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第二次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第三次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泰勒是公认的西方管理理论的开创者,原理形成于19世纪末期,包括心理革命、作业管理思想、人事管理思想和组织管理思想.科学管理原理主要解决管理的标准化、人事管理的科学性、管理职责的独立性问题.泰勒集合了前人的管理思想与实践经验创造了科学管理原理,第一次系统地将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使管理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腾飞,具有深远的影响.但也存在出发点、对人认识、研究视角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共产主义革命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①他们精辟地概括了共产主义建立的两大前提: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的普遍交往.对于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后人一贯予以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重视,已无可非议地达成共识.根据唯物史观,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绝对必须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一、唯物史观基石的新解说生产力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列宁进一步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毛泽东早在1945年就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相似文献   

5.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生产力发展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核心。当代中国唯物史观的重构,应体现既能坚持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又能解释当代社会发展诸现象的原则。为此,笔者就“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在哲学层面上向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复归进行探讨和研究,旨在说明将人的发展和生产力发展作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核心,不仅是当代社会发展实践的要求,更是唯物史观自身理论调整和创新的需要。从而突破传统唯物史观的“物本”倾向,彰显具有人本倾向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当代中国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意识形态》被认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做的第一次经典的表述,在文中,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并通过费尔巴哈、鲍威尔以及斯蒂纳等为代表的唯心史观思想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的唯物史观,在否定了将“神”“人”“类”及“观念”等作为唯心史观的出发点后,确立了“人”这个唯物史观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湖南经济》2000,(9):5-11
当代资本主义,是指“二战”以后,以北美、西欧、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范围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当代资本主义,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深化“四信”教育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马克思主义能够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与合理性,并把它视为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迈进的一个阶梯。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到今天,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资本主义依然在以马、恩所描述的方式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谈到管理学,人们都不会忘记美国的那位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先生(1856—1915)。他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胜今仍被认为是管理学的经典,他的管理理论和著作在西方国家中,对其工业发展,甚至对其广泛意义上的经济发展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泰勒之能够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产生巨大影响和发挥长久的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益的需要。泰勒的成功和其管理思想能够产生深远影响,证明发展现代工业和经济需要有科学管理学。泰勒的理论正是应运而生的经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人们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一大批国家的建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其所达到的成就,所展示的前景,对工业和一般历史发展所发挥的革命影响,所提供的强大杠杆,都远远超出19世纪人们的预料,知识显示出其前所未有的威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孕育出知识经济的萌芽。而知识经济的萌芽期正是邓小平理论酝酿、产生的重要历史时期。所以,邓小平第一个肯定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发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呼吁。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高元鲁 《辽宁经济》1998,(12):39-39
一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精辟地论述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是马克思这一思想的最精辟的阐述。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这两位历史巨人的科学思想。人类历史的发展,特别是近现代世界经济的飞速进步,都证明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  相似文献   

11.
总 论蓝 鸥  理论与方法 继蒋大椿著文指出唯物主义史观的基本原理存在理论缺陷 (《历史研究》2 0 0 1年第 4期 )后 ,《历史研究》(1)发表了吴英、庞卓恒的商榷文章《弘扬唯物史观的科学理性》。作者认为 ,从前苏联传过来的“唯物史观”是在上世纪 30年代为适应当时苏共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面临的任务而形成的理论模式 ,历史实践证实它确实有许多严重缺陷。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本身的正确性。作者从唯物史观所主张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三方面 ,阐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  相似文献   

12.
秦云 《魅力中国》2014,(14):289-290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被认为是唯物史观的发源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书中第一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并且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生产力、交往关系、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等等。本文将对这些做出简单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谢浪 《改革与开放》2016,(22):46-47
马克思与恩格斯将“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批判了以往“宗教的人”和“抽象的人”的思想,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思格斯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应该是“现实的人”,也就是在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活动的人,而这一论断的提出不仅确立了唯物史观考察的起点,而且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对我国当代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杨锟发 《特区经济》2001,(11):31-33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我们党面向新世纪的历史经验总结 (一)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启示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上世纪的发展中经历了大起大落,异常曲折的历程。从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到二战后东欧、中国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相继崛起,社会主义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深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革命发展史上第一次革命的伟大开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伟大开端,在促进和实现历史转折、开创历史新篇章中,三中全会具有与“五四”运动同等重要的意义。作者通过对历史过程的简要回顾,联系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伟大实践,从4个方面阐述了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论证了三中全会在解放思想、实现战略性转移、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探索在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及道路问题上的历史性贡献,以独到的见解论证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伟大开端。  相似文献   

16.
徐敦鹏  郭毅 《特区经济》2005,(6):164-165
唯物史观将经济生活中人们相对关系变迁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技术又是生产力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要从“一般的知识”向“直接生产力”转化,必须要渗透到生产力诸构成要素中,通过各种要素的具体组合形式而作用于  相似文献   

17.
杨秀丽 《理论观察》2007,1(2):17-18
科学发展观是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认识和态度,它的形成和确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繁荣发展及其研究成果相联系,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中,包含并发挥了“历史决定论”、“生产力论”、“人民主体”理论等历史唯物论;坚持并弘扬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论”、“系统论”和“矛盾论”等历史辩论法;丰富和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目的论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既一脉相承,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8.
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现代化推进和文明形态演化的根本逻辑在于生产方式的扬弃及其内在“现代性”张力的凸显。马克思针对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规律的研究为“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提供了理论与逻辑的可能性。当前,全球为应对数字时代挑战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本质上是在寻找适应数字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数字生产方式内生矛盾的冲突与激化只有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才能得到根本解决。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历史机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与突破适时回应了数字生产方式变革的内在需求,它不仅使得数字生产力发展摆脱了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束缚,更以中国式的回应主动顺应了数字生产方式变革,促进了数字生产力发展,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从人类文明进步的指向出发规范和引领着数字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敏 《改革与开放》2012,(24):29-30
分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分工既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又是异化劳动的根源.本文分析了马克思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如何科学地运用马克思分工理论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于丰富和深化唯物史观的内容,指导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地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