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通大渡河--福克纳与余华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克纳和余华都是极端关注内心冲突的现代派作家,他们大胆的文学实验不但使自己找到了一条温和的出路,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叙事艺术。两位作家创作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对家乡题材的发掘、苦难和暴力主题的突出、现代技巧的运用以及人文精神的底蕴。余华作品的多面性虽然与福克纳作品的琳琅满目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余华的激情和幽默却比福克纳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中国文坛中,贾平凹被认为是最坦诚、最具探索精神的乡土作家,他以农民身份、民间立场为出发点揭示了乡村生活的变化和乡村文化的嬗变,作品中展现出浓重的乡土情结。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与秦文化的熏陶、乡下人意识、边缘人身份等密切相关,表现为对商州自然风光的赞美、对乡村世俗心理的批判、对乡土文化的反思等。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对于川端康成与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关系更多是从平行研究着手的,关注最多的就是川端康成与沈从文的比较研究了,之外还有川端与郁达夫、曹禺等等。而在探究川端康成与中国当代作家的关系时,研究者们(更多的也是作家本人)更注意从影响的角度来予以剖析或自述。比如王小鹰、余华、贾平凹、莫言等等都提到川端文学对他们创作的推动。这种研究状况的形成,与20世纪中国学界对川端作品的译介相关联,此中可见文学研究与社会变迁的互动,以及未来研究领域的开拓。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学中较早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家,自然的人化和人与自然的协调是他写作的基本母题。他深受中国传统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认为大自然的万物和人类都是平等的,他赞美大自然,常将自然人格化,在作品中寄寓自己的情思,同时对现代城市文明反人性、反自然的弊端深感忧虑。作家对人类文明的疑虑和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隐含了作家对当下人类困境的忧虑和对东方"天人合一"观的怀念。  相似文献   

5.
水是沈从文和孙犁文学构建的共同意象,水不仅为作品提供了写作素材,还影响了整个作品的外在面貌和内在气质。以水为契机,探讨两位作家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作品风格,能够更好地探究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共同气质,从而更加深入地解读两位作家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五四”前后作家小说中的病态形象是值得分析研究的。本文通过对这一类小说的四位代表性作家鲁迅、郁达夫、庐隐和丁玲同类题材作品的比较分析,指出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创了五四小说的流行叙述模式,并从“‘人自食’的迷失者和超越者”这一角度,分析了鲁迅小说在同时代作家中所达到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是一位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人民艺术家,是第一位拥有最广大农民读者的作家,是一位被公认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作品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就像和平常说话一样清新、明快,具有动人的力量,这正是赵树理小说语言通俗化、大众化和民族化语言风格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是一位有着强烈种族意识的作家,面对黑人的过去与现实,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对同胞命运的关心和同情,始终把黑人的历史和前途作为作品的主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死亡主题是作者始终怀揣在心又未直接表露于笔端的内容。本文通过分析莫里森小说中死亡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对社会的批判来发掘这一主题的深层内涵,从而更好地了解作品以及作家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9.
亨利米勒是一位在文坛备受争议的美国作家,他的作品因为大量赤裸裸的性描写而受到正统文学批评界的指责。但他绝非一个色情作家,作品中大量性描写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成因,本文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及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寻找他执着于性描写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英国著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早期作品多以殖民地为背景,主要讲述男性故事,而对女性人物重视不足,因此他曾一度被认为歧视女性,有"厌女症"。文章试图打破男性作家的创作与女权主义解读的二元对立,从后殖民和女性批评的视角分析康拉德第一本小说中的女性角色,通过这些分析得出结论,康拉德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  相似文献   

11.
丹尼尔·笛福的作品多少年来是我们广大读者耳熟能详的。当我们在以前对其作品进行分析及研究时 ,多从流行作家 ,大众作家这个角度去看待他以及他的作品。本文试图从他所处的生活时代背景出发 ,结合其主要作品 ,以另外一个视角来探讨他和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一位达到文学巅峰后结束自己生命的作家。通过统观川端的一生及其作品来探讨其精神世界,川端把自己的感情倾诉到作品中,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得以净化。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无上的精神寄托,也是一剂治疗其心灵创伤的良药;离开它,就会偏离人生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陈学昭的《延安访问记》是一部融入了作家个人思考,显现出作家个人性情和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作品兼具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之所长,侧重于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对表现对象作细致的体察,用女性作家特有的温婉而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一个具有鲜活的生活质感的延安。作家捕捉到了当时人们很难察觉的“革命”体制的弊病和延安“公家人”及民众人性的瑕疵,并直言不讳地表述在作品中,使作品闪现出“思想者”的锋芒。  相似文献   

14.
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和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两部作品拓展了艺术真实表现生活体验的空间。这两部作品是两位伟大作家对生命与灵魂的叩问,表现出人类生存处境的本质和不满于自身的现状、努力追求向上的灵魂。笔者试图从两部作品的爱情、死亡主题和船的意境进行比较分析,再现主人公对现世的抗争,试图从爱情中找到精神支柱和归宿,坚持内心的精神探索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5.
冰心努力接近时代,试图用理想色彩浓厚的“爱的哲学”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因而被称为“入世的避世者”。张爱玲的作品中没有斗争题材,只有情欲世界。基于时代背景的空缺,张爱玲似乎是避世的;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张爱玲又是入世的,是一位“避世的入世者”。通过两位作家的部分作品可追寻“五四”以来女性话语的特点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焦虑的因素寻常可见。她作品中的焦虑因素,既与她早年的个人身世经历有关,也与当时动荡的乱世背景有关。张爱玲通过作品对焦虑进行排遣,这既是她作品的特色,也是她作品的一个局限。因此,本文主要就张爱玲及其作品中的焦虑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约翰·邓恩作为一代玄学派大师,作品以奇思妙喻著称,然而作为一位男性作家,他在很多诗作中都将女性置于从属地位,甚至在一些作品中公开地轻蔑女性,这些都使他成为男权作家的代表。本文通过女性主义观点分析邓恩的诗作《别离辞:莫悲哀》、《歌》和《跳蚤》,揭示其强烈的男权思想。  相似文献   

18.
多丽丝·莱辛与爱丽丝·沃克是英美两国大师级的作家,莱辛以她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哲学思考探索了女性在通往自由之路上的自我成长,其中那些极富独立精神,具有坚强意志的女性形象给人印象深刻。而沃克由于具有既是黑人又是女人的双重身份,在一生的创作生涯中把追求种族平等与妇女解放作为终身事业。莱辛与沃克都怀有深深的非洲情愫,在多部作品中表达了浓浓的非洲情怀。这两位作家在刻画妇女形象时都表现出了博爱的人文情怀,在对女性争取自由,追求独立的自我,重构自我的价值方面投入了浓墨重彩。虽然两位作家都拒绝被贴上"女权主义者"的标签,但是二人的作品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都是女性主义的力作,都对女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一项名为"2002年度中华文学人物"的评选中,池莉获得了"人气最旺的作家"称号,可见喜欢她的作品的读者群还是相当之大的。作为新写实主义的得力作家,她从女性的视角写出了她所处的地方风俗、人文文化、人土特色。论文借以对其创作阶段的分析,来探索其作品中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0月份,莫言成为了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不但震惊了我国的文坛,也快速地在世界文坛掀起一阵"莫言风"。文章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莫言的文学作品,分析了莫言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