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新文学启蒙运动者多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来确立自身的启蒙价值立场,从启蒙的视角把“民间”作为文学的精神资源来推动新文学发展的进程。刘半农在“五四”白话新诗创作上的大胆拓荒,寻找到了民族诗歌发展的本源,开拓了“五四”白话诗歌的创作途径。  相似文献   

2.
陶保玺以《新诗大千》填补了我国新诗“体批评”的空白。其中对“郭小川体”的论析,是对新诗格律化的一种超越之论。在该书问世一年后,陶先生又发表了《郭小川对中国现代格律待的贡献》,该对郭小川诗的理论概括和美学升华,又有新的提法,在借鉴卞之琳先生的“参差均衡律”一说后,他更加坚定并发展了他对“郭小川体”的认识。在弘扬郭小川现代格律诗具有“参差均衡差”的同时,他进一步评价郭小川在新诗格律化发展史上的超越前辈和同辈诗人的历史地位。郭小川所做的贡献是创作实践上的,而陶先生在新诗格律化理论方面的建树,也同样是彪炳史册的。陶保玺的诗学理论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湖南报刊呈现出勃兴局面,其原因主要是:(一)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二)局部地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三)国内外革命潮流的影响及推动;(四)先进知识分子对报刊活动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艾青是"五四"文学后期非常重要的现代新诗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总是根植与中国社会的现实国情,热衷于反应最基层、最朴实的人物、事件与感情。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特殊环境下,以艾青为代表的新诗人在困境中进行思考与创造的时候,往往折射出一种时代文学的焦虑。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以艾青为代表,来探析这一时期新诗人的文学焦虑。  相似文献   

5.
论现代诗派知性诗对五四哲理诗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冰心、宗白华的哲理小诗为主要代表的五四哲理诗创作是中国新诗向知性世界探索的第一步,而30年代现代诗派的主知诗则实现了对前者的超越。这种超越可以从各自的创作理念与传统、情理内蕴构成、意象与诗境等方面比较得出,从中能看出新诗在主知一路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从"五四"到今天,新诗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百年的新诗历程中演绎了多少令人激动的风潮.新诗从当初的文化精英到今天的平民百姓,从社会的传声筒、时代的鼓手到个人的声音和私人的独白,新诗的艺术追求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新诗的社会身份也发生了重大的转换,新诗在大众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也不再拥有.有人说,这是诗的常态,是诗回到了其本来的位置,是正常的社会文化选择.可当我们仔细翻捡新诗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诗,我们不得不对新的道路产生某种程度的怀疑:新时期以来,新诗经历了由"英雄主义"的表现.到"个人主义"的抒情.再到"私人化写作".再到"肉身化写作".新诗是否在将自己一步步地推向艺术的边缘和大众的边沿?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种非常重要、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文学体裁。然而随着新诗的出现和不断演进,诗歌发展到当代,却并没有像其他文学形式一样日臻成熟,而是逐渐走向边缘化、陌生化。这里,本文主要从当代诗歌“懂与不懂”及诗歌到底是以诗人为中心,还是以读者为中心两个方面,对当代诗歌的处境及其解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从“科学主义”问题出发,辨析了“五四”新化(学)倡导中心存在着的“S会馆”与“校”和“刊”之间主导话语的不同和不同发展趋向,认为这种不同在“五四”退潮后表现得最为明显。章主要针对“整理国故”、“科玄论战”、“女师大事件”对与科学主义相联系的英美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分析,基于鲁迅对科学主义的认识,提出了在中国社会变革语境中“科学主义与道德主义是双生物”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作者把徐志摩放在整个新诗发展过程中进行分析,通过把他与同时代的其他新诗人进行比较,说明徐志摩与生俱来的诗人禀赋使他的诗成为中国新诗最初阶段的第一个高峰,进而深入分析其诗歌最明显的关学特征:轻柔感、音乐感、形式感。  相似文献   

10.
艾青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他历时60年的创作活动为年轻的中国新诗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艾青热爱欧美诗歌艺术,他熔制了欧美近代和现代各家诗人所长于一炉而创造了自己的诗体。艾青借鉴象征派艺术而使自己的诗作具有三个方面的鲜明特点:诗歌内容的象征性,诗歌形象的流动性,诗歌语言的音乐性。艾青在吸收欧美诗歌艺术养分过程中的经验,对我国当代诗歌的理论建设和创伤繁荣,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后“五四”学概指“五四”新化运动和“五四”学革命在1927年落幕以后,非左翼的部分作家秉承“五四”精神和作风进行学创作与学活动。本即在这一概念下对30年代民主主义学、自由主义学进行重新梳理与定位,具体阐发后“五四”学的基本形态、观念构成与创作概况。  相似文献   

12.
本从“科学主义”问题出发,辨析了“五四”新化(学)倡导中心存在着的“S会馆”与“校”和“刊”之间主导话语的不同和不同发展趋向,认为这种不同在“五四”退潮后表现得最为明显。章主要针时“整理国效”、“科玄论战”、“女师大事件”对与科学主义相联系的英美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分析,基于鲁迅对科学主义的认识,提出了在中国社会变革语境中“科学主义与道德主义是双生物”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00后”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的红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优于其他群体,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时代特点也让“00后”的成长环境更加独特,部分“00后”的独生子女和大学生身份也让其备受关注,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先入之见和刻板印象。文章以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为描写框架,以Lexis Nexis新闻数据库中的报刊语篇为切入点,建立小型语料库,通过语篇分析的方式阐释报刊如何构建“00后”身份。经过研究发现,报刊媒体主要关注“00后”的才能、文化自信、责任感和竞争力,以此构建出受到良好教育、开心快乐、充满创造力且有社会责任感的“00后”形象。本研究试图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研究报刊关于“00后”身份的话语建构,为群体形象定义和世代分析提供依据,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五四新学中的英雄书写,认为中国现当代学自诞生之日起即深受“学救国论”的影响,作家的书写贯穿着英雄情结。这种情结,在五四新学的先哲身上表现为青春的知识分子个人启蒙书写,本由此探讨了英雄书写的原因及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的嬗变及其特征:胡适倡导的白话新诗运动是以意象派理论作为外缘性动力与理论基础的;郭沫若的《女神》初步体现了意象诗质与意象诗式的现代性变革;闻一多代表的新格律派诗,以对传统诗歌意象的转化、对诗歌意象的视觉性建构为特征,反映了五四后回眸传统、反思五四诗潮的倾向;李金发代表的象征派诗歌,以象征意象的创造与象征意象思维的运用,显现了中国诗歌意象体系的异质性变革。并总结了20年代意象艺术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清代诗人结社众多,该文就直接或间接与嘉兴有关的李符“梅里诗课”、王相“九九诗会”与《白醉题襟集》、王襞之“乞巧吟社”与《乞巧吟社诗》从结社的年代、运行状态、人员组成及诗作等情况进行了考察,为清代诗人结社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7.
被称为“匕首”与“投枪”的鲁迅先生的杂文短小精悍,富有战斗力,为鲁迅“弃医从文”后“医治国民麻木的心”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犀利活泼、不拘一格、风趣泼辣的语言风格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从鲁迅先生五四时期十年间的杂文入手浅论他在“五四”前后不断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不断抨击、反击反动文人,启迪人们思想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以窥作为散文的另类体例——杂文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刘惠文  吕婕 《企业家天地》2011,(12):190-192
本文通过对“经济新闻分析”的报刊文章之文本分析,简要论述它的可读性。认为当今人们关心经济趋势和市场行情,在密切关注经济发展动态新闻的同时,还比较注意对“经济新闻分析文章”的阅读,从而揣摩投资、融资、理财、购买、消费甚至包括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方面的问题,为自己或者他人提供经济生产或者生活上的建议或参考。据此,可以明断纸质印刷媒体在“经济新闻分析文章”方面具备其它媒体所难以比拟的“可读性”,因而要想提高纸质媒体在新闻市场的竞争力,就应该明白“白纸上印黑字总是给人阅读的”这个常理,所有的报刊文章都应在可读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李瑞明 《嘉兴学院学报》2004,16(1):95-99,129
陈衍是近代“同光体”诗学的主要理论家,其理论观点“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虽未明确其实际内涵,但从其语意中所表达的实是一种在“人成”基础上的诗学功夫论,不但有对诗人精神主体的要求,也有对诗歌理想新境创造的期望,更有对社会现实文化的关注意蕴。  相似文献   

20.
“文学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文字问题的解决”,“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的前提和起步是“语言文字革命”,那么,考察“五四”精英们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思考评价、理论探索和改革思路就显得颇为必要。与西方语言文字相比,“五四”精英们发现中国文字在表达上具有相当的缺陷,那就是词意的笼统和语法的粗疏(在这一点上胡适持相反的意见),这些都应该有改革的必要,而引进西文可以丰富和精确我们的词汇和语法,于是,他们主张通过“翻译”来促使中文的“欧化”,即使今天来看他们当年的主张也是不无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