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地缘政治时代过渡到地缘经济时代后,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成为潮流。基于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压力与各自经济的发展,东亚国家需要积极推动本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虽然迄今为止东亚经济合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形成了目前的基本架构,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其它一些复杂的原因,东亚经济一体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东亚区域的重要一员,中国应积极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要有长期的系统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战略。  相似文献   

2.
建立在西方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其根本前提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制度都是发达的或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它们的经济一体化可以通过一定的国际协定和组织形式为框架来进行,表现为制度性一体化。但是,东亚大部分国家的市场化程度低,各国间存在多方面的矛盾。目前,交互投资可以成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实选择,以通过非制度性的合作逐步过渡到制度性的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完全的经济一体化。这已成为当代世界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自1961年东盟成立以来,东亚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进程一直比较缓慢。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各国深刻认识到,只有加强合作,逐步实现经济的一体化,才能共同抵御风险。本文通过对东亚区域经济金融合作进展的描述.预测了东亚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前景,展望了东亚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区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之一。目前,全球的区域贸易安排对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相比,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滞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未来10年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它的建立不仅为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将改变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滞后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发展地区货币合作是东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它将给东亚地区带来显著的经济利益 ,但由于东亚地区本身条件的限制 ,以及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严重滞后 ,其货币合作体系发展缓慢。为了推动东亚货币合作的健康发展 ,有必要对东亚货币合作问题作进一步的认识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中国应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地区性大国的作用,在应对地区经济合作的对策上,在推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和东亚经济形势的变化,东亚加快了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大潮下,原本有着密切经贸关系的祖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简称四方、四地)经济合作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其发展前景不仅将影响四方未来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还将影响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通过重点分析四地经贸关系的性质与特点,以及四地经济整合的前景,指出尽管存在政治分歧,但四地经济整合的前景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乐观,未来四地区域经济合作可能是复杂的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相结合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积极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京津冀区域是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其发展和建设必然要走一体化的道路。本文具体描述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同时研究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目前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存在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随着美国东亚冷战战略的终结,在美国的压力下东亚各国逐步放开对经济的约束,出现金融、市场等领域的快速自由化。但东亚新旧制度以及新旧环境并存,历史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最终引发1998年席卷东亚地区的金融危机。冷战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东亚经济的主导者开始变化,美国在东亚经济中出现被边缘化趋势,多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增强。  相似文献   

10.
由国际区域间博弈的结果可推断,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亚洲如果不形成自己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共同货币,就会在未来的全球一体化中丢掉相应的区域份额,会失去将来与欧洲和美洲谈判合作的资本.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其对东亚及世界经济影响力的增强,在亚洲实现经济和货币一体化将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近年来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东亚国家和地区对立足于本区域的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日益重视,区域合作意识逐渐增强。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理论与新功能主义的“外溢”说相融合,为传统的区域合作理论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东亚区域合作对区域公共产品的需求,是由该地区各成员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样性所决定的,提高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来克服其发展障碍成为东亚各国的内在需求。东亚区域合作具有明显的“新功能主义”特征,单一领域的功能性合作有可能外溢至其他相关领域,功能性合作应成为深化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路径和主要内容,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应成为东亚地区开展功能性合作的主要方式。在东亚地区,以区域海关合作的形式开展地区合作能够提供地区安全、贸易便利化、公众健康与环境保护等区域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2.
东亚货币一体化可行性研究:基于层次设权方法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区域经济协调和货币一体化的讨论.文章应用层次设权方法(AHP)计算了东亚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特征指数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指数,并与20世纪60年代欧共体成立时的情形进行了比较.结论表明,尽管亚洲最优货币区的建立尚存在大量障碍需要克服,但东亚地区已经初步具备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区域经济理论,特别是增长极理论,分析在东亚一体化的大格局下海峡两岸经贸关系、产业结构和投资动向,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海峡西岸在两岸经济整合中的功能和定位,即推进两岸的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和投资一体化,以及最终形成海峡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趋势的推动下,东亚地区曾出现了几个范围大小不等、类型多样、多层次的次区域小集团,这些区域化合作组织涉及的范围都比较窄,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亦很难代表东亚区域化的合作层次和水平,且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也发展迅速。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最终目标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有若干规模较大、能起到核心与主导作用的次区域自由贸易协定(RFTAs)先建立起来,起到示范作用,采取多种模式,逐步完成对整个地区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东亚经济回升明显,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日趋增大,但经济的回升与增长过程也面临着多种问题和风险。同时,东亚经济体的增长态势呈现出显著差异,中国越来越取代日本成为东亚经济增长的支柱。伴随着走出衰退、走向回升,东亚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也逐步显现出多层面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比较区域贸易协定中涉及的WTO+条款和WTO-X条款数量,分析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度。结果表明,一方面东亚各国已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中包含大多数WTO+条款和部分WTO-X条款内容,说明东亚正在积极推进深度一体化;另一方面东亚地区已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中对于WTO+条款的覆盖率和执行率均要高于其对WTO-X条款的覆盖率和执行率。作为东亚地区的一个重要成员国,中国已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深度仅略高于东盟,远远低于韩国、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因此,中国亟需将深度一体化内化于自贸区战略中,积极谨慎地推进贸易投资新议题的谈判,加快与"自然贸易伙伴"的深度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7.
【点评人】王大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比较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市场学、人口学):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国际贸易的大趋势,中国的自贸区建设也在不断地推进之中。加强东亚经济合作是实现我国和平崛起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还处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东亚区域一体化"领导者"的东盟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导者",主导力量的缺失成为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一大掣肘。明确合作的核心国,发挥其主导作用,将成为东亚合作能否深入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通过分析东亚地区现存四股主要力量——东盟、中国、日本、美国在东亚一体化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认为在当前情况下没有一个力量能单方面主导整个东亚的一体化进程,唯一可以考虑的便是联合主导的情况,并提出了有别于欧盟"双核模式"的具有东亚特色的"双芯模式"作为东亚主导力量的出现方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全球区域化浪潮下,东亚经济合作呈现出如火如荼的趋势。东盟“10+3”与“10+1”对话机制的建立,《清迈倡议》下的货币互换协议,建立东盟共同体目标的提出,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成,都表明东亚经济一体化正在逐步深化。从贸易角度结合制度因素,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制度因素的影响进...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物流产业发展与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道路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与发展途径,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必将遵循这一规律,走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显然是中俄经济合作,而黑龙江省由于地缘优势,正成为对俄贸易的最大省.同时伴随着时俄贸易额的不断上升,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也随之上升,因此,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物流的发展也必须同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