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生产力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始终提供相同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无关。这是马克思所揭示的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本质关系。然而,随着商品经济阶段的发展,竞争使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后,在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范畴上,这一本质关系表现出了复杂的不同现象。另外,伴随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所出现的价值量的增加的事实,也使劳动生产力与单位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虚假的不确定的现象。但是,现象都不能否定本质。  相似文献   

2.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论题.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成“正比说”,产生这种错误观点的根源在于混淆了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质的差别.要厘清“变动关系”问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这一命题.劳动生产力和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是本质关系,而劳动生产力和市场价值及生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则是不同层次的现象形态的关系.运用双重价值转形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关系,从而找到正确理解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逻辑关系的金钥匙,破解所谓的“马克思的悖论”,从而更好地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商品价值量决定的理论是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决定或影响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力、社会总劳动等因素进行探讨研究,从量的角度来再认识劳动价值论,揭示其内在矛盾,为完善价值理论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4.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说错误的理论根源在于,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混淆了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质的差别,其结果是将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错误地理解为劳动生产力与使用价值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理论的倒退。运用价值转形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的原理,破解所谓的"马克思的悖论",从而更好地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5.
单位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新树 《经济学家》2002,(2):116-117
教科书告诉我们,单位商品价值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家知道,劳动商品价值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C,一部分是劳动者通过劳动新创造的价值v+m.这部分新创造价值量v+m取决于生产该产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这部分价值量与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9,(5)
文章通过再学习、再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并深刻理解进一步探讨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发现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和商品的价值量都是随社会平均生产力发展水平变化而变化的相对变化量。指出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是在社会状态和社会生产力不变的条件下才适用,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状态不断发展变化的条件下就不适用了。这一点早就被马克思认识到,并在多处提示过我们。只是由于人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长期错误的理解,才断送了劳动价值理论对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从而也造成了人们重"供求理论"而轻"价值理论"的危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是由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量决定的,而商品的价值量又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消耗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包括社会必要的物化劳动消耗与活劳动消耗,劳动消耗是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因而商品的价值量也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任何因素,都可能使商品的价值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实际上存在两个相互冲突的内涵 ,而“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一著名的论断是建立在将各种具体劳动抽象成单一同质劳动的基础上 ,价值量能以劳动时间作衡量尺度的前提下得出的。但实际上 ,从历史上看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是生产技术持续改进的结果 ,而生产技术的改进必然导致劳动强度或者劳动熟练程度以及劳动协调性的增加 ,这实际上必然会使得劳动的异质化 ,即抽象劳动的量发生变化 ,从而增进单位时间的价值量的创造。因此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一论断实际上是难以成立的 ,也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指出,高级的科学范畴都是辩证统一的范畴,马克思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就是这样的高级科学范畴,是辨证统一的经济范畴;证明了社会总价值量与总使用价值量的统一,商品的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的统一;证明了价值和使用价值可以由一个拉格朗日系数"社会价值—使用价值系数"联结和统一。价值与使用价值量统一性的证明,推进了马克思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理论的发展,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财富生产中的人类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也即劳动的社会生产率。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把劳动力的价值看作不变的外生变量为假定前提的,这种静态分析的缺陷在于不能合理解释生产力的提高所导致的商品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财富)之间的矛盾。文章提出解决矛盾的切入点是引入人力资本理论,将劳动力的价值看作商品价值量生产的内生变量,在坚持劳动价值论这一基本内核不变的前提下,对其保护带进行修正,从知识资本和物化资本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转化机制阐明了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财富)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20,(1)
作者通过举例说明分析在商品价值计算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存在着对社会劳动生产效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量的混淆认识,是导致劳动价值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客观相脱离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厘清商品价值的计算问题,才能正确理解劳动价值理论、才能真正回归劳动价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马艳  程恩富 《财经研究》2002,28(10):43-48
本文在坚持马克思关于活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基础上,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这一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作一新的创造性发展,认为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反向运动的表述只是一种实际状态,而非全部状态,且不完全合适应纵向分析;强调就一般意义上讲,个别企业,同一部分或行业和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商品价值总量呈现出增长趋势。这是因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劳动生产率提高或多或少都会伴随着劳动复杂化和熟练化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而价值规律的思想渗透于整个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过程,并逋过会计尽可能地反映其要求和作用。一、价值规律的作用首先表现为节约劳动时间。它是通过商品的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矛盾运动实现的。而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会计恰恰  相似文献   

14.
赵旭亮 《经济问题》1989,(12):62-6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阐述了关于市场价值决定的理论。在《资本论》第一卷,他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实体,价值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规定,价值所体现的社会本质,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在《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分析了商品价值的实现途径和实现条件。《资本论》第三卷则在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基础之上,阐述了价值向市场价值的转化,市场价值的决定机  相似文献   

15.
马怀礼  马艳 《生产力研究》2005,(6):22-23,10
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存在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劳动复杂程度也不断地提高。这时,商品的价值量就由两种相反的力量决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之减少;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使之增加。加之社会分工分业的扩展和深化,社会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为了比较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劳动复杂程度差别的影响,我们提出一个“劳动复杂性系数”的概念。劳动存在形式的变化,同样会引起价值量计算公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张建合 《经济问题》1991,(8):F003-F00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如果说个别商品的使用价值取决于该商品是否满足一种需要,那末社会产品总量的使用价值取决于这个总量是否适合于社会对每种特殊产品的特定数量的需要,从而劳动是否根据这种特定数量的社会需要按比例地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领域。在这里,社会需要,即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对于社会总劳动时间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但这不过是  相似文献   

17.
传统观点认为,在量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应该等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但这意味着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将包含死劳动,因而便否定了"活劳动价值一元论"。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相当于马克思所说的"价值产品"与"产品价值"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应该小于等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从而使上述悖论得以克服。本文通过对旧价值部分的追溯,运用数学过程阐明了一切商品归根结底都是由活劳动创造的机制,论证了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由此,深化了对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一些重要结论的认识,并对近年所议论的一些重大课题(如所谓"成正比"的问题等)在新的基础上予以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8.
劳动生产力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同时也是最抽象的命题.在《资本论》的阐述中,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具体体现.在市场价值这个层次上,超额剩余价值就失去了其自身与本企业劳动的联系.此时,超额剩余价值有两个来源:一是由于个别企业的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的增加;二是来自于同一部门内部其他企业的价值转移.但随着竞争从同一部门内转移到不同部门之间后,市场价值也随之转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一阶段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于社会总剩余劳动,具体表现为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价值转移.而“成正比”理论的错误就在于混淆了价值规律的不同理论层次.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数学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明确提出了价值函数的基本假定和基本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短期和长期生产函数,推导出相应的短期和长期价值函数;并借助短期和长期价值函数,具体分析了商品价值量在短期和长期中的变化规律,特别是详细讨论了劳动变化、资本变化、劳动和资本同时变化、劳动和资本同时和同比例变化以及生产函数变化对价值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试论知识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与价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商品具有知识产品的一般属性,又具有区别于非商品性知识产品的特殊属性。知识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赋予使用者的生产超额利润的能力;知识商品价值的承担者,不是知识的使用价值,而是知识商品的使用价值;知识商品的生命周期决定其价值转移与补偿周期;原创性知识商品的价值量由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复制性知识商品的价值量等于原创性知识商品价值摊销额与生产复制品时新增价值量的总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