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陈莲 《北方经济》2014,(5):62-64
正2014年4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先后迎来成立20周年纪念日,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也在此时被提上日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实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由"推进"到"实施",预示着此轮政策性银行改革已然上路。尤以4月3日国开行宣布成立独立的住宅金融事业部,成为政策性银行改革的破题之举,并为下一步深化改革打开了思路。2014年无疑成为中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2.
潘成夫 《开放潮》2006,(4):47-49
近期,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战略定位及立法问题被政府各部门提上议事日程。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使政策性银行转变为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财务上可持续、有竞争力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是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的方向。当前我国政策性银行存在监管不足和监管缺位并存的问题,其根源是对政策性金融属性的错误认识。政策性金融更大程度上属于财政范畴,而非金融范畴。在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中,通过加强对政策性金融的财政监管,促进政策性银行建立自我约束及可持续发展机制,应成为政府财政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单位加强管理会计工作,加强管理会计水平,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财政部印发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的规模日益扩大,财务会计作为传统的企业会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金融企业的管理需求。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内部管理,管理会计通过其强大的预测、控制、决策功能,积极参与金融机构管理的各个方面。政策性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分支,也将陆续推进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将预算编制全方位覆盖政策性银行的各项运营和管理活动中。文章通过政策性银行全面预算管理概述来探讨政策性银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并从预算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目标、预算编制体系等方面探讨政策性银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尚属于起步阶段,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也会面临各种问题,但全面预算管理必将成为政策性银行内部管理的支柱,为金融稳健运行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4.
资讯点击     
《发展》2006,(6)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在政策性银行改革与转型国际研讨会上说,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向开发性银行转型。除了继续探索在国内发挥作用以外,还要加快融入国际经济。同时,政策性银行还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作为一个良好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体系、财务管理、公司治理,以及资本充实率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春正在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上表示,将选择一些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积极推行药品销售“零差率”试点,以实际进价供应患者,切实保证降低药品价格水平。他说,进行“零差率”试点的…  相似文献   

5.
政策性银行转向何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德旭  饶明 《西部论丛》2006,(10):53-55
1994年,作为主要承担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柱产业重大项目的长期融资、提供农副产品收购贷款、为中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出口及海外投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3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相继成立。12年来,它们在支持国家重点建设、保护和稳定粮棉市场、促进机电产品出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和微观经济基础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政策性银行仅靠“传统业务”已经越来越难以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实现机制转换和业务转型以继续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杨元杰 《西部论丛》2006,(10):51-52
为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于1994年进行了计划、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其中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成立3家政策性银行,目的是将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分离出来,推动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运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政策性金融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是政策性银行的成立和发展,不仅实现了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分离,为国有专业银行实现商业化运作创造了条件,而且进一步明晰了银行体系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差异。二是政策性金融按照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分别从各自业务范围出发,支持国家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转型。三是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自身不断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良性的发展机制。例如,国家开发银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通过市场建设和信用建设,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成功实现了由政策性金融向开发性金融的发展,在贯彻国家战略意图和政策导向的同时创造出良好的业绩。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家的发展战略在不断地进行调整,政策性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结合新的形势和发展需要,加快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和转型已成为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关明月 《中国经贸》2011,(12):81-81
2006年12月,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以后,村镇银行开始成为吉林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的重要目标,承载着丰富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三农”的重要使命,本文从资金方面对吉林省村镇银行的运营情况进行分析,这对未来建设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和推进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完善我国支农金融服务体系的路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几经改革 ,目前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农村金融体系在整体功能上已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应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力度 ,建立以农村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体 ,以商业性和政策性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保障 ,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竞争的多元化的、统筹协调的支农金融服务体系 ,更好地为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 ,支持“三农”  相似文献   

9.
针对十五计划“完善和发挥政策性银行功能”的要求 ,本文认为 ,目前政策性银行功能尚未发挥出来 ,财政与政策性银行的配合不佳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例 ,文章分析了我国财政与政策性银行配合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财政与政策性银行配合的政策建议 ,其核心建议是财政加大对政策性银行的支持 ,同时政府对财政和政策性银行加强宏观调控 ,使之形成合力 ,发挥各自效能  相似文献   

10.
在整个金融体系改革中,商业银行一直是市场关注的主角。事实上,有12年历史的政策性银行同样也需要经过改革的“洗礼”才能换取“重生”。按照央行预定的工作时间表,2006年政策性银行将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则,分步制订、实施改革方案。然而,2006年已接近尾声,对于政策性银行的改革方向,决策部门何时才能达成一致?转型方案又会将三家政策性银行引向一个怎样的未来?政策性银行拉开转型大幕  相似文献   

11.
建立村镇银行是为了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更好地建设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但作为新生事物.村镇银行在建立及发展中还存在发展迟缓、深入农村服务三农不够等新问题。该文从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现阶段促进村镇银行发展的措施,以期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发挥政策性支农作用这一本质问题上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12.
李静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1):143-146
在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问题的探讨中,政策性银行的市场化运作逐渐成为争论焦点。文章介绍了我国政策性银行市场化运作的研究进展和主要成果,以期为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政策性银行的市场化运作及决策者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商业银行形态开发性金融机构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开发银行改制转型与中国改革开放同呼吸、共命运,有很强的探索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行作为国家开发性金融机构,承担大量政策性任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积极探索商业银行形态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发展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开行未来的发展,应当坚持“债券银行”,坚持以中长期政策性业务为主,不断改进和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走与传统商业银行不同的发展路子,实现与商业银行差异化发展。当前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商业银行框架下开展开发性业务的区别监管政策、激励机制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4.
张波  戚悦 《北方经济》2015,(3):65-66
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各地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这些基础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有些项目甚至不盈利。为满足这类资金需求,我国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产物,由政府创立或参股保证,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特殊融资原则,贯彻国家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金融机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同时,商业性银行更加发达,债券市场融资功能蓬勃发展,政策性银行已不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阶段,政策性银行也在进行转型改革,创新银行业务,拓宽银行职能。随着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其与商业银行的业务交叉重叠越来越多,呈现出商业化趋势。因此,现行的政策性银行监管理念也要随着银行业的转变而调整,坚持以风险监管为核心,对政策性银行实施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较快,金融机构由过去的人民银行一家发展成为以中央银行领导,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以政策性银行和各类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家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融资工具不断创新,业务范围逐渐扩大,为推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政策性银行,在西方一般被称为“政府专业金融机构”或“开发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由政府以创立、参股、保证等形式予以控制,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根据政府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投融资活动的专业性金融机构。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从1994年开始,先后建立了国家开  相似文献   

17.
狄娜 《现代乡镇》2011,(1):25-25
要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我认为首先要标准化。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之一是单体成本高,具体对策主要是“三批”:大银行做“批量”、政策性银行做“批发”、中小金融机构做“匹配”。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处于改革的十字路口.笔者认为,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不仅不能脱离政策性银行的性质,而且必须紧紧围绕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需求这一主题,这样才能使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更好更快地进行.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概况的阐述,分析在现代农业经济金融需求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探讨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功能定位和目标趋向.  相似文献   

19.
杨速炎 《西部论丛》2006,(10):44-46
在整个金融体系改革中,商业银行一直是市场关注的主角。事实上,有12年历史的政策性银行同样也需要经过改革的“洗礼”才能换取“重生”。按照央行预定的工作时间表,2006年政策性银行将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则,分步制订、实施改革方案。然而,2006年已接近尾声,对于政策性银行的改革方向,决策部门何时才能达成一致?转型方案又会将三家政策性银行引向一个怎样的未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正>政策性金融机构处于政府和商业性金融机构之间,是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产物。由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殊性,我国对政策性金融机构不断进行改革探索,其中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划分是改革的重点之一。2012年,我国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明确划分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实行分账管理、分类核算。此后,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一直围绕着这个主线进行。2021年7月6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会议提出,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要继续加以推进,要坚持依法合规,完善规则制度,一行一策,从增量改革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