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冯仑 《房地产导刊》2008,(6):118-118
不当老板的王石 我跟王石最近说的,“你当时做得最正确的个决定就是不当老板”。为什么呢?在那代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中,很少有自己创业不当老板的,王石是唯一的例外。万科是他手创建的,他没当老板,他追求的是职业经理人的定位。由于他不当老板,结果他跟我们走的路子和遇到的问题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恐怕也是万科为什么能超级成功的秘密之一。  相似文献   

2.
职场是平的     
杨艾祥 《新前程》2006,(6):54-55
女秘书PK老板的邮件门事件,究竟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我的想法是,职场已经被现实逐渐推平,无数被“压迫”的和女秘书们一样身份的员工正在形成职场新的力量,原有的职场规则正在被现实打破,而作为管理者,陆纯初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现实,他们依然沉浸在“我是领导,你就应该为我做一切”的传统思路里。  相似文献   

3.
<正>如果他们做到了,企业家这个称号才尤为可敬我虽然是一个写作者,身处文化圈,但很关注企业家这个群体,也算比较了解,之前我写过《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而且我不在“此山”中,更可以跳脱出来观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企业家呢?我们习惯上会把企业分成几类:一种是小微企业,严格说跟企业家三个字没什么特别的关系,就是“小老板”,基本上通过自力更生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和官场高层不可能有深度交集;就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得有多少作品一样,一家企业至少到中型的状态,它的  相似文献   

4.
傻人做老板     
行走商界多年,我一直纳闷:为什么傻人都做了老板,许多聪明人却为傻老板打工?这不仅是几个人的难题,恐怕也是所有“诸葛亮”们的难题。翻开《二十四史》,从姜太公一路数下来:商鞅、孙武、苏秦、张良、诸葛亮、刘伯温,一个个聪明人,却没有一个做成老板,按照他们的智商、情商,绝对超过他们的“老板”,为什么他们没有脱胎换骨,从“职业经理人”转成老板呢?在我的身边,就有几个活生生的案例:潘老板,河南人,过去是一个赌徒,为了还债,去一家五金厂当业务员,不到一个月,他发现承包市场更赚钱,就找老板谈,要承包市场,老板看他傻乎乎的,不知天高地厚,…  相似文献   

5.
我当时跟他们说:我只有一架飞机,你们有1000架飞机,你们为什么要怕我?兰世立说,我怎么算也应该是中国第一代的民营企业家。有下海的教授在第四届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上挖民企的老根,说很多第一代民企老板是因为读书不行,工作找不到,升不了官……之后才去做生意的。我是读书还行,也算是名牌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做官也做到了省政府里,应该说都不错,但是我却不小心做了生意,又不小心发了财。我下海至今16年了,就我所看到的,中国的民营企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地位过。每当我参加一些论坛,看到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们神采飞扬的  相似文献   

6.
孟波 《企业活力》2002,(11):60-61
<正>前不久,一家私有企业的老板找我咨询时十分困惑地说:“为什么有的老板总是有那么多休闲的时间,且生意还不错;而我一天忙到晚,不但企业越来越没活力,而且生意越来越差呢?”我问他;“是不是企业的大小事情都要亲自过问呢?”他的回答是:“如果你不亲自过问的话他们做得好吗?”我告诉他:这就是你的原因之所在,你做了你不该做的事。 纵观我国目前的许多企业,特别是家族式的企业,大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显然,这是由于不正确的管理方式造成的。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从不自己去完成每一件事,而是花时间去鼓励手下去完成,尽力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著名的A管理模式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  相似文献   

7.
生意越来越难做了!”10年前的企业家们常这样说,但此时这句话,和北京人见面说“吃了吗”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是老板们见面谦虚客套的无心之语;10年后的企业家们也这样抱怨,不过,此时的这句话就具有很大实际意义了,他们是真为难了。“超竞争时代”到了,经济学家们这样宣布。在大多数市场竞争领域,产品已是供过于求或者处于供需基本平衡,企业成本高速上涨,企业技术整合能力减弱,营销也不再是什么灵丹妙药。一个百分点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的提高,都将是非常困难的,不少企业生存都遇到了问题。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超竞争时代,企业如何生存并发展壮大呢…  相似文献   

8.
如果一个记者跟当下比较“走红”的企业家去约采访,首先听到的可能就是公关或助理的一句话,“我们老总太忙了!”忙,其实有不同的忙法。有的企业家,总习惯于事必躬亲,大事小事琐事都要过问,把所有的压力和责任集于一身,搞得自己整天跟“赶三关”一样,而且还让企业中层束手束脚、无所适从,结果呢,一个人的力量总归有限,摁下葫芦瓢起来,自然未必理想。有的企业家,乐于把各项业务交给最适合的人来做,把自己解脱出来,做自己需要考虑的企业发展战略与市场布局,这样的企业家,希望看到的是人人各负其责,而自己只是充当一个运筹帷幄的协调角色。对于…  相似文献   

9.
笔者走访过很多企业,对中小型企业老板做了一个调查,让他们谈谈对企业文化的看法。最后总结出中国民营企业老板有90%只知其有,不知其用。这将是中国民营企业家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本篇希望能帮企业家们把企业文化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10.
“老板说那句话是什么意思?”“我都照老板讲的去做为什么还是不够?”这些困扰,你一定都不陌生,所有关于老板的问题,就让老板为你一一解答。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当不少人凭着技术、资金、经验……以“浑身是胆”的勇气投身到创业的大潮中去时,不少企业家却为人才的流失而头囊不已。“跳槽”显然已成为了当下企业圈内最流行的词语之一。职业选择自由化、工作更换频率高已经成了不少就业者,特别是年轻就业者的显著特征,薪水少、发展空间小、老板脸色难看、福利待遇差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员工,特别是优秀员工们跳槽的原因。这也难怪,一边是满睫牢骚的企业家们:现在的员工,比老祖宗还难侍候;一边却是踌躇满志的年轻员工:赶明儿我也要当“老板”。如何化解矛盾?内部创业不失为一个双赢的选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一般人都认为企业家是有钱人,而我则以为企业家都是钱财不够用之辈。我所说的不够用,不是跟他的消费比,而是跟他要做的事业比。到欧美去看看就能感到,企业家给人的印象是他的钱永远不够用,尽管他的财  相似文献   

13.
《英才》2005,(2):34-38
“我的主业就是搞组合,不断地把产业整合起来,这是我的职业。”“多元化风险不存在”《英才》:你涉及到很多的产业,作为一个企业家,进入一个产业有什么样的标准? 夏朝嘉:你们喜欢把做企业的人分成两类人,一类是企业家,一类是经理人,我觉得这样的划分让人感觉企业家就是老板。《英才》:你怎么理解企业家?  相似文献   

14.
告诉员工该怎么做,然后放手让他们去处理问题麦考梅克说:“当我认为我知道怎样才能比别人做得更好时,我就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但是,与此同时,我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就是绝不反反复复絮絮叨叨地说个没完没了。我只向员工们讲一次(如果问题比较敏感,我也可能再讲第二次),然后,我就不再说什么了,因为我认为他们能够自己解决有关问题。”他认为,如果有问题,老板应该把问题向员  相似文献   

15.
木元 《企业活力》2000,(2):38-40
琳达向老板汇报工作,她弄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未能搞到诺斯兰公司的定单。她说:“我真不理解。他们是很有希望的买主。我们的605型机器对他们完全合适。我跟他们的私人关系也特别好。不知错在何处?”老板回答:“这很简单,你未能说服他们买我们的产品。”推销的根本任务就...  相似文献   

16.
像大多数浙商一样,我也是草根出身,只有初中文化;像大多数浙江企业一样,杰克公司也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核心技术是装配工业缝纫机;像大多数浙江企业的成长历程一样,我也是靠东南西北地闯荡,从做市场起家的。从宏观层面上来看,浙江的企业家大多数还处在完成了原始积累,从小老板到企业家、从企业家到现代企业家的转化过程中,都在追寻能够在知识经济年代里获得更大的发展,做出更大的事业。  相似文献   

17.
刘建强 《中国企业家》2005,(19):102-104
施崇棠认为,自己出去创业后还能跟原来的老板施振荣保持这样的关系,在台湾并不多见“我没想到华硕会做得这么大。”时隔12年,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宏碁创始人施振荣说。“我想施(振荣)先生心里可能多少有一些惋惜吧。”同样是12年后,对于自己当年的离开,施崇棠如此对《中国企业家》说。施崇棠像极了施振荣。不是长相,而是风度作派。只是施振荣的眼神有时很锋利,尽管他年长施崇棠八岁。“施先生比我有激情。”施崇棠说。今年53岁的施崇棠并不像是一个年销售额逾650亿元的公司老板,冲和恬淡,甚至显得文弱。说起当年离开宏碁这段往事,他很平静。曾经沧海难为水。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参访企业的行程中,有位企业老板对于底下员工处理顾客抱怨的反应不甚满意,并认为在这方面损失了很多有形无形的成本,故希望邀我去讲授“如何说服顾客”。我听了,就跟他说,与其讲“如何说服顾客”,不如先谈“如何说服老板”!他一听,就不解地问:“为什么要讲这个,这跟顾客服务有什么关  相似文献   

19.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议程理事会成员、马凯集团董事长李震日前在给浙江大学EMBA的企业家学员们做讲座时指出:“并购确实是一条实现转型升级的好路径,但有些便宜拣不得。”他提醒大家,跟市场买卖一样,越是便宜的越要擦亮眼睛看仔细。以前,很多人会把并购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文化难以融合。”  相似文献   

20.
本人走访过很多企业,对中小型企业老板做了一番调查,让他们谈谈对企业文化的看法.最后总结出,中国民营企业老板中有90%只知其有,不知其用.这将是中国民营企业家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借此发表一些个人看法,希望能提醒企业家们把企业文化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