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新小说"派中重要作家.她的生活是通过她的作品展现出来的,绝望的爱情、欲望的火焰、痛苦的迷失、愤怒与号叫以及等待与沉默是杜拉斯创作的源泉和内容,对人物与故事的深情是她全部文学创作的一大要素.她的结构新异的小说文本及其艺术特质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折射出其情绪和情意的光辉.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作家张爱玲深谙汉语的声律节奏,她将文学与音乐巧妙结合,以音乐的灵动性和丰富性来形成一种潜在的语言节奏和"抑扬顿挫"的声韵,赋予作品独特的审美感受,产生了一种意想不到的音乐化效果。本文在分析张爱玲小说中音乐的作用的基础上,对其小说的音乐化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姚紫是马华文坛中塑造较多女性形象的作家,其小说集《咖啡的诱惑》中收集了他的五篇作品,揭示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马华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图景,也展现出作家对女性生存状况和女性命运的认识。论文分"女人与历史"、"女人与家国"、"孤独漂泊的女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选取典型作品进行分析解读,探讨姚紫创作的的叙述选择、女性观及造成这种写作特点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柳德米拉·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系俄罗斯当代较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她的写作风格独特,作品形式多样,然而研究者普遍将目光聚焦在她的小说创作上,往往忽略其童话创作。提及她的童话创作,则不得不想到陌生化。陌生化理论作为俄国评论界的产物,许多本土作家纷纷尝试将其应用于文学创作中,彼特鲁舍夫斯卡娅也不例外。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解析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童话创作中的陌生化特征:语言的陌生化、形象的陌生化以及情节的陌生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介绍美国南方女作家凯瑟琳·安妮·波特笔下几篇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的著名短篇小说。通过对这些女性人物的女性主义研究,笔者尝试证实波特作为一位早期的女性主义作家的身份,同时确定她在女性写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除了她受到普遍认可的写作技巧,本文将重点对波特的女性题材和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加以阐述。她的女性主题包括女性人物在父权制现实世界中的幻想、对于强加于自身的"他者"形象进行反抗,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我实现的探索等。  相似文献   

6.
80后作家作品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后作家作品在文学评论界一直存有争议。通过分析其特点、界定其性质,概述了80后作家作品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分析其创作趋势,探讨繁荣复杂的图书市场对80后作家作品的影响,提出了以80后作家作品所形成的图书市场应提高其文化服务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多丽丝·莱辛与爱丽丝·沃克是英美两国大师级的作家,莱辛以她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哲学思考探索了女性在通往自由之路上的自我成长,其中那些极富独立精神,具有坚强意志的女性形象给人印象深刻。而沃克由于具有既是黑人又是女人的双重身份,在一生的创作生涯中把追求种族平等与妇女解放作为终身事业。莱辛与沃克都怀有深深的非洲情愫,在多部作品中表达了浓浓的非洲情怀。这两位作家在刻画妇女形象时都表现出了博爱的人文情怀,在对女性争取自由,追求独立的自我,重构自我的价值方面投入了浓墨重彩。虽然两位作家都拒绝被贴上"女权主义者"的标签,但是二人的作品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都是女性主义的力作,都对女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西方文化里,历来有一种"偏见",称女性是"万恶之源"。长期以来,女性被压抑了情感,文章试图从英国19世纪女性作家所处的文化传统、家庭、社会等几个角度分析她们于野蛮的血污中艰难成长的历程,解读她们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究其作品的特点、局限性及原因。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性作家,池莉的作品聚焦于湖北武汉的市民在社会中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大量读者的接受和认可。本文从作品选材、表现意义、艺术手段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其小说中所渗透的大众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
英国作家J.K.Rowling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已经成为全球文坛的普遍现象,她是集众多文学传统之大成的"混血"精灵,熔圣经文学、神话传说、魔幻主义、超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于一炉,作品多角度、多层次地映射了社会生活.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J.K.Rowling本人作出全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自20世纪70年代早期以来,不管从作品数量还是涉及文类上看发展都十分迅猛,但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也出现了唐人街叙事怪圈。在这个叙事怪圈文学母题中"逃离唐人街"和"回归唐人街"总是纠缠不清,它成了华裔作家和作家笔下人物的心头之痛,又悖论式地似乎成了可供华裔作家永远发掘的文化资源,因为很多华裔作家并不敢冒险。  相似文献   

12.
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悲惨世界》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芳蒂娜无疑是《悲惨世界》中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这位美丽善良的女性,在饱尝人间的苦难后,结束了她短暂的生命。雨果在塑造芳蒂娜形象时,采用对照等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以深切的同情,表现了女性在"悲惨世界"中更为悲剧的命运。本文试图从芳蒂娜形象的典型性和艺术性入手,解读作品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作家尤多拉·威尔蒂的短篇小说被认为是她的最受欢迎的作品。论文以其中一篇《没有你的位置,我的爱》为例,分析了小说的特征:象征主义,用词的丰富准确、聚焦,制造神秘等,充分展现了她的小说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萧红是现代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在她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创作了类型和题材多样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萧红用她独特的视角与写作风格,从童年记忆、现实生活、内心渴求三个角度塑造了不同的"家"意向。通过系统地分析与研究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家"意向,不仅能够探究其生活经历对于"家"意向塑造的影响,也是探究萧红文学创作风格与文学创作理念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东北女作家萧红的作品从来都不回避死亡,她通过对死亡的书写,表现对生命的关注,她的作品都超越了现实、时代的层面,对生死做出深入的哲学思考,为人们寻求一条穿越生死的精神出路。这种生命意识在其小说创作中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东北大地上人们"蚊子似的"死生真相的书写,揭示出生命意识的麻木、愚昧;二是对人们生命意识觉醒的欣喜发现和对其觉醒后悲剧的书写。  相似文献   

16.
托尼.莫里森是一位有着强烈种族意识的作家,面对黑人的过去与现实,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对同胞命运的关心和同情,始终把黑人的历史和前途作为作品的主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死亡主题是作者始终怀揣在心又未直接表露于笔端的内容。本文通过分析莫里森小说中死亡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对社会的批判来发掘这一主题的深层内涵,从而更好地了解作品以及作家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7.
张学燕 《全国商情》2009,(16):140-141
芭芭拉·金索沃是美国70年代以后的畅销书作家,她的作品深入普通女性的生活,揭示了她们在男权社会诸多不平等中艰难的自我成长的历程.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批评解读她的代表作小说<柴藤>中的泰勒·格雷亚等主要女性人物,揭示出她们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表达了新一代美国女性反抗传统束缚的心声和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8.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在她的作品《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运用《圣经》原型塑造了奶人这位主人公来隐喻美国黑人的归属。奶人就像《圣经》中迷失的羔羊,在"救世主"派拉特的保护下,经过一系列探寻活动,最终找到自我,回归黑人集体。这为读者研读其作品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喜福会》是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首部代表作。本文结合作家的文化身份背景,从作品中母女二人的身份和作品中出现的中国意象的角度指出《喜福会》的文本内容呈现出边缘化的特征,同时体现了"第三空间"成为小说内容载体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作品主旨、作家倾向、作品时空等几个角度比较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余华的《活着》,揭示了其对个体生存的共同关注,阐述了小说中反映出的对抗和忍耐两种不同的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