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市场经济下的政府与企业关系具有共性。我国调整政府与企业关系,必须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彻底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2.
3.
4.
5.
一、中国银企关系的历史沿革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银行因 国企亏损而积累了大量无法收回的贷 款,政府仍坚持中央计划,通过分立的商 业银行以低利率向国企发放贷款,使得 这些银行的命运不得不与国企的运作相 连。所以在1994年和1995年,各家国有商 业银行仍然把70%-80%,的贷款分给国 有企业,而其中有40%-45%是亏损企 业。这样一来,国有商业银行估计有20% -40%的贷款不能盈利,即贷款本息超过 三个月不能收回。中国银行宣布的呆账 率为20%,但据外国市场观察员估计,这  相似文献   

6.
7.
我国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呈现一种复杂的状况,政企关系法律调整的重点应当在政府一方。本文从基于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而与国有企业发生社会关系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对政府与国有关系进行经济法、民法和行政法调整的重点性及调整重点。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经济要真正实现一体化,首先是要政府定好位,纠正企业化倾向,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现在的长三角,十几个城市,说是推进经济合作,实际上还没到那一步。十几个城市就像十儿个土豆堆在一起,没有内在的联系,还没有真正融合。那层皮是什么?就是行政区划。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外资、GDP忙活。  相似文献   

9.
行政法视角下的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明 《特区经济》2005,(6):282-284
在党的政策统领下,中国国企改革法制建设经历风风雨雨至今已二十余载。与之相对应,政府与国企关系也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体现在历次法律法规规章的颁布实施上。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摸索阶段,在此期间政府改革国有企业主要是围绕扩大企业自主权、健全企业经营责任制进行的。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化时期,企业改革的重心开始从放权让利逐步向两权分离发展。这一时期的政府立法主要有: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15.
加快政府体制改革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指标体系中,政府竞争力是一个重要方面。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同时,提出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对于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规范政府行政行为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政府转变经济管理职能,规范其行政行为,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政企要分开,政府不应该随意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改革中早已成为老生常谈。客观地讲,有关各方在政企分开上的确也下了不少工夫,比如,1988年的"企业法",1992年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条例",都规定了十几条企业的"自主权",要求政府在这些方面不要干预企业。1988年前后,全国不少地区还搞过一批批"无上级企业"的试点,也是为了实现政企分开……但是时至今日,至少对国有企业和"大集体"企业而言,政府和企业还远远没有分开,原因何在?关健在于决定政企关系的产权制度产权关系。在国有制的产权制度企业制度下,政企根本  相似文献   

18.
19.
市场经济,企业是主体。在这个崇信“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时代,企业及企业家对社会与政府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一切都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成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好理由,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与绝大多数企业是合二为一的,企业是政府办的,企业家是政府的一级宫官员。企业与政府的这种绷源决定了即使在今天,许多企业都与政府有着割舍不了的亲密关系。  相似文献   

20.
石狮市是我国县乡机构最为精简的县级市之一。作为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自1988年建市之初,石狮市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基本要求建立行政管理体制。石狮市在对政府职能进行合理定位、合理设置机构、严格控制编制、完善核编制度、改革政府行政审批制度、公务员选拔等方面取得的经验,对我国推进县乡党政机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