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目前电信网络的建设规模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之一,用户接入网仍以铜缆为主要传输媒体,但是,我国在光纤接入网的建设和技术发展上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自96年光纤接入网技术开始在我国应用以来,经过三年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全国接入网的建设总量接近1000万用户线。其中,以华为为主的国内企业占领了全国大部分市场,成为在通信建设中唯一不是先被外商占有,国内企业紧随其后争夺市场的局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人们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初具规模的我国电信网,实现了骨干网的传输和交换,本地网的中继传输和交换数字化,但用户接入网(以下简称接入网)仍以采用模拟传输方式的铜线为主要传送媒体,成为现代电信网的“瓶颈”。这同国民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各种通信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不相适应,因此接入网的数字化、宽带化和智能化,就成为当前我国电信网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接入网发展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国电信接入网发展建设是从试验开始的,共有17个中外厂商参加试验,免费提供近25种产品,开出35个试验点。经过两年的试验。中国电信制订了一系列的技术体制、标准、规范,制订了我国发展接入网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中国通信学会组织的前三届国际接入网技术高级研讨会我都参加了.每届都有明确的研讨目标,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接入网的快速健康发展。第一届我们重点讨论了接入网的概念和技术标准,坚决贯彻了原邮电部制定的技术发展政策,大力发展光纤接入网,有效地限制大对数铜缆出局的建设.广泛采用光缆出局.并把光缆尽量铺到路边(FTTc),办公大楼(FTTB)和高密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本地环路限制了网络的数字化,为提高网络的建设水平,ITU-T提出了接入网的概念,将整个电信网划分为:交换网、传输网、接入网。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以期促进整个接入网建设标准化。ITU-T提出V5接口标志着接入网的协议体系基本建立,对整个电信网络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而金属线接入技术(HDSL、ADSL)、光接人技术(PON、DLC)、HFC技术、无线接入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接入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一、概述 从1975年英国电信(BT)首次提出接入网概念,到80年代初接入网(Access Network)一直停滞在理论阶段。直到80年代后期ITU-T着手制订标准化V5.X数字接口规范,并对接入网做出较为科学的界定,接入网技术才真正进入通信业应用领域。90年代,随着通信与计算机联合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宽带化和智能化已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方向,人类社会对通信业务从质量到业务种类都提出越来  相似文献   

6.
世界通信信息网络正在从多级向二级网发展,我国的通信信息网络也将由干线网/本地网向核心网/接入网转变。我国核心网的建设已具规模,方向比较明朗,发展和扩容可在原有的基础设施上增添新的技术(如采用DWDM技术、增加IP功能)实现。但是接入网技术的发展却正方兴未艾。这是由于通信信息网络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使人类对电信网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电信网必然朝着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方向发展。作为电信服务的关键组成部分的用户接入网,现在已成为世界各围通信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基本概念 国际电信联盟(ITU-T)1994年提出了以标准化、规范化的V5数字接口为标志的“接入网”的概念,接入网(Access Network,AN)是本地交换局与用户端没备(CPE)之间的实际系统(ITU-T第13研究组G.963建议),它可以部分或  相似文献   

8.
世界各国普遍把发展接入网作为主要的经营策略之一,倾注了很大的力量。设备制造商也积极地适应这一方面的需求,开发了各式各样的接入网设备产品。接入网概念的出现,使得电信运营能够综合考虑用户环路的设备配置问题,既眼于现在的需求又放眼于网络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 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电信体制的不断改革,接入网市场的逐渐开放,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扩大,新业务需求的飞速发展,光纤通信技术、SDH、ATM技术、用户终端接入技术的日益成熟,接入网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接入网的建设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发展、通信市场发展和竞争的必然。用户光纤接入网作为电信网的基础,多年来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原因,几乎没有多大发展,仍然以传统音频双绞线接入话音和窄带通信业务。虽然HDSL、ADSL等技术开始应用,铜缆接入网固有的窄带宽、高损耗的特点已经越为越  相似文献   

10.
一、国外接入网状况 目前,世界各国电信公司普遍把发展接入网作为主要的经营策略之一,倾注了很大的力量。设备制造商也积极适应这方面的需要,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接入网设备产品。 接入网概念的出现,使电信运营者能够综合考虑用户环路的设备配置问题,既着眼于现在的需求又放眼于网络未来的发展。但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服务水平都存在巨大差异。在现阶段接入网发展建设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个是在电信欠发达地区缺乏配套的用户线问题,另一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电信网的发展速度已居世界前列,全网容量规模已成为世界最大电信网之一。全国的长途、本地交换中继已实现了程控数字化、宽带化,但用户接入网(以下简称“接入网”)仍以传统的模拟铜缆为主要的传输媒体,技术装备落后,使用业务单一,难以适应邮电通信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制约了通信的发展,成为建设现代化电信网的瓶颈。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各种通信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接入网的数字化、宽带化和智能化,就成为当前我国电信网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要“积极、稳妥、务实、创新”做好接入网工作。我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接入网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接入网仍以传统的铜缆用户线为主,少数城市地区采用了光纤接入没备;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区已完成了大本地网的规划建设工作,而在一个本地网中,既包含了城市,也有郊县和乡镇,其接入网的发展状况有所不同。 经过“八五”期间“户线工程”的建设,一些经济较发达城市的铜线用户网已较为完善。京津沪穗、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经济比较发达,电信业务发展较快,宽带业务也开始起步,这些地区接入网的发展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城市地区  相似文献   

13.
V5接口是专为接入网发展而提出的在本地交换机和接入网之间的统一、标准的接口。V5接口的测试既是检验接入网系统设备和交换机的V5接口与标准是否一致的必要手段,又是保证接入网稳定可靠运行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V5规程测试仪在中国电信接入网现场试验中的作用,介绍接入网现场测试的内容和方法。 一、接入网现场试验和测试 1996年和1997年间,在我国的接入网V5接口规程等相关标准制订的  相似文献   

14.
接入网近几年引入中国电信网并得到较快地发展。不管是设备制造商还是电信运营商对接入网持肯定态度,并致力于它的发展。然而,由于接入网是一个新的概念,体制、结构、功能等方面还在不断地完善,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大家深入研究、探讨和实践,共同促进它的发展。现提出接入网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在新世纪通信信息业的发展中接入网的关键作用。网络结构由传统的干线网/本地网向核心网/接入网转变的重大意义,指出建设开放性的全业务地区接入网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并提出了发展我国通用接入网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接入网概念的提出,其着眼点就是要满足将来综合宽带业务的需要。接入网的建设,一方面要能提供当前的窄带业务,另一方面,要能平稳过渡,逐步升级,提供各种宽带业务,同时要价格合理,稳定可靠。市场的驱动和技术的进步,使得宽带接入技术发  相似文献   

17.
接入网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新形势对接入网宽带化和IP化的要求,然后重点讨论几种接入网技术的最新发展态势,主要有UADSL,VDSL,SDH,HFC,APON,LMDS和以太环接入技术,最后简要介绍我国接入网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本地网的优化工作,用接入网新技术逐渐改造接入网,并进行宽带接入网试验。虽然我国电信网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我国原来电信基础较差,目前财力、物力仍然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为使我国宽带接入网的建设能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用户对多种业务需求的增长,接入网已成为电信网发展的瓶颈。为进一步促进首都电信网的发展建设,推动首都信息化工程,北京电信通信学会于1998年12月18-19日在京召开“接入网技术发展研讨会”。 会议代表来自首都科研院所及北京市电信管理局专家学者。会上,代表们对接入网中的交换、网管、接口、业务预测、经营策略、设备开发等多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以下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1.接入网的重要性。随着新业务、新技术的采用,接入网占整个通信网投资的比例将比过去更大。而且近年来,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  相似文献   

20.
何黎星  郭海卫 《中国电信建设》1998,10(2):33-34,36,38
八十年代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就提出了商业网的概念,但由于受当时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条件的制约,商业网所开通的业务也仅局限于简单的Centrex业务,无论其内涵还是外延都远远没有达到当今人们的期盼.我国邮电通信建设从八十年代初引进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发展,已步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