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一、网络环境下私人复制行为的特点私人复制行为,是指个人为学习、研究等目的而进行的少量复制他人作品的行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因复制技术、复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互联网上流动的信息资源不断扩充,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在传统著作权法中,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的使用属于合理使用。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1款第1项规定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己经发表的作品是合理使用,但是只满足个人实现上述目的,而不扩展至第三人或者家庭、单位等。复制权是著作权人最重要、基础性的权利,然而,著作权人的复制权在网络环境下遭到了威胁。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网络时代的大环境下,私人复制已成为社会生活的常见行为,给予私人复制行为的合法性和复制权的基础地位,在印刷时代和电子时代似乎并不引人注目。然而,在网络环境下,由于复制的快捷性和批量性等新技术特点,使原来的"合理使用"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结合我国立法司法现状,需要重新界定网络环境下私人复制的性质,对私人复制加以法律规制,即将三步检验法纳入到《著作权法》中;将个人欣赏性质由合理使用变为法定许可。  相似文献   

4.
张桂珍 《财贸研究》2003,14(3):118-120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作品传播与使用方式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同网络作品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作品数字化与暂时复制问题日显突出。笔者在对不同观点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作品数字化和暂时复制都是著作权法中所指的复制行为,但在合理的情况下,对某些暂时复制而涉及的复制权应予以适当限制,这有利于保护权利人的财产权。  相似文献   

5.
沈凯 《北方经贸》2012,(12):78-79
网络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激化了版权所有人和私人复制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私人复制补偿金制度作为矛盾的解决机制之一优势逐渐显露。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私人复制补偿金制度矫正了私人复制与合理使用之间的失衡状态,对于我国而言,应修改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确立补偿金制度;合理限定补偿金的征收对象;完善和加强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6.
赵舒婷 《中国商论》2022,(6):124-128
版权穷竭原则在网络环境中的适用面临着对发行行为和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界限认定、流通过程中存在新增复制件的困境和难题。究其本质,数字作品线上交易就是采用网络传输技术、伴随着所有权移转的买卖行为且该交易构成了《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交易流通,应纳入发行行为范畴。流通过程中,复制件增加的难题可通过区块链技术加以限制,运用其具备的加密算法、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防止转让人保留原件或将其发送给多个受让人,从而保证数字作品复制件的“人为稀缺性”。不置可否,数字作品转售过程中的复制行为难以避免,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必要的复制权应与发行权一并穷竭。综上,在此条件下权利穷竭原则应当被延伸至数字网络环境,以实现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7.
田也 《国际广告》2009,(8):72-73
我们每个人都有秘密,这些称之为“隐私”的东西,难以与他人分享,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些是因为确实是“个人的事情”,比如如厕;也有些是因为“众乐乐不如独乐乐”,比如一个人兴趣盎然地浏览网上的清凉美女图片。而这些隐私行为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在相对私人的环境中进行;绝对不愿意被人打扰。同时,这又是一个真空的广告地带,如果有一个好的切入点能进入这些“私人领域”,广告效果便显而易见了。  相似文献   

8.
王蓓 《电子商务》2001,(1):66-68
梅绍祖,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对电子商务领域里的隐私权有着深入研究。梅认为,隐私是指私人生活安宁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私人信息保密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剌探和公开等。而在发达国家,个人的年龄、工资、信用状况、财产状况、就业经历和健康情况等都被视为个人隐私。  相似文献   

9.
互动     
《三联竞争力》2009,(4):6-6
“原罪”并不存在时间上的含义,而是源于人性中总想通过侵害他人权利以达到无偿占有他人劳动为目的的原始欲望。与“原罪”相对应的基础社会规则就是“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马克思那里叫“反对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所以判定“原罪”的依据不在于是国企还是私企,而在于是否有强迫他人劳动行为的发生或者对他人的合法劳动所得构成了侵害。  相似文献   

10.
付音  于国红 《商业时代》2007,(10):48-49
商标权限制体现了商标权现代保护观念的变化,保护与限制并用。商标权限制可以平衡商标权人和社会公众及他人的合法利益,防止商标权人滥用权利。商标权限制来自于他人的合理使用、先使用人的利益、权利穷竭、非商业使用等。  相似文献   

11.
依据美术作品的客体性质和我国保护作品完整权的立法旨意,侵害美术作品完整权的构成要件应当为"存在改动或者其他侵害行为,且改动危及作品核心表达或者其他侵害行为导致公众误解作品表达"为确定特殊侵权情形,需要区别"出版性复制"与"有效复制"两个概念。同时应当结合美术行业习惯,对保护作品完整权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12.
孙欣然 《商》2013,(9Z):242-243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工具,因其以表达个人观点、感受为中心而建立起互动、分享的社交方式而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截至2012年的数据,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38亿,其中48.7%的网民在使用微博。这种新型的交流模式,不但为用户带来了更为广阔、全面的交流体验,同时也为微博版权的保护带来了诸多问题。个人创作的微博到底有无版权,版权又归属于谁?复制、转载他人原创微博是否构成侵权行为,侵权行为如何认定,这其中又存在怎样的矛盾,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初步探讨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网页快照是信息时代搜索引擎服务商追求高效与便利的产物,它涉及未经许可复制和传播原始页面中的作品,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提供行为。国内外对网页快照侵权案件有着不同的判决结果。《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解释》第五条对快照的性质以及免责事由作出了规定,其中"实质替代"以及"不影响正常使用,且未不合理损害权利人对该作品的合法权益"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4.
李煜  王珊珊  孙琛  刘倩  谭焱中 《商》2014,(44):214-214
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文学作品这一新生文学形式,也对著作权合理使用这一制度带来了挑战。网络文学作品具有特殊性,我国著作权法采用列举方式规定的合理使用的事项很难适用网络文学作品。本文着重探讨了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原则、网络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及其合理使用受到的限制,并借鉴美国版权法。为网络文学作品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合同诈骗罪的含义及构成要件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其构成要件是:1.主体是合同一方当事人。包括法人、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和公民个人。2.主观方面是故意的,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3.侵犯的客体是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权和市场管理秩序。4.客观方面实施了利用合同进行的诈骗行为。其表现形式为: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它虚假的产权证明担保的;没有实际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著作权法作为私法.其决定创作成果是否构成作品.是否能够享有著作权。即便是违法作品,现行著作权法并不因其违反了公法的规定而丧失著作权。基于比较分析,违法建筑也不应因其违反了公法的规定而不能产生产权:不动产登记的作用也只是对不动产权利归属的推定,真正决定不动产权利归属的仍然是不动产财产的实际创造者。  相似文献   

17.
新原罪论     
"原罪"并不存在时间上的含义,而是源于人性中总想通过侵害他人权利以达到无偿占有他人劳动为目的的原始欲望.与"原罪"相对应的基础社会规则就是"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马克思那里叫"反对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所以判定"原罪"的依据不在于是国企还是私企,而在于是否有强迫他人劳动行为的发生或者对他人的合法劳动所得构成了侵害.  相似文献   

18.
《江苏商业会计》2006,(6):I0015-I0016
为加强房地产交易中个人无偿赠与不动产行为的税收管理,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加强个人无偿赠与不动产税收管理问题 (一)关于加强个人无偿赠与不动产营业税税收管理问题 1.个人向他人无偿赠与不动产,包括继承、遗产处分及其他无偿赠与不动产等三种情况,在办理营业税免税申请手续时,纳税人应区分不同情况向税务机关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相似文献   

19.
无权处分行为,通常指无权处分人以自己名义对于他人权利标的所实施的处分行为。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权处分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权处分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根据该条,无权处分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的行为。但是,将无权处分行为的法律效力规定为待定.既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又不利于法律的实践运作。  相似文献   

20.
一、限制竞争行为的涵义和表现限制竞争行为是行为人排除或者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是以违反商业道德的手段从事市场竞争的行为。两者的基本区别是,限制竞争行为旨在消除或者限制竞争,如限制竞争协议行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谋求垄断的购并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则是在竞争非常充分的情况下,经营者采取不道德的手段进行“过火”的竞争,如仿冒他人商品标识、商业贿赂、侵犯商业秘密。这两个概念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有区别又有联系,使用中常有很大程度的交叉,这在不同国家竞争法的不同立法体例中表现得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