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控制权私有收益视角的大股东控制与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控制权私有收益为切入点,沿着所有权集中和大股东出现的原因,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实现途径和度量方法等相关研究,大股东控制对控制权配置、公司财务决策等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思路展开文献回顾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大股东治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大股东治理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以控制权私人收益为切入点,对大股东治理和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大股东获得的控制权私人收益在逐年减小。建议应完善大股东治理机制,降低控制权私人收益水平。 相似文献
3.
公司控制权的转移是对较为稀缺的控制权资源和原来上市公司的股权配置状况进行重新安排的行为。对公司控制权转移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评价,主要是看该控制权转移行为是否有效地提高了公司价值并降低了代理成本。本文拟通过分析控制权转移前后控股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的私有部分和共享部分比例的变化,构建控股股东“边际代理比率”,并以此作出从代理成本角度对公司控制权转移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现有研究表明,大股东会利用其控制权来"掏空"上市公司,从而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本文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大小做出计量,并从股权特征和董事会特征两个方面研究了其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影响.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对董事会控制度越高,越容易引发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从而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股权制衡度对"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尚未发挥出来,不能有效抑制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攫取;在大股东单位任职的董事比例越大,且董事长由大股东单位派出能够使控制权私有收益水平高企.笔者建议将股权制衡度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和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张玉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12):37-38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股东收益是市场对控制权转移的反应导致公司股票价值的变化,从而引起股东财富的变化以及由于控制权转移引起的利益流动。2002年发生的丽珠集团控制权之争,两家上市公司争夺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这在我国二级市场上还是第一次。其控制权争夺过程中手段的多样化及操作上的市场化,开创了我国上市公司之间控制权之争的先河,也为我们分析现代公司控制权市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际案例。 相似文献
6.
朱静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2):28-29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股权激励已经成为委托——代理双方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的一种长期有效的激励制度,其目的在于通过激励经营者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从而使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追求目标相统一。然而,由于企业股权性质的不同,国有与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的状况并不相同,国有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偏重于履行监督职能,而民营上市公司则出现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这对股权激励效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基于国有与民营上市公司的角度,就大股东控制权对股权激励效果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控股股东与非控股股东的减持行为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不一致。研究表明,大股东减持行为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与大股东减持幅度有关,在减持幅度较大时,大股东减持行为与公司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控股股东的减持行为与公司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在减持幅度较小时,控股股东的减持行为对经营绩效有正面影响。在国有控股公司中大股东减持幅度及控股股东减持与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但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这种关系并不显著。非控股股东的减持行为与股权集中度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均不显著。本文建议从会计监管的角度来规范和引导大股东减持幅度及国有控股公司的控股股东减持行为,以降低大股东减持行为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从控制权收益的含义对其进行经济学的分析,我们认为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偏离,是产生控制权收益的一般原因,控制权收益是一种产权公共领域中的攫取行为。同时,从控制性股东与其它股东的契约博弈看,政府的有效监管以及提高控制性股东掠夺行为的经济成本与法律风险,是抑制控制权收益、保护中小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2006年至2011年增发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控股股东控制权对公司选择增发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开增发有助于维护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优势和控制权结构稳定,而定向增发降低了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优势、并减少了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度。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优势越高时,公司更倾向于选择定向增发,而且控制权较小的控股股东在控制权优势越高时更可能推动公司进行定向增发。 相似文献
11.
12.
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与控制权私人收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红军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24(1):13-18
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科学地研究了大股东控制对于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影响,详尽地分析了不同企业组织形式对公司治理效率的作用,透析了政府在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中扮演的角色,考察了民营企业特殊的治理特征对公司控制权收益的影响。通过系统地分析上市公司治理与控制权收益之间的逻辑关系,为该领域的研究提出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并指出转轨经济中公司治理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核心在于控制权私人收益问题。在新兴市场上,大股东掠夺导致的利益冲突比较严重。我国资本市场是一个典型的新兴市场,股权集中程度较高,大股东存在的现象在公司中比较普遍,因此,理论界和实践中发现控制权私人收益问题比较突出。本文拟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经济目标的差异化、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之间的不一致、法制环境的不完备性和管理层与大股东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分析控制权私人收益形成的原因,并根据其形成的原因提出控制和防范的措施,以期从根本上防范和抑制大股东对公司的侵害行为,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公司治理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大股东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公司治理的核心已经转变为如何处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关系"。在全流通的情况下,如何能让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同甘共苦"是时下一个热门的话题。而"控制权私有收益"就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本文试图通过目前证券市场的"妖股"太原刚玉作为案例,来深入分析全流通下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利行为。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利用交易成本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用关联交易为自身谋取控制权私利的实质性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交易成本的四个相关因素(人的有限理性、投机自利行为、行为的不确定性以及隐性成本的节约)是造成上市公司大股东频繁利用关联交易获取控制权私利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大股东选择侵占而不是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我国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权益的普遍现象,通过建立一个理论框架,对大股东与经理合谋共同侵占少数股东权益的机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大股东的选择机制进行了计量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大股东确实通过牟取控制权收益而侵害了少数股东的权益,对经理的监督和激励存在非对称性;公司内部治理状况、监督程度和信息披露水平对大股东和经理的行为模式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公司治理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大股东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公司治理的核心已经转变为如何处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关系".在全流通的情况下,如何能让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同甘共苦"是时下一个热门的话题.而"控制权私有收益"就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本文试图通过目前证券市场的"妖股"太原刚玉作为案例,来深入分析全流通下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利行为. 相似文献
19.
文章研究了控制权私有收益、投资以及企业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部分控制权私有收益对企业价值有正向影响;为了维持私利的可持续性,通过投资扩大企业规模便是大股东为使企业得以长远发展的最佳选择,投资对私利影响企业价值有正向的放大作用.最后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公司的控股股东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获得控制权私人收益,严重地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通过对控制权私人收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找到一条减少控制权私人收益、降低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害程度的有效途径。本文将对国内外有关控制权私人收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回顾和评述,并结合我国的制度背景提出控制权私人收益影响因素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