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滕泰 《中国企业家》2009,339(10):98-98
中国经济确实已经触底,但它是靠财政跟信贷砸出来的、宏观的底,企业微观的经济环境并没有改善  相似文献   

3.
李岷 《中国企业家》2009,345(16):5-5
一场不到一年即被各种强心针刺激而复苏的危机,对中国商业旧基因、旧气象与旧文化的涤荡,恐怕还不够  相似文献   

4.
5.
高峰 《上海企业》2010,(4):40-42
房地产市场现状的形成当然有很多原因,但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发展房地产市场的主导思想的严重失误。简单地说,在中国,房地产被视为仅仅是经济政策的一部门,其GDP功能被凸现出来,而其社会功能就被忽视。  相似文献   

6.
《物流时代》2013,(1):14-14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物流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物流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这对于中国物流企业来说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伴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其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模式,信息技术等也会随之进入,这为国内企业带来可供学习借鉴的范本,促进国内企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最近,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成为热门话题,原因在于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季下降,至今已持续17个季度,为改革开放以来所不曾有过。国外一些经济学家和媒体评论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是由内部难以解决的结构性问题导致的,中国经济崩溃难以避免。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8.
《东方企业家》2009,(9):24-25
2007年毕业于美国威廉斯大学的美国小伙子Stephens.最近来到上海找工作.很多美国人认为他疯了,竟然跑去一个非英语国家。但Stepheas却有自己的理由:美国本土有着两位数以上的失业率.而中国却有着机会。当然.最关键的是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工作机会。  相似文献   

9.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源不足和生态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大的障碍。为了实现我国新的翻两番的经济增长目标,选择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0.
《中外管理》2007,(B05):88-90
“十余年来,在我的思考和文章中,尽管不一定都直接说出,但实际占据核心地位的,大概是所谓‘转换性创造’的问题。这也就是有关中国如何能走出一条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问题,在经济上、政治上,也在文化上。以中国如此庞大的国家和如此庞大的人口,如果真能走出一条既非过去的社会主义也非今日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路,其价值和意义将无可估量,将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而且,在当今世界,大概只有中国还有这种实现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也大概只在这三十年左右。”哲学大家李泽厚先生讲此言已过去十年。去年十一长假,陪同先生去云南旅游,因他长年在国外,加以知道我的工作性质,他问我:现在中国的经济怎么样?我借用了吴敬琏先生一句话作为回答:“宏观面还算不错,微观面企业竞争力下滑严重。”并补充一句“整体上陷入日本既往的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1.
深入中国企业内部观察,就不能不注意到:在经济规模扩大和增长的背后,根本性的问题却被搁置在一边,而且问题有扩大的趋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政府和经济学家们对中国GDP增速以及增速的决定有不同的看法。核心问题是:政府和市场面来决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从深层次看。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是经济结构失衡和各种深层次矛盾的总爆发。严峻的经济形势对中国企业既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此时,对政府来说就是抓住时机,推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为下一轮发展创造条件、孕育力量。对企业而言,领导层要总览全局、对形势有清醒判断。以前瞻性思维和进取的姿态发现机遇、利用机遇,实现超越。只要把握得当,机遇大于挑战。那么,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企业应该做什么?  相似文献   

14.
赵晓 《中外管理》2014,(6):26-26
在新推出的"微刺激"举措下,真正重要的"调结构"正悄然沦为政策附属品。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类扛着"稳增长、调结构"大旗的"微刺激"举措密集出台。这些政策的效果会怎样?我是不太看好。"微刺激"的软肋大家对中国经济走下坡路的原因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乐观派认为,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全世界最好的发展机会在中国,中国广阔的大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引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企业的变革创新和不断壮大,也为中国赢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严睿  木公 《英才》2007,(1):84-85
过去的2006年里,资本、人才、技术这些生产力要素在中国的土地上变得空前活跃,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让人热血澎湃。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中国经济?是宏观调控的持续,还是新兴市场涌动的金融投资浪潮?是对外资并购的重新审视,还是更多“中国造”的走出去?  相似文献   

17.
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经济增长、发展和制度变迁的精彩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太多引人入胜的故事、试验、决策、辩论和学术的研究,不胜枚举。它是经济变迁的过程,也是政治过程,还是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试验和思想革命。经济学家在这个经济变革过程中的参与、感受和经历显得格外不同。与其他社会科学家不一样,自从1978年安徽小岗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制和1979年4月政治经济学的无锡会议以来,两代经济学家三十年来积极传播思想、参与政策讨论、走进真实世界、推进经济研究。他们坚持不断地在各自的领域出谋划策、大声疾呼、撰写报告、发表评论。他们自己内部意见分歧、分裂、争执不休,甚至相互指责。但是他们一直在跟随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脉搏而进步。虽然经济学家在思想上经历着在禁锢与解放之间的痛苦挣扎,但开放和市场化道路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结构变迁总是不断打破我们原有的神话和教条,引领思潮,推动思想和学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赵福帅  孟杰图 《英才》2013,(9):36-39
"放弃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改为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显然是头痛医脚、因噎废食、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主张。"自2012年6月从世界银行卸任回国,林毅夫便陷入了各种争议与质疑的漩涡。"中国经济仍有潜力保持20年增长8%"、"中国应该坚持投资驱动,不能转而依靠消费"……后者在舆论眼中,则与吴敬琏"用强势政府海量投资支撑高速度增长的发展路线已经走到了尽头"的观点针锋相对,而被疯狂炒作。  相似文献   

19.
在促进经济总量提升的表象下,金融集聚对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的源泉——技术创新是否依然有促进作用?结合新经济地理学与金融地域运动理论,系统梳理金融集聚的作用机理,并选用我国1998—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参照,实证检验及分析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集聚虽然对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有促进作用,但会抑制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创新;金融集聚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征,东部地区集聚程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金融行业集聚的作用效果不一,银行业和保险业集聚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证券业集聚则会逆向挤出技术创新;在克服自选择问题后,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的真实效果表现为抑制作用下降。  相似文献   

20.
杨壮 《中外管理》2008,(11):50-50
目前的中美经济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灾难,会否在中国上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