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引起劳动供给条件变化的迁移成本角度对刘易斯转折点与工资上涨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具有刘易斯转折点意义的工资上升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必须是劳动力市场供求作用的结果,任何非劳动力供求因素变化本身导致的工资上涨都不代表转折点的到来;(2)必须是劳动力转移的结果,任何与劳动力转移无关的因素导致的工资上涨都不能作为判断转折点出现的标志。由迁移成本上升导致的补偿工资上升与具有刘易斯转折点意义的工资上升并不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在进行工资上涨与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的分析时,需要将这些引起迁移成本变化而与劳动力转移无关的因素加以分离,否则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有偏的。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近年来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多集中于诸如中国农村是否还有剩余劳动力存在之类的问题,即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否到了刘易斯转折点。蔡昉则没有把研究  相似文献   

3.
刘易斯理论中劳动力流动的第二转折点隐含了以农业劳动力转移为牵引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最终破解城乡二元化格局实现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建设的基础逻辑。本文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框架下,引入新古典生产函数,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实现农业发展进而达到第二转折点状态的路径,并根据现阶段国内产业间劳动生产效率差距较大的经济事实,在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刘易斯第二转折点的实现不但要优化农业劳动力规模和实现资本积累,更要加强农业生产中技术投入并制定有益于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最终通过农业发展缩小农业和非农产业间的劳动生产效率差距,保证劳动者在城乡产业就业中能够等同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一致的回报,完成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城乡统一劳动力大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经济模型,美国经济学家拉尼斯和费景汉对刘易斯模型作了改进,强调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他认为农产品出现剩余是农业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单纯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会因为农产品价格的过快上涨,非农产业人力成本的加大而出现停滞。而解决的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将“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写进党的文件,可以说抓住了当前“三农”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刘易斯转折点后的农业发展政策选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经济发展到达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因此,在劳动力继续转移的情况下,保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本文把中国农业发展置于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背景之下,考察其面临的挑战,认为在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农业生产率的同步提高有赖于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朝着市场均衡方向持续提高。本文建议,在本世纪以来粮食比较优势提高的基础上,实施主动的粮食安全战略,是一个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持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6.
劳动生产率的年龄差异与刘易斯转折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劳动生产率的年龄差异引入对中国刘易斯转折点的分析。劳动生产率年龄差异的存在意味着在相同工资率的前提下,年龄较大、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村劳动力,其进城工作收入达不到保留工资水平,因而只能留在乡村。于是,在高劳动生产率的青年农民工供不应求、刘易斯转折点出现的同时,农村存在着大量低劳动生产率的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7.
刘志伟 《农村经济》2013,(1):99-103
刘易斯转折点是发展中国家在人口结构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时段,而阶段产物-人口红利则带来经济增长契机。本文在综合刘易斯转折点、人口红利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尝试揭示两者的一致性,进而结合中国国情,从工作年限入手,对传统的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改进和验证。结果表明:现行城市化发展体制是制约进城务工年限的主要因素,通过其工作年限的适当延长,中国刘易斯转折点的来临可以延长10-15年,并由此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是农业劳动力剩余还是农村劳动力剩余近年来,随着对农业问题的研究拓广到整个农村领域,农业劳动力剩余问题也被称为农村劳动力剩余。但确切地说,农业是一种产业,农村表示区域。农业与其它产业相对,农村与城市相对。说农业劳动力存在剩余,意味着在现有条件下农业内部无法容纳全部农业劳动力供给,因而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主要依靠产业间的转移。而说农村劳动力剩余,意味着在现有条件下农村范围内无法容纳全部农村劳动力供给,因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主要依靠乡城间的转移。两者在概念上是不能混淆的。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流动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在农业劳动力绝对剩余的背景下,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到其他产业、农村劳动力如何转移到城镇的问题。然而,随着近年来"民工荒"现象的反复上演以及关于"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到来的争论,人们开始从更多的角度关注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例如,王子成采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外出务工、汇款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供应由过剩向短缺转变、工资开始上涨的时点即"刘易斯拐点"。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效应,青壮年劳动力供给已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现象,工资普遍上涨,中国"刘易斯拐点"已经悄然到来。"刘易斯拐点"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具有标志性意义,安徽是传统农业、劳动力大省,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1.
表面上看,用工荒的出现是由于受经济增长影响,劳动力需求加大,供求出现短期失衡。但探究深层原因,则是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达到尾声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同比减少了22.5%。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以往主要表现为不同季节剩余数量多寡程度的不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村劳动力不断向菲耕地经营转移,使农业劳动力剩余的季节性特点发生了新变化,即在农闲季节有大量剩余的同时,农忙季节出现了日趋明显的劳动力不足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劳动力剩余问题变成了各个季节有余有缺的季节性过剩。特别是在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具有一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农业劳动力经历了改革十年的快速转移后,近年来开始放慢了转移的步伐。与此同时,农村一大批外出劳动力出现了“回流”现象,某些地区发生的“盲流”也尚未完全遏止。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呢? 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个老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将使农村养老问题出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对农村养老资源的配置毋疑是巨大挑战,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农村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还较低,满足我国农村老人各方面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本文依据雷顿.奥尔德弗需求层次理论,把农村养老资源分为三个层次:生存型养老资源、相互关系型养老资源以及发展型养老资源。  相似文献   

15.
就全国总体而言,劳动力供给进入以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为特征的“刘易斯转折点”,在这一由无限供给转为有限供给的新阶段。本文引入生产可能性曲线,以贵州贫困地区的调查数据为例,分析贫困地区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态势,得出如下结论: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有着不断外出务工的趋势和概率,而且在较长时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不断扩大,从而其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态势是具有可持续性的。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劳动力也会在地域上实现转移。发展经济理论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要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作出科学的解释与说明。尽管刘易斯的“工业——城市”模型解决了发达国家早期所面临的这一难题,但它给目前的发展中国家所构造的只不过是一种极不现实的“城市幻觉”;托达罗“乡村发展”模型同样解决不了发展中国家的这一问题,因为它对“城市崇拜”无能为力。中国农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所探索出的多种现实选择到是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丝新的希望。适应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历史大转移,中国的城市化政策也应作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关于"刘易斯拐点"(是指劳动力供应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已经在中国出现的说法没有根据,也不合适。中国还没有到劳动力全面短缺的时候。去年工资性收入仍占农民收入的四成以上,而国家各类补贴的比重仍仅为3%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劳动力到底剩余多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会随着劳动力的转移而发生变化。本文通过计算农业从业人员和当前农业生产所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之间的差距,估算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并从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方面分析了其结构。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大约剩余1.1亿,其中,40岁以上的占50%,女性占55.37%,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占42.96%。中国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已难以满足当前非农产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聂荣 《农业经济》2003,(10):31-31
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上。剩余劳动力就是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下耕地所能承受的劳动力负荷 ,它是人口和劳动力压迫土地的结果。因此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才能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并消除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业劳动力实现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据测算 ,1978年 - 2 0 0 0年 ,全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合肥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提出了发展"三农旅游"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三大途径,并提出通过三个战略转型保证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战略对策,即农业供给结构战略转型以保证转移劳动力有事可做,农民思想观念战略转型保证转移劳动力有事愿做,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战略转型保证转移劳动力有事能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