具有诸多耶稣的特征:一个集圣徒、预言家和救赎者于一身的光辉的人物形象。因此,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把小说《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阐释为《圣经》中耶稣的置换变形,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解析安迪的形象,从而也有益于我们加深对小说中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之一——救赎主题的理解和领悟。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文学界公认福克纳的《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福克纳通过大熊老班向人类预警,揭示出如何实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他在《熊》这部作品中把神话主题意蕴发挥到了极致,而且具有极强的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13.
萧统主编的《文选》共选录谢灵运、颜延年等十一位诗人的二十三首游览诗。这些诗的主题纷繁复杂,成因多样。文章通过对这些游览诗内容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保己修身、志向怀抱、歌功颂德和孤寂哀伤四大类主题,并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深入探讨了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诗学是将认知科学的理论运用于文学作品的评论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图形一背景理论为认知诗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范式。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利用叙事手法上“错时”的技巧,通过前景、背景对比的故事以及爱米丽这一意象等揭示主题。  相似文献   

15.
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是"垮掉的一代"的宣言性作品。小说主题是多元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忏悔主题,忏悔情绪在小说中随处可见。本文主要分析了小说中流露出的对生活态度、爱情婚姻、人生理想的忏悔,探求以《在路上》为代表的"垮掉一代"的忏悔缘由。  相似文献   

16.
在《无名的裘德》中,哈代成功地使用了原型意象"雾"。这个意象和主人公的性格、思想状态以及命运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成功地使用这个意象不仅能够使小说更具有诗意,而且可以增强小说的表达力。总之,通过在小说中使用原型意象"雾",哈代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氛围,同时,又使小说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17.
开创美国严肃悲剧先河的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世界级大师,他的中期作品《榆树下的欲望》处处渗透着圣经文化的浓厚气息。剧中主要人物凯勃特正如令人敬畏的上帝一样无所不能,主宰着一切;伊本正如纯真的亚当,禁不住爱碧的诱惑而痴情于她;爱碧个性鲜明,无所畏惧,为了悄然降临的爱情不顾一切。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的巨大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长久以来一直被学者和评论家们所关注。大家对此作品的不同见解和解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含混。在《红字》中,作者在文本设计上多处使用了含混手法,从而赋予作品多重意义和主题,也赋予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雷雨》的通行版删去了初版中的《序幕》和《尾声》,而《序幕》和《尾声》却创造了诗般纯美的悲剧氛围,起到了强化悲剧色彩的作用,并且通过把剧情推向“辽远”,从而造成一种欣赏的距离,并不象某些评论家所言它体现了宿命论思想;通行版还删改了初版中的某些细节,虽强调了周家与鲁家的阶级对立,增强了作品的斗争性,却减弱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真实性。  相似文献   

20.
在《伊坦·弗洛美》中,伊迪斯·华顿熟练地运用意象的象征意义,成功地营造出一个阴郁、凄凉、与世隔绝的哥特式氛围,运用意象的对比,表现了恶劣的环境对人性的压制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