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缘     
不管走到什么地方,我都随身带上一本书。并不是一定要读书。也并不一定是因为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紧迫感,只是觉得走到任何地方,如果手里没有一本书,总觉得不对劲儿,总觉得心里空空的,手不知道往哪里放。晚上睡觉前,要是不拿本书在手中,就觉得世界末日快要来了。其实,拿了也不一定读.但心里踏实,在枕头边放着一本书.可以安心睡觉了。  相似文献   

2.
钟坚 《新远见》2012,(8):42-48
一、读书之兴趣 今年春天,有幸入中央党校2012年春季之进修部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变化及应对”专题研修班学习。在党校图书馆中有一本书引起了我的兴趣,这就是《北大在1919——九零后的崛起》。  相似文献   

3.
郭凡生 《英才》2009,(8):117-118
一本书,吸引我入迷,我就读,不能吸引我,就扔掉。对我而言,读书的第一要义是读着过瘾。因为,只有这样读书,我才能记得住、才能消化吸收。我最早接触的书是《野火春风斗古城》和《红岩》——那个年代,大家都读这些书。“文革”时期,我则想方设法去找一些世界名著来读。大学毕业,尤其是做企业之后,我确实读了很多书。  相似文献   

4.
王锐 《人力资源》2003,(10):62-63
本科、硕士、博士,魏新在北大走过了这"三重门",纯正的北大嫡系.从学者到企业管理者,如此的角色转变是怎样完成的?凭心而论,想做学者还是"商人"?魏新说:"读本科时我在系里是学生会主席,很多人认为我去从政很合适,也有些人劝我下海,最后我还是选择做学问,做学问比较适合我的价值观念.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我在北大高教所当了教授,有一些学术成果还可以,本来打算在这个领域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5.
经济危机     
我的中国合伙人告诉我,他们将重新修订出版《22条商规》,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1993年当这本书首次出版的时候,我和杰克在扉页上特别注明了本书宗旨:“致力于消除市场营销过程中的神秘和误区”。15年过去了商业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时代动摇了传统媒体昔日的地位,竞争驱动企业把战略重点转向全球。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去读一本老书呢?  相似文献   

6.
“两种错误”不能犯每个人都有对未来的期待,有对未来事业、成就和幸福的追求。面对未来时,我们最容易犯两个错误:一个是觉得自己这辈子不会有大的作为;另一个是料定别人不会有作为。我在北大的时候就犯了第一个错误:我断定自己这辈子基本上没有什么出息,因为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我长得太难看了,根本就没人看得上我等等。断定到最后,我变得非常郁闷,  相似文献   

7.
米学如 《财会月刊》2008,(11):I0004-I0004
马寅初的确是“活到老,学到老”。 当他听说有学生连一门外语都没有掌握时,便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也许你们读过外国的书,但须知读的是译文。如果自己理解原文,味道就会不一样。再说,北大的学生以后参加了工作,连一门外语都不懂,别人会看不起的。要是教书,连学生也会看不起你们。我七十岁了,决定学习俄语。你们任选一门。我同你们互勉。比赛!”  相似文献   

8.
何继红 《总裁》2003,(8):1-1
北大的教改方案一石激起千层浪,多年来我一直非常关注北大,当然也关注北大的改革。但我认真看了所有相关材料,感觉到这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绩效管理方案,没有发现太多特殊之处。我的第一感觉是,北大不但需要改革,而且需要更彻底、更深入、更持续的改革,而且北大的改革要想成功需要企业界的咨询。  相似文献   

9.
读书与管理     
王缨 《中外管理》2005,(4):103-103
读“杂”书的老板 第一次见到中国发动机行业名宿玉柴董事长王建明时,他就坦然地谈道:”我从来不读“书”.唯一看过的一本西方管理著作还是当年要应付领导干部考试才拿过来翻翻。那是一本杜拉克写的书。所以选中这本书,也是因为它非常薄,很快就翻完了。但是随手一翻,觉得很有意思,特别是看到其中有一句话:“谁都可以做管理”,那就是说,我这样的人也可以搞管理,  相似文献   

10.
不再睡不醒     
刘湛清 《英才》2013,(8):140
我曾经身体状况很差,经常头晕犯困,记忆力下降,大病虽然没有,但小病不断,感冒对我来说是家常便饭。那时我还是个肉食主义者,每顿饭无肉不欢,而且越油腻的食物我越爱吃。我从来没想过自己的饮食习惯会和身体状况有必然关系,直到有一天我读了一本书《谁是健康的大敌》。这本书的作者谢勤是位健康专家,也是位开发健康食品的企业家。书中详  相似文献   

11.
读了汪中求先生的《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引起了我无数的思考,对我启迪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80年代初,《小花》红极一时,当时我在北大读法语专业,正好碰上法国大使馆给系里提供电影,我就有机会每周看一部法国电影。那会儿,我们法语系的小放映室是外系同学削尖了脑袋想挤进来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一代伟人毛泽东生前所读的最后一本书是什么呢?根据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逢先知回忆,毛主席最后阅读的书是《容斋随笔》,时间是1976年9月8日,也就是临终前一天下午的5时50分,离他去世只剩下差不多6个小时了。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共读了7分钟。  相似文献   

14.
好书月读     
《中外企业文化》2010,(9):94-95
《向宇宙下订单》 本书中写道朋友读了一本书后,建议我“向宇宙下订单”,就能与心中的完美男人相遇!我想我必须在她彻底陷入这种愚蠢的想法之前把她解救出来。为了证明“吸引力法则”纯粹是无稽之谈,我向宇宙下了一个超级刁难的订单:我要一个吃素、不抽烟、不喝酒、会太极拳……的完美男人,而且还限定了时间。没想到,时间到了,符合我的男人真的出现了!这太夸张了吧!从此,我展开一连串“向宇宙下订单”的实验……  相似文献   

15.
本书收集的,大部分是我1995年回国到北大任教以后为报章杂志陆续写下的文章.回头一看,时间过得很快.  相似文献   

16.
本科、硕士、博士,魏新在北大走过了这“三重门”,纯正的北大嫡系。从学者到企业管理者,如此的角色转变是怎样完成的?凭心而论,想做学者还是“商人”?魏新说:“读本科时我在系里是学生会主席,很多人认  相似文献   

17.
刘芝鹭 《经营者》2013,(8):244-245
我希望读这本书的人,像爱丽丝梦游仙境,进入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除了专业知识,是真实设计生活的写照或者说期望。  相似文献   

18.
好书月读     
《中外企业文化》2009,(7):95-96
《如果那时我知道……》 是的,我们应该“从我们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本书讲述了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其中一些令人心酸,而有些却让我们微笑,有些则让我们大笑,但是这些故事都是令人信服的。尽管也有一些观点和结论,无论你我都不会认同。  相似文献   

19.
名人书喻     
朋友伏尔泰说:“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相似文献   

20.
大度读人     
正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学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