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兼并收购是企业快速扩张的一种普遍选择,企业进行并购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得协同效应。若能在并购之前对协同效应予以准确量化,就可避免支付过高溢价,从而对企业的并购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文章结合可口可乐与汇源果汁并购案,运用实物期权方法对该并购可能产生的协同效应进行预测,并进一步推论,认为一般情况下,协同效应不应超过目标企业在并购前的市值。  相似文献   

2.
从企业并购成功率低的现状出发,提出并购后财务整合的重要性,分析了财务整合的内容及可产生的财务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3.
基于兼并成本和协同效应的横向并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越来越频繁。本文基于SSR模型,引入兼并成本和协同效应,研究并购厂商的并购动机以及并购行为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分析协同效应与兼并成本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当协同效应使厂商增加的利润大于兼并成本时,并购厂商总是愿意并购;并购后,福利在消费者和非并购厂商之间转移。当协同效应和兼并成本满足一定条件时,横向并购才可以增加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4.
分析煤炭企业并购重组的特点和内因,提出大部分煤炭企业在重组并购后没有产生财务协同效应。从增进机制、替代机制、互补机制、冲突机制4方面介绍财务协同机制,提出增进机制是财务协同的核心模式,替代机制和互补机制是财务协同效应产生的必经之路,冲突机制是财务协同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从被并购企业选择、被并购企业价值评估、提升融资能力和拓宽融资渠道3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公司并购的协同价值及其来源 所谓协同价值是指公司合并后业绩提升所产生现金流量的净现值.协同价值来源于协同效应.公司并购的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所产生的协同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6.
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量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宝生 《冶金财会》2005,(10):25-28
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并购愈演愈烈,协同效应是推动企业并购发展的重要动因。本文借鉴国际投资银行并购实践经验,着重从财务管理学的角度对协同效应的量化作了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财务协同效应是指并购给企业财务方面带来的效益,从税法、会计准则、资本利用等方面,分析了煤炭企业并购所产生的财务协同效应,提出了煤炭企业并购财务协同效应还应从准备工作、财务风险规避、专业团队操作和全方位整合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8.
三、国外国防工业结构调整的影响1.形成超级企业集团实现规模效益和协同效应国防工业企业的并购和调整浪潮造就了个别规模宏大的巨型企业,有助于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和协同效应。不仅可获得由于市场份额扩大所带来的直接收益,还可获取由于采购数量增加导致采购单位成本下降以及提高设备利用率所带来的间接收益。更重要的是,企业规模壮大将产生协同效应,由此产生的技术能力增强、覆盖产品领域扩展所带来的不仅是数家公司销售额和利润的累加。从企业的并购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企业为实现规模效益和实现协同效应的良苦用意。雷神公司于1…  相似文献   

9.
其实,企业的并购重组就好像是一场婚礼,遗憾的是人们通常都很擅长举办一个成功的婚礼,却往往无法经营好婚姻,品牌策略恰恰是针对"婚姻"的,是激发并购重组的企业真正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国资委一直在积极稳妥推进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整合、做大做强,高度重视做好文化融合工作,以保证和促进企业并购重组的顺利。企业并购的成功与文化融合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何选择合适的融合机制、模式和策略,尽可能避免文化融合的冲突,从而实现并购后的协同效应成为企业并购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并购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的实践为例,对文化融合模式和策略及文化融合冲突进行探讨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艳 《广西电业》2004,(12):28-30
JP摩根全球企业并购部董事韦少琨曾表示,随着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中国改革措施日渐深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的收购合并业务将进一步扩大,电力行业将是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他分析认为,电力竞价上网以及电网所有权和运营权的分开将引发中国新一轮电力企业并购浪潮。如何在高速购并浪潮中取得企业购并的成功,并产生协同效应,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整合双方企业的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整合。  相似文献   

12.
企业并购中真正的协同效应是通过无形资产的使用来实现的,而知识就是最为重要的隐性资产。随着钢铁企业竞争的加剧和并购规模的扩大,知识整合将成为钢铁企业并购整合的关键。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研究了并购中钢铁企业的知识整合问题,提出了并购过程中的知识整合模式,对并购整合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面对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浪潮,如何使并购重组达到预期的目的,实现重组后的协同效应,文章分别从发展战略整合、文化整合、人力资源整合、财务整合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系统优化视角,针对增设集散中心的横向并购供应链网络整合策略,利用变分不等式建立了随机需求下的整合优化模型。以市场链为主线,以供应链网络均衡理论为基 础,构建了以横向并购供应链网络活动总成本最小为目标的数学模型,通过转换成变分不等式采用改进的欧拉算法进行模型求解。通过数值算例进一步说明了模型的适用性和灵活性,得出了增设集散中心的并购整合策略能够降低供应链网络的平均运营成本的结论,通过对比不同市场紧密程度下产生的供应链网络平均成本协同效应,发现随着市场紧密程度的增加其协同效应更明显,为横向并购供应链网络整合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浅谈煤炭企业并购风险的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随着煤炭企业利润的上升和现金流量的充足,许多煤炭企业为抢占资源、扩大市场占有率、谋求管理协同效应和延长产业链,实现多角化经营,纷纷实施了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希望将企业做大做强和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但是并购失败案例时有发生,如何对并购交易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有效的防范,是目前煤炭企业应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石油公司并购与协同效应的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887年以来,世界已经历了五次公司兼并与收购的浪潮。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并购浪潮及其特点非常值得注意。出于公司增长和追求长期整体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并购(M&A)已成为石油公司进入新地区和新业务领域的一条快捷和低风险的途径。石油公司并购后的优势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运营方面的协同效应,诸如由勘探区块的互补、各种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下游产品销售网络的完善、市场风险的分散等带来的效益的提高以及成本下降所带来的收益;二是由资金筹措、成本节约以及资本运营效率的提高而带来的财务方面的协同效应。成功的石油公司并购必须在六个方面做好工作,即目标选择、建立领导及运作系统、“协同效应”管理、文化管理、沟通以及风险管理,这六个因素是实现协同效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陈振成 《工业技术经济》2006,25(12):147-15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与完善,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国际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全球跨国并购浪潮借此以强劲的态势席卷全球,现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并必将成为今后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企业并购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企业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本经营的重要方面.通过并购,企业可以有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纵向整合效应与协同效应,降低交易成本,达到盈利最大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中的几个名词含义:并购主体指并购出资的企业;并购企业指被并购的企业;大企业指并购后原并购主体与并购企业合为一体的企业;大集团是指通过多次成功的并购拥有众多产品及品牌的企业。  相似文献   

19.
“逆向跨国并购”(即并购发达国家企业)已成为中国企业获取海外战略性资产、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跳板”。然而,与传统跨国并购相比,逆向跨国并购呈现“以弱并强”甚至“蛇吞象”的独特特征,导致并购双方存在显著的身份落差。身份落差使得并购后的“组织身份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因为不恰当的身份管理模式会对并购整合产生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综合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与大样本统计方法,探究中国企业逆向跨国并购后的组织身份管理模式。研究发现,组织身份落差的方向和强度是决定并购后组织身份管理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高强度身份逆差与“单一隔离型”模式匹配,低强度身份逆差与“双元联邦型”模式匹配,身份顺差与“统一吸收型”模式匹配;不同身份管理模式在话语建构、业务运营、权力关系、象征行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大样本统计研究表明,身份落差与身份管理模式的匹配关系具有较高普适性,但也受核心业务相关性、业务分割等因素影响。本文不仅揭示身份落差与身份管理模式之间的匹配关系,构建逆向跨国并购后的组织身份管理理论,也对中国企业在逆向跨国并购后有效管理双方组织身份、提升并购整合绩效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企业并购不啻为行业内的一道风景线! 施工企业并购风潮暗涌,潮起潮落。数据显示,目前企业并购成功的概率并不高。据统计,超过半数以上的企业并购整合后,公司业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给我们当前正进行的施工企业并购行为敲响了警钟,如何更客观现实地认识企业并购?如何更有效地开展企业并购活动?如何解决企业并购存在的后遗症?于是,探寻成功的企业并购经验对于成长中的我国施工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