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证据是案件的生命和基础。无论是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还是行政诉讼,证据都是认定案件事实的惟一手段。没有扎实可靠、全面客观的证据,就不能正确揭露、证实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就不能促使行政相对人承认行政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2.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行政案件办理过程中,需要收集有关证据来认定案件事实及违法情节。执法人员在收集完相关证据后,还有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对所收集证据的确认。笔者认为,在对证据确认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应认定为工伤。在具体工伤认定案件中,因法律未对"工作原因"做出具体的解释,在工伤认定上容易产生争议。在对"工作原因"的理解上,应该以充分保护劳动者权利作为出发点,将造成工伤事故的所有条件同等看待。这符合我国立法规定乃至国外通行做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应认定为工伤。在具体工伤认定案件中,因法律未对"工作原因"做出具体的解释,在工伤认定上容易产生争议。在对"工作原因"的理解上,应该以充分保护劳动者权利作为出发点,将造成工伤事故的所有条件同等看待。这符合我国立法规定乃至国外通行做法。  相似文献   

5.
葛少禹 《活力》2011,(6):52-52
众所周知。在法庭审判中,认定案件事实主要是靠证据进行的,但是实践中,一些案件发生后.因直接证据灭失或丧失获取时机。只能依靠间接证据来认定案件事实。但是,因为间接证据只能认定案件的局部事实或个别情节,致使运用间接证据定案成为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在受贿案件中充分收集间接证据,使证据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就显得更为复杂.也尤为重要。一、间接证据的概念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领域发生纠纷,引起诉讼的案件不断出现,行政主体败诉的现象也经常发生。被告为何会败诉,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案件主体、事实、证据、定性、适用法律等几个关键问题没有把握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法律意识的增强,劳动者因伤亡引发的工伤认定申请量迅速增加。以浙江省温岭市人民法院为例,在该院受理行政案件逐年下降的趋势下,对工伤认定提起诉讼的案件却呈上升趋势,4年来,占受案总数的比例依次为5.22%、7.84%、28.74%、35.29%。该类案件审理涉及诸多法律关系,不仅涉及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行政机关的职责。而且还涉及公民、企业或其他组织的财产权、人身权。本文结合审判实践,剖析了工伤认定的行政程序和法院对工伤认定行政案件司法审查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证据是案件的生命和基础。无论是行政执法,还是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证据都是认定案件事实的惟一手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称违反交通管理的职工,是专指在交通事故中受到伤害,自身存在违反交通管理的一般违法行为但没有犯罪的职工。他们受伤害的情形各异,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作中受到交通事故伤害,一类是上下班途中受到事故伤害。认定过程中,既涉及到对《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十六条两者关系的理解把握,又涉及到对《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的正确适用。对这部分职工进行工伤认定,容易产生争议分歧,是目前工伤认定工作中的一个难点。要对此类案件作出恰当的认定结论,应依次处理好两种关系。一、处理好…  相似文献   

10.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受到伤害的,应该认定为工伤。但在具体工伤认定案件中,《条例》对“工作场所”的含义没有做出具体的解释,因而产生很大争议。事实上,该问题的解决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即应该以劳动者利益优先保护原则作为出发点,并兼顾用人单位的利益。工伤是“因工而伤”,凡是与劳动者的工作存在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处所都可界定为“工作场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工伤认定而引发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呈上升趋势。究其主要原因,客观上,劳动用工进一步复杂化,职工发生伤害情况呈现多样化;主观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行政执法上存在不足。现就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作些探讨。正确界定适用范围是工伤认定合法化的基本前提实践中,常出现工伤认定适用法律错误,即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认定工伤而不受理、以及不应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认定工伤而受理的现象。《工伤保险条例》对工伤认定的适用范围概括起来为:与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以及符合《…  相似文献   

12.
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它是人民法院及仲裁机关据以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的关键所在.由于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将举证原则由原法院职权主义逐步向当事人主义转变,特别是有关"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定,当事人如果对自己主张的事实不能提供有效的能证明其主张真实性的证据,就要承受不利的法院裁判,其合法权益就得不到有效的维护.但是,由于证据受时间、地域、效力的限制,不是所有的当事人都能提供有效的证据,不是所有的证据都能作为认定事实的证据,特别是对于日后可能灭失或难以取得的证据.证据保全就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全渝滨 《活力》2006,(4):105-105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虽然本条没有明确规定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必须依靠证据,但却强调了证据在判处案件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我国也是认可证据裁判这一原则的。但是,我国法律所认可的证据裁判与国外相比,无论在作为证据裁判对象的事实上,还是对裁判证据的要求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正一、工伤及工伤认定的含义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工伤的含义。一般认为,工伤也叫职业性伤害,指因工作原因而造成的伤残或死亡的情况,包括工作意外事故和职业病所致的伤残和死亡1。这一概念表明,首先,工伤包括意外事故和职业病;其次,发生在与工作或与之有关的环境中;再次,伤者对伤害没有预知性,且不属于自伤。相比较与工伤含义的不确定性,工伤认定则有明确的定义,具有法定性。工伤认定是指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的政策、法  相似文献   

15.
来信咨询请问工伤认定申请是否有时间限制,作为用人单位,应当何时提出工伤认定为好,如果超出时限会有哪些不利后果?劳动者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工商登记注册地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果用人单位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从业人员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则可以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6.
王红梅 《活力》2005,(7):208-208
公证书是一种可靠的证据,在诉讼中具有不同于一般证据的特殊的证明力。在诉讼过程中,公证书能够直接证明公证所确认的法律行为及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是真实的、合法的。在法律上确认公证书的证据效力,是因为公证书具备了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公证书是根据当事人的申请,由国家公证机关依法出具的司法证明。这种证明对有关案件来说,既是直接证据,又是间接证据。公证书在诉讼阶段具有证据的效力,是因为它既反映了案件的客观事实,又说明了案件的真实情况,而且经过国家公证机关按照法定程序证明了它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相似文献   

17.
潘家永 《经营者》2001,(2):44-44
<正> 一、什么叫证据证据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是人民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我区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工作起步较晚,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在证据的收集程序、证据的审查、证据的使用上,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甚至会忽略一些显而易见的证据。在证据尚不能明确证实行政相对人违法时,如果下达行政处罚,势必会造成冤假错案,影响政府职能部门公正、高效、科学、廉洁的形象。因此,办理案件必须以准确认定的案件事实为基础,强调证据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各市、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近一时期来,特别是《行政复议法》实施以来,在工伤认定工作中,由于认定工伤的机关和印章的使用不规范,引起的行政复议不断发生,有的还引发了行政诉讼,对工伤保险工作及其劳动保障部门的声誉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为此,根据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及有关规定精神,现予重申和明确:对工伤的认定是"行政认定",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是工伤认定工作的主管机关。对受理的工伤申请是否认定工伤,必须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组织调查后作出书面认定,并加盖劳动保障行政机关印章。劳动保障部门的内设行政机构和所属的社会保险事业机构,作为承担或被委托承担该项工作的具体职能部门和单位,不得以自身的  相似文献   

20.
员工发生意外伤害,受伤的往往不仅是员工本人,如果处理不当,用人单位也会"很受伤"。由于一些用人单位对工伤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掌握繁琐的工伤申报和鉴定程序,对员工工伤案件的处理始终很难厘清头绪。用人单位该如何规避工伤的风险,如何破解实践操作中的困惑,如何在工伤事故发生后维护好企业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