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特征、问题与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妨碍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中,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是影响城乡平等发展的最重要制度安排。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城乡二元的土地权利体系;城乡土地拥有不同的配置方式;土地增值收益在城乡之间分配严重不公;土地管制缺陷造成城乡不平等发展。由此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农地转用一律实行征地,城乡一体化形成土地国有化;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不匹配;集体建设用地合法市场通道基本关闭,农村发展空间压缩;宅基地法律规定滞后于现实,既不利于农民实现宅基地财产权,也不利于土地管理;农民土地权利受损,由土地问题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增加;土地增值收益城乡分配不合理程度加剧。改革二元土地制度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需从以下方面着手:改革权利不平等的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切实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制度;建立公平共享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土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
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土地政策改革,多否定大土地所有制来发展小土地所有制.其中的平均主义传统、多元层级复合一体土地所有制结构贯穿始终,不逾历史框架.路径依赖作用在以往的土地制度实践中比较突出,土地规模小型化、使用权私有化观念虽几经革命或改革而不能断绝.历史有力地说明了,农民意愿与制度设计之间的平衡是决定制度成败的重点,而"公平"、"平均"观念仍然是长期制约土地制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一对于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的形态,目前我国学术界存在三种意见。一派学者持战国土地私有制说。如范文澜认为,从鲁国“初税亩”,“用田赋”到商鞅“开阡陌”都是形成和承认了土地私有权,“战国时土地私人所有制已经确立”。郭沫若说,商鞅废除井田制,承认所有的土地可以私有和买卖,“战国时代,土地国有制已经破坏,土地私有制占了主导地位”。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持类似的观点。持战国土地私有制说的学者大多是根据《汉书·食货志》董仲舒所谓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说法。他们忽略了史籍中仍存在国家授田制的若干重要线索,更未能见到后来出土的云梦秦简中秦在商鞅变法以后仍实行国家授田制的重要资料。今天看来,战国已经建立完  相似文献   

4.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结构是国家所有制、私人所有制、宗族所有制三种形式并存。随着封建国家的发展,私人所有制日益占统治地位。土地所有制产生自耕农,使小农经济与地主经济并存,土地私有成为土地买卖的根源。土地买卖在巩固地主经济统治地位的同时,也成为土地兼并的前提。小农经济的脆弱和不稳定使土地兼并成为可能,农业经济的产品单一造成的物价波动又加速了土地的兼并。地主阶级通过土地兼并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同时也加剧了土地兼并活动的进行。土地兼并和地主经济的发展破坏了小农生产的有限稳定性,影响到封建社会的安定。历史…  相似文献   

5.
《环球财经》2014,(12):15-15
1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实施了以土地私有化为标志的土地制度改革。中俄两国在土地制度方面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俄罗斯土地制度改革”调研组考察了俄罗斯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探讨了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培育与规范土地市场的若干问题王治,闫文政我国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经历了艰难的起步和发展后,已逐步将无偿、无限期、无流动的用地制度推向有偿、有限期、有流动的使用轨道。在这个基础上初步形成的土地市场以及它在当代经济休制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理所当然地成为最令...  相似文献   

7.
中国转型中的所有制结构调整:一个动态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并没有首先半中国转型中的所有制结构变化归因所有制本身的效率差异,而是将其视作转型过程中特有的一个现象,具体而言,就是国有企业既承担了特殊的社会功能同时又需要与非国有企业相互竞争的一种结果。在本文模型中,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体现了政府在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两大目标之间的一种权衡,根据政府控制下的最优经济转型路径我们能够得到所有制结构的演化及其内生均衡,即只要转型初期国有部门的就业负担不是太大,那么随着转型中国有企业隐性失业的完全排放,国有经济的比重也就会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前,由于人们对土地承包制评价的角度不同,结论不同,对土地制度变革的目标取向也出现了分岐。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对土地承包制实行调整,改进的倾向,使之更趋稳定和完善,其目标取向仍然是以体现土地的社会效益为主;一种是土地承包制实行超越、重建的倾向,其目标取向在于追求土地的经济效益,问题是这两个方面的实践都不充分,农村改革依然呼唤着人们去对其进行更深刻的探索。归纳起来,约束土地制度变革目标取向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西夏五种土地所有制中的个体小农土地所有制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西夏的个体小农土地所有制主要是通过开垦荒地而形成的,西夏小农生产者所受的封建剥削沉重;个体小农是国家与贵族、地方、僧侣地主争夺的剥削对象。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在一田二主或一田三主基础上,中国封建社会内萌生一种新型的土地所有制,前人一直称之为永佃制,但其实质上巳突破主、佃之间关系,而是彼此之间共同占有同一块土地,是同一块土地的所有者,这种新的土地所有制的萌生,对明清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对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越南土地制度变迁中的农民权益、土地使用、法制建设、市场服务、国家管制等方面的考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我国在农地制度改革创新以及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方面,应当始终把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放在第一位,赋予农民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加强农地及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制建设,构建农地运行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完善国家对土地的宏观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的土地市场中,一定的赋役制度及其所形成的册籍是确保土地权利的核心机制之一。因此,如欲进一步深化理解明清土地市场的内在秩序,特别是国家权力与市场演化的互动关系,一个重要议题便是从赋役制度的角度分析明清乡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田两主与田面权分化。康熙初年苏松地区的均田均役改革中形成了"销圩"鱼鳞图册,并出现了"业佃并录"的现象。这应当被视作赋役制度因应土地市场的演化而出现的新动向。17世纪以降,田面权市场进一步发展,田面主承担圩甲,从而参与到徭役佥派、税粮征缴之中。地方政府对赋役制度的调整,不能不与这种新的土地市场秩序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高琳  杨蕊愿 《中国经贸》2010,(10):209-209
土地增值税的开征已经十几年了,但开征的效果不甚理想。财政收入的取得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抑制房地产投机、调整房地产市场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政策意图也没能很好的实现。本文结合目前我国土地增值税税制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公德俊 《辽宁经济》2014,(10):35-41
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快速增长,已经触碰到了土地资源供给的边缘,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其改革在机会成本持续走高和诉求不断膨胀的同时,难度也在加大,要突破制度藩篱和解决淤积的矛盾,必须破除法规制度障碍、政策混淆与制度间隙障碍、红利分配机制虚拟障碍以及改革的配套政策滞后与人们观念守旧障碍。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探索,既要攻坚克难,又要结合实际发展稳步推进,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推进与重点攻坚相结合;坚持切实的城乡发展规划,特别是新型城镇建设规划与实际的改革目标相结合;坚持总结现行的改革经验,完善发展机制,跟进配套措施,发挥改革的最大效应与拓展改革面,触角伸向攻坚点相结合,确立明确的改革思路,在面上改革与深水区攻坚探索全面推进中,形成共振。应以积极的思维和实际的措施,着手实施深化改革试点和推进面上的改革创新制度完善,力争在农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和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三个层面上,要有新的突破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至清代前期,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已发展到主要是靠市场交易获得。顺康年间,虽然一度推行圈地政策,但当受到百姓强烈抵制时,这项政策也就废止了。投献政策虽也实施一段时期,但由于侵犯了政府田赋收入,而受到抑制。因此地权的转移靠超经济的掠夺已行不通。这点,在经济史学界已经获得较为一致意见。但这时期土地买卖是自由买卖呢?还是在宗族关系强制下进行呢?却有较大分歧。这一点,是我们谈传统市场与土地流向问题时,必须弄清楚的。 (一)传统土地市场性质  相似文献   

16.
土地出让金,作为一种土地收益,在调节土地市场供求、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充实政府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对土地市场调控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土地出让金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其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也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其他深层次矛盾。因此,研究土地出让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愿意及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随着重庆城市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力度大大加强。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使用权作为特殊商品已逐步进入市场流通,作为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产市场开始孕育和发展。(一)从市场形式看,已出现了一、二、三级市场并存发展的基本格局,(二)从市场主体看、除了代表土地所有者的国土部门在一级市场充当出让主体之外,还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内外资企业共同参与的市场经营格局。(三)从交易形式看,与一、二、三级市场相适应。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展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仍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动力。在一定的权利结构下,各主体对各自不同利益的追求形成了权益格局。权益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演变,并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制度是协调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理应随着权益格局的演变做出相应的变迁,这样才能协调新的利益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文章通过分析这一理论逻辑,结合我国现行土地制度下农民土地权益严重流失的现状,说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是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现行土地制度存在权利二元、市场进入不平等、价格扭曲和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等弊端。随着《决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土地供应将从单一的政府征地转让逐步转变为包含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双规制供应,最终实现两种所有制土地权利平等、市场统一、增值收益公平共享的土地制度,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项改革的直接影响为农用土地集约化、土地交易市场化、土地收益资本化;间接影响将利于对房地产的调控、提高城镇化水平、转活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20.
郭薇 《中国经贸》2009,(8):175-176
土地出让金,作为一种土地收益,在调节土地市场供求、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充实政府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对土地市场调控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土地出让金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其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也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其他深层次矛盾。因此,研究土地出让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愿意及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