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由于存在统计口径不统一、债务复杂分散等问题,使得隐性债务规模无法精准测度,给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添了难度。本文在系统梳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内涵、成因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测度方法,从直接法和间接法的两个维度分别对现有测度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提出从严控新增隐性债务、压降存量隐性债务、强化问责制度机制三个角度防范和化解隐性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2.
中国征地中的双重委托代理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目的: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论方法论证中国征地过程具有双重委托代理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归纳法,博弈分析法和图示分析法。研究结果:违法征地频繁发生的原因:(1)显性契约中的地方政府通过政治手段将隐性契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瓦解,致使显性约束力明显占优;(2)各利益主体在规则选择上存在不确定性。研究结论:征地制度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使国家监督处于低效状态;行政权利过大,地方政府利益的一致化及隐性契约缺乏监控和惩罚机制都给违规征地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农用地征转用价格评估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现阶段农地征用中存在的补偿不足等问题,各地都在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补偿制度,但不少地方的制度设计离市场要求的补偿幅度相差甚远,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没有建立一个以市场为依托的农用地征转用价格评估机制。本文从我国的实际和地方的实践出发,探讨了建立农用地征转用价格评估机制的原理、内容,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分析地方政府和被征地农民、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和上级政府间在土地征收上的三层博弈关系,探讨土地征收博弈过程中农民、地方政府、上级政府间的利益关系及由此产生的行为选择以及几者能否取得多赢的可能性,为中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方向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图示法和演绎法.研究结果中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使博弈主体在各自行为上非理性选择.研究结论中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应该使得地方政府违法征地得到的好处变少;地方政府依法征地得到的好处变大;违法征地引起冲突的惩罚成本于地方政府变大,于农民变少;合法征地因被征地农民抵制引发强制执行的成本于政府变少,于农民变大.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一直是市场关注的重点,化解这一"灰犀牛"风险对于经济系统稳定向好发展有着重要意义.PPP项目模式初衷是为了缓解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但实际运营过程中却成为地方政府变相举债、满足融资需求的工具.本文利用全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性GMM模型,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与PPP项目规模之间...  相似文献   

6.
最近,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地方政府将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指标擅自挪作他用。比如:2003年某省政府批准某市农用地转用30亩,该宗地块位于A地,规定用途为学校(教育)用地。2004年,该学校因故未被批准建设,于是市政府便占用这30亩农用地转用指标,批准在B地建设住宅小区,其理由是总用地指标并不突破省批准的面积。这种做法真的合法吗?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是地方政府按照法定程序,对所转用和征收土地的性质、地类、面积、地理位置等,通过科学技术手段确定的。从用地单位提出申请开始,到现场勘测定界、制作图纸,以及对被征地所在地区…  相似文献   

7.
政府垄断与征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我国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政府征地.然而,当前征地制度存在寻祖、土地资源浪费、对农民补偿不合理的弊端,其生成机理是土地市场垄断.因此,革除征地制度弊端,应破除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竞争性土地市场,增强农民在土地价格形成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在分析原有制度安排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中潜在群体偏见类型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测度分析其强度与分布特征,为国家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社会调查、比较分析。研究结果:(1)以专家观点为比较基准,在宅基地拆迁情景中,失地农民、在耕农民、政府人员和城镇居民四类群体对"政府"的偏见指数分别为-2.44、-2.21、5.08、-1.78,对"农民"的偏见指数分别为3.37、1.65、-3.17、1.51;(2)在农用地征收情景中,四类群体对"政府"的偏见指数分别为0.38、-1.91、0.57、0.68,对"农民"的偏见指数分别为1.02、1.19、0.84、-1.09。研究结论:(1)宅基地拆迁中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存在明显的群体偏见,农用地征收的群体偏见较弱;(2)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群体偏见存在着内群-外群效应,政府和农民群体对相对群体存在偏见;(3)从价值引领、关键制度和治理方式出发,消除群体偏见、增进社会共识是征地及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应该考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分析政府管制、土地违法与土地财政之间的影响机理,为理解和应对土地财政问题提供重要参考。研究方法:面板数据联立方程组模型。研究结果:政府管制对土地违法、土地财政具有重要影响,土地财政与土地违法两者间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机制。研究结论:政府对农转非的产权管制本身并不直接产生土地财政,只是为地方政府获取土地财政提供了权利依据。政府对农转非、土地出让环节的价格管制,以及主导收益分配是形成土地财政的根源。为了追逐土地财政收入,地方政府有显著的土地违法冲动,但考虑土地违法查处的风险,土地违法并不必然带来土地财政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法,分析转型期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实质内涵与演变历程;从弥补地方财政支出、加速城市化发展进程、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方面,论证了土地财政模式的正面效应;从侵害农民利益、诱发土地寻租与腐败违法、形成地方政府届际不公平、导致经济实体空洞和金融风险方面,论证了土地财政模式的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建立完善与事权相匹配的地方政府财政体制、改革征地补偿制度、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和界定政府对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及征收形式方面,提出改革与完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检讨主流征地制度改革观点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文献法和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公共利益泛化是地方政府违法成本—收益分析后的理性选择;严格意义的公益征收条件下,产值倍数法测算出的补偿水平并不必然低于土地所有权价值;将土地的社会保障价值纳入征地补偿标准客观性差,与现行法律兼容性差;土地换保障既不能为征地补偿提供客观标准,也无法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论:客观征地补偿标准缺失条件下,地方政府与被征地农民逐利动机促成的逆向激励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团结。推进征地制度改革首先要构建并行于公益征收的非公益建设用地供给制度;其次应当让市场发挥定价作用,为地方政府与农民利益博弈提供客观的价格参照。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显性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和风险随着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快速增加更快速地增长。本文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概念界定出发,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风险进行分类,并分析形成债务风险的原因,最后提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与农用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将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冲动日趋强烈,全国耕地数量进一步逼近18亿亩的红线.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耕地的有关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而面对农地转用的巨大经济利益,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来保护耕地资源越来越显现出其不足.耕地保护中存在着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户三方面行为博弈与外部性,为完善当前的耕地保护制度应建立耕地保护补偿运行机制,构建区域性耕地保护补偿体系,加大政府耕地保护执行监督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土地违法的博弈论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博弈模型、地方政府与农民间博弈模型的基础上,解释了当前地方政府土地违法的原因,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可以从土地违法行为中获得巨大收益,农民没有能力阻止地方政府的土地违法行为,中央政府主要根据国民经济形势来确定对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是当前地方政府土地违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土地“招拍挂”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土地"招拍挂"制度,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宏观调控管理,完善土地出让制度,建立以供给引导和制约需求的新机制,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但也存在使地价上涨过快、幕后交易、腐败串谋、暗箱操作、土地隐性市场等问题。为此,应对现行土地招拍挂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从而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探讨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对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为理解和改革土地财政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双重差分法。研究结果: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显著提高了人均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平均而言,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可以解释样本中人均土地出让收入变动的28.94%和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变动的16.85%。但是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对土地财政的影响存在"天花板效应",地方政府获得垄断供地权后,土地财政在初期会显著增长,之后增长放缓,在垄断后的第8年,垄断效果达到顶点。研究结论:短期内,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对土地财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加剧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但是长期来看,土地一级市场垄断对土地财政的影响受到经济发展速度的制约,不会无限制增长下去。本文引申的政策含义是土地一级市场垄断是地方政府实现土地财政的重要制度抓手,短期内改革的思路在于打破地方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长期来看,应建设服务型政府,地方政府应追求辖区内福利最大化,而非财政收入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正>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要尽快打通,建设一个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个难度比较大,现在中央已经明确,允许农村的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但不包括非经营性的,非经营性的主要是宅基地。经营性建设用地就是原来的乡镇企业、工厂的土地,可以同权同价入市。目前推进比较慢,因为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高,地方政府城市经营建设60%以上的资金是来源于土地的出让收入。地方政府都希望把农用地低价征收过来,然后  相似文献   

18.
只有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领会十七大报告的深刻内涵 ,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管理提出的新要求,管好用好国土资源."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对策:(1)积极实施农用地整理,开展"净土沃土,,工程.(2)要开源与节流并举.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3)要采取"补办违法用地手续,必需先治违规之吏"的强硬手段.(4)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建立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审计制度.(5)开征不动产年增殖税、改革征地制度以及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对管好用好矿产资源的建议:继续实行矿产资源与能源资源的统一管理;通过税费制度改革等措施强化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9.
最近,国土资源部发布的一组数字让人触目惊心:2004年9月以来,一些城市的违法用地少的在60%左右,多的在90%以上。而且,严重的违法用地一般都与地方政府有关。毫无疑问,地方政府违法用地已经成为治理土地违法的一大难题。违法占地是当前土地违法案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最近,我们对南通市几年来发生的34起违法占地案件进了统计分析,这些案件基本都是地方政府主导下的违法用地。通过对这些案件的分析,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反思。违法,以发展的名义——某镇镇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擅自圈地100多亩(其中基本农田50多亩)建设工业园区,后有五家企业进园。国…  相似文献   

20.
耕地违法占用现状、成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近年来我国耕地违法违规占用屡禁不绝问题,剖析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即:地方政府的主导、纵容和默许已成为耕地违法的首要原因;法律对地方政府和官员的土地违法行为没有真正起到约束和惩戒作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村民违法用地数量多,制止难度大;法律法规不健全,违法处理难;耕地保护意识薄弱.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即:深化改革财税体制,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的过分依赖;加大对“耕地违法”官员的追责力度;将地方政府与官员对耕地的保护状况纳入政绩考核,并实行一票否;建立齐抓共管的耕地管理机制;强化耕地违法占用预警工作;增强耕地保护意识,建立社会责任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